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兒童出現這12個信號時,很可能是得了抑鬱症,家長千萬別忽視

兒童出現這12個信號時,很可能是得了抑鬱症,家長千萬別忽視

新的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即可開始出現抑鬱症。

抑鬱症的發病率正在升高,如今,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稱抑鬱症通常始於童年。

凱瑟琳(Kathleen P. Hockey)是一名患有抑鬱症的執業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名母親,凱瑟琳希望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抑鬱症的傷害。

在閱讀了幾年幾乎所有她能找到的關於抑鬱症的內容後,她意識到很少有人為公眾撰寫關於兒童抑鬱症的文章。

凱瑟琳步入了該領域,用她的書《養育無抑鬱症的孩子:預防和早期干預的父母指南》填補了這一空白。

童年抑鬱症

凱瑟琳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的理念是孩子們不會變得抑鬱,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11個孩子中大約有一個在14歲時會出現某種形式的抑鬱。

此外,如果兒童抑鬱症沒有及早預防或發現並得到適當治療,那麼複發的風險非常高,且每次發作都會變得更加嚴重。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NMHA)高級預防主任凱西(Kathy HoganBruen)博士解釋道:「孩子們確實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童年抑鬱症是非常真實和普遍的,但也是可以治療的。

事實上,根據美國聯邦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數據,每33名兒童中就有一名患抑鬱症,每8名青少年中就有一名患抑鬱症。

兒童抑鬱症是由某種單一因素引起的嗎?

全國精神保健協會(NMHA)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活動稱,兒童抑鬱症並非由某種單一因素引起,家族抑鬱史、生活壓力(如失去父親或母親、離婚或歧視)以及其他生理或心理問題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

遭受虐待、被忽視、遭受其他創傷或者患有慢性病的兒童,患抑鬱症的風險也更高。

兒童抑鬱症通常伴隨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雙相情感障礙或破壞性行為障礙,佛蒙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請幫助我,我很難過:認識、治療和預防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的合著者大衛(David Fassler)醫學博士說。

患有臨床抑鬱症的青少年也更容易出現藥物濫用問題。

大衛說,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可能在學校表現不佳,可能會被社會孤立,且可能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不好。

兒童抑鬱症也與自殺風險增加相關,自1960年以來,年輕人的自殺率幾乎增加了2倍,是5-14歲兒童的第6大死因,是15-24歲人群的第3大死因,也是大學生死亡的第2大死因。

兒童抑鬱症的癥狀

經常悲傷、流淚或哭泣。

感到絕望。

遠離朋友和活動。

缺乏熱情或動力。

能量水平降低。

飲食或睡眠習慣的重大改變。

易怒、激動、憤怒或敵意增加。

頻繁的身體不適,如頭痛和胃痛。

優柔寡斷或無法集中注意力。

無價值感或過度內疚感。

對拒絕或失敗極度敏感。

圖畫或繪畫中畫暗色圖像的圖案。

針對自己或他人的過度攻擊的遊戲或者涉及持續悲傷主題的遊戲。

反覆出現的關於死亡、自殺或自我毀滅行為的想法或言論。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癥狀超過2周怎麼辦?

凱瑟琳說:「很多這些癥狀也可以追溯到身體不適,比如甲狀腺問題、單核細胞增多症、免疫系統疾病、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長期慢性過敏,所以得到準確的診斷是很重要的。」

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幼兒,雖然無法像大孩子那樣表達自己,但仍可能表現出抑鬱的癥狀。

大衛說,在這些情況下,如果孩子孤僻、不笑、不想玩、不和別人交流和開始出現體重減輕,那就需要引起注意。

兒童心理健康專家強調,如果醫生認為有指征進行抑鬱症治療,這些治療通常會非常成功。

多方面入手

大衛說,通過從個人、家庭或學校諮詢等多方面入手,或許還可以使用抗抑鬱葯,75%-80% 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可以成功治療。

如果不進行治療,很多人將會在2年內再次發作抑鬱症。

大衛說:「那些太小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仍然可以通過遊戲療法得到有效治療,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我們仍然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

凱瑟琳說,兒童抑鬱症是可以預防的,可以減少抑鬱症的風險因素,就像可以減少心臟病或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一樣,兒童抑鬱症有很多風險因素,其中很多是環境因素和可變因素,減少風險因素的數量會降低孩子患大多數臨床抑鬱症的可能性。」

有抑鬱症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

她解釋道,「除了比較顯然的事情外,比如確保孩子吃得健康、鍛煉身體,通過意識到似乎可以保護孩子遠離抑鬱症的某些生活技能、感知生活事件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減少患抑鬱症的風險因素。

就孩子的年齡而言,他們並沒有處於不合理的壓力下,因此可以減少抑鬱的危險因素」

凱瑟琳說:「有抑鬱症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父母抑鬱的孩子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是父母不抑鬱的孩子的4倍。

如果抑鬱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遠離抑鬱症,那麼為自己的抑鬱症尋求治療就顯得至關重要。

凱瑟琳說,「雖然兒童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疾病,但父母需知道他們能夠做些什麼,不要袖手旁觀和採取『觀望』的態度,這無濟於事,她強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坐飛機的時候,耳朵「嗡嗡」響是怎麼回事?一個小動作不妨了解
冠心病不僅「又煙又酒」的人要注意,有這種性格的人也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