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中擔當使命

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中擔當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及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均論及「學術體系」問題,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指明了方向。作為當代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界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以參與、促進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為旨歸,自覺擔當使命。

一般而言,社科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術期刊」)是構建學術體系的重要主體(如學者)發表、傳播學術成果的窗口和陣地、載體和平台。由此可見,學術期刊與學術體系緊密相連。學術期刊一直以引領學術風範、跟蹤學術前沿為自覺,不斷推出思想先進、觀點鮮明、時代特色突出的各種學術成果,通過創新、爭鳴、討論、論辯等,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直接豐富了學術體系的內涵。一些新的學術領域因學術期刊的參與,逐步駛入「快車道」。某些學術問題因學術期刊提供平台,很多學者參與討論,是非得以明辨,研究走向深入,凡此種種,學術期刊的「貢獻力」可圈可點。學術期刊與學術體系的構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尤其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過程中,學術期刊必將不負使命,勇於擔當,發揮積極作用。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強」和「大」是既定目標,學術期刊要積极參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我們「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縮短乃至消除「相稱」與「不太相稱」之間的距離,有賴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做強做大。因此,學術期刊應提升質量,策劃、刊發高水平學術成果。進入新時代,學術期刊的角色沒有本質變化,只是所反映、所折射的是走向強大的、「相稱」的學術體系。學術期刊在學術引領方面要有超前意識,為學術體系建設探索新的領域或空間提供條件支持,以所刊載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昭示學術體系的強大。新時代強大的學術體系,既是學術期刊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內在動力;相對應的,學術期刊的布局謀篇、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等垂直服務於學術體系的構建,在形式和內容、微觀(發表文章)和宏觀(引領學術研究)等方面表現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力」。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過程中,學術期刊唯有堅守「原創性 時代性」,才能夠不辱使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術期刊不僅要一如既往地堅守原創性,還應在此基礎上,突出時代內涵。唯有讓「原創性 時代性」落到實處,學術期刊方能成為中國特色鮮明的學術園地。時代性本身內涵豐富,而核心無疑就是要體現「中國特色」。圍繞「中國特色」,「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已成為學術期刊時代性的具體內容,是落實「原創性 時代性」的核心任務,更是思想認識上的自覺。在學術期刊編輯實踐中,「原創性」與「時代性」相輔相成,互為支撐:離開了「原創性」,「時代性」勢必大打折扣;沒有「時代性」引領,「原創性」難免流於空談;「時代性」決定著「原創性」的質量與層次,「原創性」為「時代性」增光添色,「時代性」則促進「原創性」邁上新台階。堅守「原創性 時代性」是學術期刊在新時代的使命,也是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過程中新的擔當。在擔當使命過程中,學術期刊的「原創性 時代性」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融為一體;編輯工作實踐融入「原創性 時代性」,著眼量的積累,追求質的升華。

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同時,還要加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強調,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學術成果評價體系之於構建學術體系的保障作用,向來為學界所重視,很多學術期刊多次刊發專題文章,積极參与學術期刊在成果評價體系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討論與評判。服務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成果評價體系,「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無疑是關鍵詞,但作為一種保障體制,學術批評理所當然包括其中。原因在於,「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學術浮誇、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種種學術不良行為,污染了學術環境,影響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構建。鑒於此,學術期刊作為窗口、陣地、平台發揮作用遠遠不夠,還要積極推出學術批評,伐撻各種假冒偽劣,批判學術不端,維護學術研究的正義與良知,張揚優良學風。在加快構建成果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學術期刊既是各種成果的傳播載體,也是學術體系的輿論陣地。在此意義上講,開展學術批評、輿論監督和導向等是學術期刊的使命。學術期刊在工作實踐中,落實「創新性 時代性」是重要的,但構建「科學權威」的評價體系,抵制非學術、偽學術乃至學術腐敗的侵蝕更重要。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學術期刊肩負雙重擔當:一方面,堅持學術質量標準,不斷推出「精品力作」,以「精品」拒絕贗品和平庸;另一方面,明亮「窗口」(體現「公開透明」),鞏固「陣地」(維護「科學權威」),清潔「平台」(打擊「學術腐敗」)。通過學術批評和輿論監督,清除學術污染,使新時代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發揮新的作用。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是跨時代的系統工程,學術期刊的學術「晴雨表」「風向標」這一角色定位將被賦予新的內涵,所有的使命與擔當,都將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息息相關。

(作者系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北方論叢》原常務副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從對哲學觀念的闡釋看中國學術外譯
實現「微時代」文藝批評的有效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