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靈魂的場所》:讓心靈學習安靜

《靈魂的場所》:讓心靈學習安靜

人類是唯一具有靈魂的生物。有了靈魂是好事,但操縱不了靈魂,後果會很嚴重。

中國人常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這是因為靈魂開始啟動了,便註定要憂心如焚了。

病態的靈魂,有很多的類型,骯髒的靈魂,醜陋的靈魂,都是我們習慣的對負面靈魂的定義,只不過這種定義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並沒有公認的標準,但顯而易見的一種靈魂狀態是,浮躁,憂慮,騷動,比較典型的癥狀,就是憂鬱症,以及相類似的各種精神類疾患。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無處安置的靈魂。靈魂如果放置不好,就能反過來作用於肉體,令人生而無歡,活而無趣。

所以,我們必須一點點地放鬆我們自己的靈魂,安撫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變得安寧、諧和。

人類發明了許多文化,最終都與慰藉靈魂有關。而這種慰藉的文化,必須有固態的東西附著,這種典型的固著物,我們都知道,有一種最基本的狀態,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建築。

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築是容納我們靈魂起居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形體,每一個空間,都肩負著守護我們靈魂的職責。

如此看來,建築與我們的靈魂便有了某種關聯。

李清志

台灣學者李清志所著的《靈魂的場所》正是這種對那些可以置放我們靈魂的建築物的獨特性展開了分析與透視,從而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完美地安撫著我們靈魂的一些現代建築的巧思妙想。作者在書中提到,「讓心靈學習寧靜」能夠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你將發現,你逐漸可以看到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事物,看見只有靜心的人可以看見的細微處。」「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細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膩的『天使動作』:不論是柯比意、路易·康、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們的經典作品中表現出所謂的『天使動作』。」(P99)

這一段話,可以視著本書的「綱」。作者正是通過他在世界各地的尋訪,去尋找那些能夠安放靈魂的現代主義建築,去感受那些建築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微妙而恰到好處的平衡點與欣悅感。

無疑,「光」在現代建築里,成為一個重要的塑造建築架構的元素。書中介紹,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教堂設計中,展現了他身為光線魔術師的神奇技法,直接在一堵牆壁出開鑿了一個十字架,讓光線從這縫隙中泄漏進來,用自然之光,鑄造了一個生氣勃勃的十字架,「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光線的奇妙,在這個建築逐漸庸俗的年代,找回空間中的神聖性。」(P91)

這種神聖性的真正來源,其實是源自於大自然。自然永遠是給我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因為只要我們人類存在於自然之中,就像處於時間與空間的軸上,可以上達遠古,橫達無垠,體味到「天人合一」的神聖與怡然。所以,現代建築講究與自然空間融為一體,就是把自然的隨意與任性,吸收進我們人類的文化符號中來,融入到我們的宜居追求中來,用自然的清新脫俗、隨意簡單來凈化我們心中層層疊疊的繁瑣。在書中,我們看到,作者所採擷的一些建築,都是遠離喧囂的都市與人寰,而在山野深處尋找寧靜的源泉與啟迪。比如全書一開篇的「威尼斯的獨處小屋」,「挪威中部山區高原的與馴鹿共舞的小木屋」,還有荒島上遺世獨立的廢棄建築,它們都遠離人世,遠離繁華,但是,它們卻接近自然的原生狀態。特別是書中提到位於長畸外海的「端島」之上,這裡本來建有住宅與廠房,後來人們移居島外,這裡的建築猶如末世般荒廢在這裡,就是這種破敗不堪的末日般的景象,卻引起人們觀光的強烈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在這裡,體現的是大自然的永恆的力量所蘊含的摧枯拉朽的力道,人類的存在,只不過讓這種力道被反襯得更為猛烈,更為壯觀。這不由使人聯想到,上海蘇州河沿岸的一些過去的工廠廠房,現在被改作工作室,成為藝術家在這裡揮霍創意的地方,其本意也是在人類的工業遺存的背景中,凸顯自然的滄桑巨變的偉力,讓我們感到,即使我們創造了一份文明,但永遠有一種力量不要讓我們忘記,那就是自然從來就沒有被我們擠出我們的人類的文明之外,它一直生存在我們的身邊,隨時把人類的逆向自然的行為打回原形。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順應自然,採取一種與自然諧和的方式,時時刻刻去感應自然施予給我們的那些最簡單的季節的輪轉、空氣的流動、光線的變化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理念中,一脈相承著我們對自然的新的理解與認知方式,涌動著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挑戰自然的可以冠之以環保理念的新的建設法則。

這種切近大自然的建築創意,在作者書中重點介紹的建築大師柯比意的三大經典作品裡,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現。這三件作品分別是朗香教堂、馬賽公寓和拉圖雷特修道院。朗香教堂位於法國南部,交通並不方便,「必須搭乘地方鐵路到達小鎮,再徒步走上小山丘」(P100),但正是在這種融入山林中的獨特位置,可以讓天光山色成為建築的一個合成部分,從而成就了這份建築與自然的貼近。

再看拉圖雷特修道院,它位於里昂近郊,立足於草坡之上,猶如一艘輕盈漂浮的航空母艦。在室內的落地窗望出去,可以眺望一直延伸到山腳下的整片山谷(P162)在這裡,心靈可以自由飛翔,而與此對應的是,「那些在大街上閑逛,受到物慾控制的人們,才是真正的不自由。」(P164)

現代建築的另一個創意來自於極簡理念。過於繁複的東西,往往帶著太過人為化的設計,反而遠離了自然本身的屬性與性格。作者在書中介紹的位於日本鬧市區的茶屋,幾乎相當於一個玻璃容器,但卻打造了一個超級極間空間,「人們在其中喝茶,學習不被雜物雜事干擾,靜心專註於大自然與內在的自我,並找回人與人之間那種單純的情誼。」(P191)。

作者在書中重點留意了日本的現代建築,這背後可能反映出台灣學者與日本在文化中較為切近的緣故。而實際上,我們也應該看到,作者在書中介紹的現代建築,背後都有著所屬地域文化的支撐。如作者就認為日本的極簡主義建築設計,背後有著日本禪學的支撐,其實這給我們的啟發的是,一個宜居的環境,不僅要匹合自然,而且要諧和文化血脈,因為文化的積澱,規範了我們的生存,這種文化也已經成為與自然一樣的實際的存在,與清風、明月一樣,已經成為我們的生存空間的一部分,它已經不是軟體,而是成為一種固化了的硬體。文化之「硬」,可以從這裡看出來。這就必然使得我們的生存的空間與環境,在與自然相契合的時候,而必須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諧和。這本書提出的一些理念,可以幫助我們設計我們的建築,如何在合拍上世界新潮節拍的同時,更押韻進我們的傳統文化里那些讓中國人如影隨形的文化慰藉,這樣,我們才會在自然的風景中以及在我們的文化風情兩種質地的熏陶下,獲得心靈的寧靜,找回生命最舒適的存在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靈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心學4大智慧:「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簡短一句話的心靈雞湯,句句治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