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IEEE Fellow揭榜!周伯文、葉傑平等上榜,華人超70
新智元報道
來源:IEEE
新智元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2020年IEEE Fellow名單今天公布,一共新增282名Fellow ,其中華人70餘位、中國大陸學者23人。恭喜周伯文、葉傑平、陳寶權、熊輝等2020年IEEE Fellow。來 新智元AI朋友圈 和AI大咖們一起討論吧。
今天,2020年IEEE Fellow名單正式公布,一共新增282名Fellow。華人約75人當選、其中中國大陸23人當選。當選的中國大陸 Fellow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電子科技大學等機構。
在新的名單中,我們看到了一些非常熟悉的名字: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人工智慧事業部總裁周伯文;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寶權;百度商業智能實驗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庫主任、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正教授 (終身教授)熊輝;滴滴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葉傑平;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數學教授、前騰訊AI Lab主任張潼等等。
IEEE的全稱是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學會,1963年1月1日建會。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IEEE在160多個國家中,擁有42萬多會員,其中50%以上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IEEE Fellow(IEEE會士)為學會最高等級會員,是IEEE授予成員的最高榮譽,是學術界和科技界公認的權威榮譽和重要職業成就,每年由IEEE同行專家在擁有高級(senior)或終身(life)等級的會員中評選,當選人需要對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或應用做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重大價值。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當年會員總人數的1‰。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因此當選的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2014年IEEE Fellow評審委員會主席Panos Papamichalis 曾經在《身為IEEE Fellow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n IEEE Fellow)一文中指出,評選 Fellow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評審委員會需要對被提名者的資格進行準確和誠實的評估,花費不少時間,也是不小的負擔。
「最終,是當選IEEE Fellow的人的素質使得這一選舉備受尊崇。我很榮幸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Panos Papamichalis 寫道。
2020年IEEE Fellow華人學者名單(不完全統計,排名不分先後)
Xudong Chen
Xudong Chen (陳旭東)
貢獻領域:電磁逆散射優化方法
陳旭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ECEE助理教授。2009年清華電機系學士,2014年哈佛大學博士。
Shiwen Yang
Shiwen Yang (楊仕文)
貢獻領域:時間調製天線陣列發展
楊仕文,電子科技大學微波工程系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陳寶權
陳寶權
貢獻領域:空間數據可視化
陳寶權,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973首席科學家,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CCF會士,兼山東大學教授,北京電影學院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第七屆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學部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曾任IEEE Visualization 2005 和ACM SIGGRAPH Asia 2014 大會主席。
Yingying Chen
貢獻領域:移動計算和移動安全
陳衛
Wei Chen (陳衛)
貢獻領域:社交網路中影響力最大化的演算法開發
陳衛,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客座研究員,多個國際頂級數據挖掘和數據管理會議(KDD、 WSDM、 SIGMOD、 ICDE、 WWW等)的程序委員會成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首批成員,《大數據》期刊編委。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交與信息網路演算法和數據挖掘、網路博弈論和經濟學、在線學習等。
Lei Chen
貢獻領域:時間序列管理和空間眾包
Song Guo
貢獻領域:高性能計算和彈性分散式計算
胡振江
Zhenjiang Hu (胡振江)
貢獻領域:魯棒軟體開發
胡振江,北京大學講席教授。胡振江教授長期從事程序設計語言和軟體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在程序語言設計、結構化函數式程序設計、程序的自動綜合和優化、並行程序設計、雙向變換語言的設計和實現、以及軟體的演化和維護等方面做出了很多開創性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曾獲全日本最佳博士論文獎,日本軟體科學會基礎研究成就獎,被評為21世紀先驅科學家(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日本工學會會士。近年來,胡振江教授將研究重點放在程序演算及其在自動並行化的應用、雙向變換的語言計、模型驅動的軟體開發,以及軟體求精過程的形式化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POPL, PLDI, ICFP等程序語言的頂級國際會議以及ICSE,FSE等軟體工程的頂級國際會議上發表眾多成果。
賈維嘉
Weijia Jia(賈維嘉)
貢獻領域:優化網路路由和部署
賈維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網路空間實體對象感測,人機物融合知識圖譜構建與大數據處理、下一代無線通信協議、物聯網。在組播通信、多媒體通信等領域均取得了諸多國內外領先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Anycast (選播) 路由協議研究領域和網路匹配方面進行了先驅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近年在頂級國際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500篇(H-index 47)。曾被多個權威國際會議邀請做大會主題演講。撰寫了專著2部(一部由Springer出版)和參與了12部書籍的撰寫。
Xue Liu
貢獻領域:數據中心和網路伺服器的電源和性能管理
Hongyi Wu
貢獻領域:彈性移動計算系統
熊輝
熊輝
貢獻領域:數據挖掘和移動計算
熊輝教授,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目前為百度商業智能實驗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庫主任,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正教授 (終身教授)、RBS院長講席教授,並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師講席教授。
熊輝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涵蓋數據挖掘、大數據、人工智慧;獲得的部分榮譽包括ACM傑出科學家,長江講座教授,海外傑青B類(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熊輝教授的研究工作被Forbes, The Economist,Harvard Business Review,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體廣泛報道。其中,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2016年專文重點介紹了熊輝教授利用大數據技術預防犯罪的研究工作 (Economist Article Title: Cutpurse capers),同時哈佛商業評論在2016年也以專文重點介紹他的關於人力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工作。
葉傑平
葉傑平
貢獻領域: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法和應用
葉傑平,滴滴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滴滴出行副總裁,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專業方向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分析,致力於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智能出行領域的應用。他是多個國際頂級人工智慧會議的資深委員會會員、區域主席和委員會副主席, 也是多個頂級人工智慧期刊的副主編,於2010年獲得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生涯獎,2018年獲得中國計算機協會「青竹獎」, 2019年帶領團隊獲得年度瓦格納運籌學傑出實踐獎(Daniel H. Wagner Prize)。他的研究成果被選為頂級人工智慧會議KDD和ICML的最佳論文。
張潼
張潼
貢獻領域:機器學習演算法
張潼,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數學教授。此前,他是羅格斯大學教授,曾在IBM、雅虎、百度和騰訊工作。張潼的研究興趣包括機器學習演算法和理論、大數據統計方法及其應用。他是ASA和IMS的研究員,曾在主要機器學習期刊的編委會和頂級機器學習會議的項目委員會任職。張潼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Zhongfei Zhang
Zhongfei Zhang (張仲非)
貢獻領域:多模式數據內容理解和挖掘
Zhongfei(Mark)Zhang是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多媒體研究實驗室主任。他在浙江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多媒體信息索引與檢索、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計算機視覺和圖像理解、模式識別、生物信息學等。他是學術界中很早從事多模態數據挖掘和多模態信息檢索的研究者之一,主持過多項受資助的相關領域科研項目,擁有多項發明專利,是多個會議和期刊的審稿人和程序委員會成員。
Huazhong Yang
微電子學博士。1993年加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自1998年以來一直擔任全職教授。負責多個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第九個五年國家計劃和多個國際研究項目。
他撰寫和合著了500多篇技術論文,7本書和180多項獲得授權的中國專利。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無線感測器網路,數據轉換器,能量收集電路,非易失性處理器和靈感來自大腦的計算。
於200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研究員,2012年獲得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並於2016年獲得中國公路交通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Lei Zhang
控制理論和工程學博士。2001年-2002年,任香港理工大學計算系的研究助理。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任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市麥克馬斯特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博士後研究員。2006年,任香港香港理工大學計算系的助理教授。自2010年9月以來,他一直是該系的副教授。
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圖像和視頻處理,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和生物識別。他在這些領域發表了約200篇論文。是CSVT上的IEEE事務,SMC-C上的IEEE事務,圖像和視覺計算的副主編,以及國際期刊中若干特刊的客座編輯。他獲得了2012-2013年研究與學術活動學院獎。
Tong Zhang(張彤)
張彤博士是一位著名的研究人員,在數據存儲系統和VLSI信號處理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是ScaleFlux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負責開發計算存儲產品的關鍵技術和演算法,並探索它們在主流應用領域中的最佳用法。張博士目前是倫斯勒理工學院的教授。
Zhongsheng Hou
控制理論博士。2002年至2003年,作為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的訪問學者。1997年到2018年,在北京交通大學任教,目前是高級控制系統實驗室的正教授、創始董事以及自動控制系主任。2018年加入青島大學自動化學院任正教授。
獨立及與他人合著共120餘篇同行評審期刊論文和130篇論文。他是兩本專著的作者,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數據驅動控制,無模型自適應控制,學習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統。
曾擔任過50多個國際和中文會議的委員會成員,並擔任過一些國際和中文期刊的副編輯和客座編輯。
Tianzi Jiang
昆士蘭大學腦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Brainnetome中心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Brainnetome的北京市重點實驗室、CAS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的核心成員。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影像學,腦基因組學,影像遺傳學及其在腦部疾病和發育中的臨床應用。是這些領域的240多篇期刊論文的作者或合著者,《 IEEE認知與發展系統交易》,《神經信息學前沿》和《神經科學通報》的副主編,以及BMC Neuroscience的分部編輯。
Xiaodong Li
電氣工程博士。1994年至2002年,任中國珠海的紅灣柴油動力公司電氣工程師,負責該工廠的維護工作和柴油發電系統。於2009年加入中國澳門科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任副教授。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高頻功率轉換器及其應用。於2007年獲得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的最佳論文獎,並於2013年獲得了澳門科技大學的中銀卓越研究獎。
Dongbin Zhao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2000年至2002年,任中國清華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自2002年以來,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教授。從2007年到2008年,任亞利桑那大學的訪問學者。
出版四本書,發表約80篇國際期刊論文。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在深度強化學習,計算智能,自適應動態編程,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智能交通系統和智能電網等領域。
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和《IEEE Computation Intelligence Magazine》副編輯。
2015年至2016年擔任自適應動態規劃和強化學習技術委員會主席,並於2015年至2016年擔任IEEE計算智能學會多媒體小組委員會委員。他是國際知名期刊的客座編輯,參與組織了許多國際會議。
Zhiguo Ding
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從2005年7月到2018年4月,他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帝國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和蘭開斯特大學工作。自2018年4月以來,他一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傳播學教授。2012年10月到2018年9月,任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術訪問者。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5G網路,博弈論,合作和能量收集網路以及統計信號處理。他曾獲得IET ICWMC-2009和IEEE WCSP-2014最佳論文獎,2012-2014歐盟瑪麗居里獎學金,2017年IEEE TVT頂級編輯,2018年IEEE海因里希·赫茲獎,2018年IEEE傑克·紐鮑爾紀念獎,以及2018年IEEE最佳信號處理信函獎。
他是IEEE通信事務,IEEE車輛技術事務以及《無線通信與移動計算雜誌》的編輯。他還曾在2013年至2016年擔任IEEE無線通信快報和IEEE通信快報的編輯。
Feifei Gao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2008年,擔任新加坡A*STAR,信息通信研究所的研究員,並在不來梅雅各布斯大學工程與科學學院擔任助理教授。2011年,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通信理論,通信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凸優化和機器學習。他撰寫或合著了120多篇經引用的IEEE期刊論文和120餘篇IEEE會議論文集。
他是IEEE無線通信事務,IEEE認知通信和網路事務,IEEE信號處理信函,IEEE通信信函和IEEE無線通信信函的編輯。還是2019年IEEE通信會議(ICC),2018 IEEE車輛技術會議春季(VTC),2015 ICC,2014年IEEE全球通信會議(GLOBECOM)和2014年IEEE VTC秋季研討會的聯席主席。
Guofei Gu
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目前是德克薩斯A&M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他還將負責安全通信和計算機系統(SUCCESS)實驗室。
Mo Li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博士。目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網路和分散式感測,無線和移動,網路物理系統,智慧城市和城市計算。他是IEEE的成員。
彭木根,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網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通信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傢俱樂部副主席、北京市科技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無線移動通信異構組網研究。
Haining Wang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研究領域:網路安全、網路系統、雲計算與安全
Pengfei Xia,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通信、數據科學、信號處理
Yang Xiang ,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
研究領域:網路安全、網路與系統安全、分散式系統
Yang Xiao ,阿拉巴馬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網路安全、感測器網路、無線網路
Jiang Xie 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通信與網路、無線網路
Guoliang Xing 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研究領域:感測器網路、低功耗無線網路
Yonghong Zeng,Infocomm Research資深科學家。
研究領域:信號處理和無線通信,尤其是在認知無線電和軟體定義的無線電,協作通信,信道估計,均衡,檢測和同步等。
Yingjun Zhang 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副教授。
研究領域:無線通信系統
趙軍,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切換系統、混合控制,非線性系統和魯棒控制
Ting-chang Chang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薄膜晶體管,MOSFET和電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
郭一凡 ,日月光集團副總經理
研究領域:晶元器件,集成電路封裝,集成電路可靠性等
Xiaowu Zhang ,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領域:計算建模、3D集成電路等
李曉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球科學與技術部門。研究領域:合成孔徑雷達、海洋遙感技術、雷達成像與信號處理等。
邢孟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研究領域:雷達成像技術、稀疏信號處理、激光合成孔徑成像、微波光子合成孔徑成像
Bowen Zhou(周伯文)
貢獻領域:領導人類語言技術
周伯文博士現任京東集團副總裁兼京東人工智慧事業部總裁、京東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二十多年的人工智慧基礎技術研究和管理經驗。入職京東之前,在紐約IBM總部工作近15年,任IBM Watson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 (Chief Scientist)、IBM Research 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院院長,IBM傑出工程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上海人工智慧戰略專家委員、廣州市、北京市聘為人工智慧高級專家顧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多所國內一流大學的兼職教授與博士生導師。2019年8月29日周博士帶領團隊成功申報成為智能供應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平台。
周伯文博士二十多年來長期從事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核心前沿技術的研究,在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語音機器翻譯、深度語義理解等人工智慧核心領域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在國際一流期刊及頂級學術會議上已發表上百篇論文,他引超過3000多次,並擁有近二十項專利。他的國際學術兼職包括: IEEE 語音語言技術專家組成員、任 IEEE Transaction 期刊編委、ICASSP 領域主席 (2011-2015)、 擔任 ACL、NAACL 等頂級學術會議在機器翻譯、機器問答、機器學習和信息提取等多個領域的領域主席。
2018年至今,在周伯文博士的帶領下,京東AI在人工智慧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110+篇;12次獲得國際學術競賽冠軍,包括京東AI研究院在CVPR 2018單人和多人人體姿態估計兩個競賽單元奪得冠軍;2019年,京東AI研究院在WikiHop機器閱讀數據集與Facebook、Salesforce,CMU 等研究機構同台競技,獲得排行榜第一名,超越人類表現精準度;2019年,京東AI研究院CVPR 2019上獲得3項學術比賽第一,包含視頻動作識別、商品圖片識別,以及精細粒度蝶類圖片識別。此外,京東AI研究院在多人人體解析、菜品類圖像識別競賽中獲得第二名。
Yunhong Wang (王蘊紅)
貢獻領域:為虹膜和面部識別做出貢獻
王蘊紅教授主管智能識別與圖像處理(IRIP)實驗室,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副院長。她已經在國內外頂高水平期刊和會議上發表 文章200餘篇。同時她負也責許多頂級期刊如TPAMI、TIP、PR、PRL等的審稿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特徵識別,圖像處理,水印演算法研究和信號處理。
Jianbo Lu(呂健波)
貢獻領域:在汽車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為汽車系統的控制做出貢獻
呂健波,福特汽車公司先進車輛控制、研究和先進工程技術專家。
Chong-yung Chi(祁忠勇)
貢獻領域:為凸分析和盲源分離的優化做出貢獻
祁忠勇,台灣清華大學教授,他發表了230餘篇技術論文(被Google-Scholar引用了4500多次),包括85餘篇期刊論文,140餘篇同行評審會議論文。研究興趣包括用於無線通信的信號處理,用於盲源分離的凸面分析和優化以及生物醫學和高光譜圖像分析。
Shanzhi Chen(陳山枝)
貢獻領域:領導無線移動系統標準化
陳山枝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及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Ting-chang Chang(張鼎張)
貢獻領域:為非易失性存儲器和薄膜晶體管技術做出貢獻
張鼎張是台灣中山大學教授,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薄膜晶體管,MOSFET和電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
Yonggang Wen(文勇剛)
貢獻領域:為雲系統的多媒體信號處理和通信做出貢獻
文勇剛,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教授。
Yo-ping Huang
貢獻領域:在智能醫療系統設計中為模糊和灰色建模做出貢獻
Tza-huei Wang
貢獻領域:為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微米和納米技術做出貢獻
Shihua Li (李世華)
貢獻領域:工業系統失配干擾抑制理論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電子電力,控制器設計和滑模控制等
Ligang Wu(吳立剛)
貢獻領域:滑模控制和魯棒濾波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青、長江學者。主要從事複雜不確定動態系統的控制與信號處理研究。目前出版英文專著7部,發表國際SCI期刊論文170餘篇,SCI引用9500餘次,Google學術引用超過15000次;5篇論文獲自動控制領域權威期刊Automatica的Most Cited Article;5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二完成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首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霍英東基金等資助;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並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等獎勵和榮譽。2015-2019年連續當選全球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目前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自動化學報等十餘個期刊編委職務。
Nian-xiang Sun (孫年祥)
貢獻領域:集成磁電材料和裝置
美國東北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教授,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在加入東北大學之前,他是IBM和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的研究科學家。孫博士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獎,海軍研究辦公室青年研究人員獎,索倫·布斯傑出研究獎,美國空軍夏季教職研究員獎和IDEMA獎學金一等獎。他的研究領域涉及感應,存儲器,電源,RF和微波電子學的集成磁學和多鐵學。
Jinghan He (何景涵)
貢獻領域:保護變電站和牽引功率
美國南加州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2014年畢業於中國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2017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化學與生物技術專業的博士學位。目前,他是Armani Group的博士學位候選人,從事光開關器件,功能材料和生物成像探針的合成和表徵的跨學科研究。
Hong Rao
貢獻領域:在交流/直流電網中高壓直流輸電的設計和應用方面發揮領導作用並做出貢獻。1983年在中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來自南方電網有限公司電力研究所。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HVdc,VSC-HVdc和電源系統分析。Rao是ClGRE SC B4的委員會成員。他的獎項和榮譽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以及對中國電力科學技術和電力技術獎的突出貢獻。
Yi Zhang
貢獻領域:領導電力系統實時數字模擬開發
Xiao-ping Zhang
貢獻領域:為高壓直流和交流輸電系統的建模和控制做出貢獻
Jiann-fuh Chen
貢獻領域:為可持續能源和高功率系統中的電力電子學做出貢獻
Yun Wei Li
貢獻領域:微電網和工業驅動器中的電力電子轉換器
加拿大埃德蒙頓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在分散式發電,微電網,可再生能源,功率轉換器技術和電動機驅動器方面有研究興趣。目前擔任電力電子快報IEEE事務總編輯,2020年IEEE能源轉換大會和博覽會(ECCE)的總主席。
Wei Qiao
貢獻領域:電子介面旋轉機械系統的狀態監測與控制
Liang Dong
貢獻領域:光纖放大器的光敏光纖的發展
1992年,南安普頓大學光纖理學博士。1987年,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通信工程與數字電子碩士。198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學學士。目前是美國克萊姆森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教授。他是OSA和SPIE的研究員,也是IEEE的高級成員。在加入克萊姆森大學之前,他曾擔任IMRA America Incorporated的高級技術經理,Lightwaves2020 Incorporated的研發總監以及Corvis Incorporated的研發經理。他還曾在康寧公司擔任高級科學家,並在南安普敦大學管理光纖製造活動。還在光子學和光纖的研究和開發方面擁有30年的經驗,涉及材料,設計,模擬,光敏過程,非線性過程,光放大器,激光器,有源/無源光學設備和系統集成等眾多主題。
Gong-ru Lin
貢獻領域:光通信的超快光纖激光器和高速激光二極體
國立台灣大學光電子與光電研究所和電氣工程系教授,於1988年在台灣江蘇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分別於1990年和1996年獲得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光學工程研究所的博士學位。從1997年至2006年,他曾在台灣的幾所大學工作。2001年,他成為2004年的副教授和教授。自2006年以來,他擔任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光子與光電子學研究所光纖激光通信和Si納米光子學實驗室的主任。
Lan Yang
貢獻領域:光學感測和非赫米特光子學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加州理工學院碩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和碩士。研究興趣有光子學、光學感應、微諧振器、雷射、非赫米特物理學、光子學中的奇偶時間對稱。她是光學學會的會員,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對先進納米/微光子器件的製造,表徵和基本了解,這些器件具有出色的光學性能或用於非常規控制光流的新穎功能。
Jianjun Yu(余建軍)
貢獻領域:高性能光纖通信系統
復旦大學通信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高速光纖通信技術、光子輔助毫米波通信技術、光纖無線融合技術。1986.9至1990.7,湘潭大學,本科,現代光學專業 ;1993.9至1996.4 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光學專業;996.5至1999.4 北京郵電大學,博士,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先後擔任過OSA J. of Optical Networking, IEEE/OSA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EEE/OSA J.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Journal 編委(Associate Editor)和Recent Patents on Engineering 主編 (Editor-in-Chief)。
Bin Jiang
貢獻領域:對智能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的貢獻
Yan Zhang
貢獻領域:為無線網路中的資源管理做出貢獻
Shaohua Zhou
貢獻領域:為醫學成像和面部識別的圖像分析做出貢獻
Lin Ca
貢獻領域:為無線網路的拓撲控制做出貢獻
Jia Li
貢獻領域:為實時自動圖像注釋和圖像檢索做出貢獻
Bing Zhang
貢獻領域:高光譜圖像採集和處理
Kawai Cheng
貢獻領域:電動汽車技術和開關電容器功率轉換
新智元AI朋友圈詳細使用教程,8000名AI大玩家和實踐者都在這裡!
※依圖朱瓏:演算法提升百萬倍AI仍是低階智能,高階智能的關鍵是智能密度
※谷歌開發者大會上,螞蟻金服開源ElasticDL分散式深度學習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