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甲骨學120年的輝煌成就

甲骨學120年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賀信強調,「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在幾代學者努力下,甲骨文取得輝煌成就並已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甲骨文研究在繼承中發展,以不同時期湧現出的標誌性成果,顯示出其120年發展歷程的階段性特徵。以大的時間段劃分,1899—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為百年甲骨文研究的「前五十年」。而1949年至今,是新中國甲骨學研究70年,即甲骨學界通常所說的百年甲骨學的「後五十年」及進入2000年以後開始的甲骨學研究新百年。若再細分,「前五十年」的研究,又可分為甲骨學「形成時期」和「發展時期」。而新中國70年的研究,經歷了「後五十年」的「深入發展時期」「全面深入發展時期」,和2000年後跨入再創輝煌的甲骨文「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前五十年的甲骨文研究

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甲骨文研究的「形成時期」(1899—1928年)和「發展時期」(1928—1949年)。

甲骨文「形成時期」的研究成就,主要是王懿榮1899年鑒定和收購甲骨文後,國內外購藏家先後共得10萬片左右甲骨。劉鶚1903年出版《鐵雲藏龜》,使收藏家「秘不示人」的雅玩甲骨文,成為供社會各界研究的資料。1904年,孫詒讓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考釋著作《契文舉例》。羅振玉把甲骨出土地確定為安陽小屯村後,又進一步考證此處為「徙於武乙,去於帝乙」的晚商都城。這是他的重大貢獻之一。其後,他又深感甲骨文「書既出,群苦其不可讀也」,遂「發憤鍵戶四十餘日」,完成了考釋文字485個的《殷虛書契考釋》(1915年),推動甲骨文研究走過「識文字,斷句讀」階段。「文字既明,卜辭乃可得其讀。」王國維將《戩》1.10與《後上》8.14的綴合,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列商代世系的可信,並糾正商王個別世次的錯誤。他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把這一時期的商史研究推向了高峰。

甲骨文「發展時期」的研究。1928—1937年,殷墟的十五次發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科學記錄。而從「找甲骨」開始,還「找」出了大批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和宮殿基址、商王墓葬區等,從而在安陽殷墟誕生了中國近代考古學。董作賓把考古學方法引入甲骨學研究領域。他1933年完成的劃時代著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鑿破了晚商甲骨文273年的「一團混沌」,從而把十多萬片甲骨置於「五個時期」的商王名下。1936年,殷墟YH127甲骨窖藏發現17096片甲骨,這一史無前例的發現,推動了甲骨學研究的發展。與此同時,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等和於省吾的《雙劍誃殷契駢枝》(初、二、三編)等,把羅振玉、王國維的文字考釋之學向深度和廣度推進了一大步。特別是,郭沫若把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引入甲骨學領域,開闢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新天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學者們在後方「拿起筆做刀槍」,在長途跋涉中,在居無定所的「搬遷」中,仍堅持研究,捍衛了民族文化尊嚴,傳承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文脈。董作賓完成了顯示中國學術實力的巨著《殷歷譜》,胡厚宣完成了被推崇為「金字塔式論文集」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初、二、三集)。就是在敵機轟炸和輾轉流離的國難條件下,著錄殷墟第一至九次發掘所得甲骨文的《殷虛文字乙編》,終於在1948年出版,為1949年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研究

這一階段,又可細分為1949—1999年的百年甲骨文「後五十年」和新世紀的研究。

甲骨文「深入發展時期」(1949—1978年)的研究。胡厚宣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了《南北》《寧滬》《京津》等「戰後所獲」甲骨系列著錄和《甲骨續存》等,為資料亟缺的甲骨文研究增加了一批新材料。1956年,《甲骨文合集》被列入「國家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胡厚宣出任《甲骨文合集》總編輯,郭沫若為主編。1978年完成《合集》編纂工作。其間,完成了規模空前的海內外甲骨文大搜集、大整理,從中精選出41956片甲骨文,並於1982年出齊全部12冊。這部集大成式的甲骨著錄,為此前80年出土的甲骨文和著錄作了總結,並為此後「全面深入發展時期」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堪稱一部「里程碑」式巨著。

1973年,小屯南地4000多片甲骨的發現和T53A早期地層的證據,使困擾學界多年的「文武丁卜辭時代之謎」得以解決,即為早期武丁時之物。而隨著1976年殷墟「婦好墓」(M5)的發現,又有學者提出「歷組卜辭」時間應提前。甲骨學界展開的爭論,促進了斷代研究的深入。雖然這一時期自《合集》啟動後,國內再也沒有著錄書出版,但流散海外的甲骨,時有以專書形式或在刊物上與學界見面。諸如美國的《美藏》等,日本的《京人》等,加拿大的《安明》等,為甲骨文研究和《合集》編纂增加了一批新資料。

甲骨文「全面深入發展時期」(1978—1999年)的研究。其「全面」主要表現在:一是《甲骨文合集》的出版,使甲骨文資料匱乏局面得到根本改觀,並形成一股「甲骨熱」。二是甲骨文研究課題向廣度和深度擴展。李學勤在「歷組卜辭」討論中,完成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構築了殷墟王室卜辭的「兩系說」,使斷代研究更加深入。於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和裘錫圭的《古文字論集》,反映了文字考釋新水平。於省吾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和日本松丸道雄等的《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等總結文字考釋成果的巨著,被譽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三是甲骨學研究和甲骨學史的科學總結也有了極大加強。一批總結甲骨文研究90年的著作出版,諸如陳煒湛《甲骨文簡論》、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王宇信《甲骨學通論》等。四是這一時期形成的西周甲骨分支學科,擴大了傳統甲骨的研究範圍。《西周甲骨探論》,對自1956年西周甲骨被識出到成批發現和研究作了總結。而《周原甲骨文》則公布了最標準的甲骨彩色照片,規划了西周甲骨應突破的幾個節點。五是甲骨學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與現代科技發展同步。加速器質譜儀和現代天文學成果,被引入甲骨文斷代領域;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研究信息的儲存、學者的研究寫作發生了變革。

就在20世紀末甲骨學100年來臨之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以「甲骨文百年成果」的形式,把《甲骨學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補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等系列成果和《甲骨文合集釋文·來源表》《甲骨學通論》(增訂本)等一批精品力作,在隆重的百年盛會上推出,為輝煌100年作了總結。

新世紀研究(2000年至今)再創輝煌。甲骨學家們在前一個百年學術積累基礎上,不斷總結創新,砥礪前行,出版了幾代學者期盼的、填補大型商史著作空白的11卷本《商代史》。與此同時,學界開始對所藏甲骨進行精細化整理,出版了一批「三位一體」的甲骨著錄。諸如著錄科學發掘所得甲骨的《花東》《屯南》等,著錄傳世甲骨的《國博藏甲》《北大藏甲》《上博藏甲》《歷史所藏甲》《旅順藏甲》等10餘部著錄,公布甲骨1.9萬多片。在《甲骨文合集》和一批新著錄不斷出版的基礎上,在反映文字考釋進展和著錄新增文字的基礎上,一批甲骨文字典和辭書也纂輯完成,如《新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甲骨文字新編》《殷墟甲骨文編》等先後面世。這使1934年出版的僅收40餘種著錄文字的《甲骨文編》收字不足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觀。與甲骨學奠基人董作賓的《甲骨學五十年》名著相承接的《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1949—2009)》的出版,則把甲骨學110年的發展史,整體地展現在學人面前。劉一曼等的《三論武乙、文丁卜辭》,使持續多年的「歷組卜辭」年代爭論前進了一大步。

不僅如此,新字典、辭書編纂中,又發現了4300多個甲骨文單字。而其中僅有1300多字被破解並取得共識,另有500多字尚在爭議中。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尚未有人涉及。此外,《商代史》和商代歷史思想研究中,時有因不識卜辭之字,而無法充分闡釋卜辭辭條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在梳理甲骨文研究新成就的同時,也需清醒地認識到妨礙甲骨文研究闊步前進的短板。為持續推動新時代甲骨文研究,國家有關部門設置諸多專題研究項目和專項獎勵計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甲骨文研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則為新時代甲骨文研究進入「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新階段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
教育國際化促進全球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