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視頻工作者的16 英寸 MacBook Pro 深度體驗

一個視頻工作者的16 英寸 MacBook Pro 深度體驗

小到掛在我們耳朵上的 AirPods Pro,大到我們今天要講的 16英寸 MacBook Pro,只要任何蘋果的產品掛上了 Pro 這個詞,彷彿就應該是與眾不同,天生驕傲的。

但 MacBook 的 Pro 系列,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很模糊,不像 AirPods Pro 多了一個主動降噪,也不像 iPhone 11 Pro 多了一個強悍的三攝系統,有的僅僅是更強悍的配置和那一條 Touch Bar。

但經常從事視頻剪輯的我,在體驗了一段時間的 16英寸 MacBook Pro 之後,我覺得現在的它,可能才真的配得上 Pro 這個詞。

調色:16英寸視網膜顯示屏

這一次16英寸 MacBook Pro 的升級點很多,無論是看得到的地方,還是看不到的地方,16英寸 MacBook Pro 都進行了諸多升級,而在這其中,屏幕是首當其衝,也是最顯而易見的。

16英寸的MacBook Pro 這次的主要變化就是在這個「16英寸」上,通過縮窄了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屏幕邊框,使得蘋果可以在與之前15英寸 MacBook Pro 幾乎相同尺寸的機身里,塞下了更大一號的屏幕,說它是一款窄邊框的15英寸 MacBook Pro 也不為過。

人類作為視覺優先的生物,一直在追求視覺效果更加優秀的窄邊框,MacBook 也是終於在等待多年之後,終於在這一代的 16英寸 MacBook Pro 上加上了窄邊框,但窄邊框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易碎。手機好歹可以戴上一個保護殼,但筆記本沒辦法,所以我在這幾天帶它出門的時候一直很小心。

不過回歸到最真實的使用體驗,它給我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很舒適。更高的解析度可以讓我在Pr的各個面板中看到更多的信息,500尼特亮度和P3廣色域可以讓我更加準確方便的進行調色,在系統偏好設置中對「屏幕刷新率」進行調整,可以讓屏幕刷新率去匹配內容的准率,從而獲得更順暢的播放體驗。

剪輯:Touch Bar 與 觸控板

可能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Touch Bar 只是用來控制音量大小、屏幕亮度,或者是控制音樂播放,但對於我來說,Touch Bar 卻是真真切切的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

Touch Bar 可以說從寫稿開始,幾乎貫穿了我一整個工作流程。由於我之前沒有使用過 Touch Bar ,所以在這一次的體驗當中,我一直在留意它能夠做什麼。在之前,無論是在筆記本還是在台式機上,每當我需要調整標題格式或者插入圖片,我都需要將雙手離開鍵盤,去操作滑鼠或者是觸控板,選擇對應的文字或按鈕,但是現在我只需要在Touch Bar 上選擇點擊對應的功能按鍵就行了。

在剪輯視頻時同樣如此,之前我是使用台式機剪輯視頻,左手在鍵盤上切換功能的快捷鍵,右手控制滑鼠在時間軸上滑動,但我不記得的快捷鍵或者甚至沒有快捷鍵的功能,我還是需要再去移動滑鼠進行操作。但現在我同樣只需要在Touch Bar 上滑動來控制時間線,甚至是直接點擊新建一個調整圖層,不再需要反覆移動滑鼠。

而觸控板除了一直以來備受好評的手勢操作,還有一些應用適配的小細節讓我很喜歡。以往我將素材剪斷拼接的時候,雖然會自動吸附,但如果縮放比例太大還是會出現覆蓋素材的情況,但在這款 16英寸的 MacBook Pro 上,當我把素材正確拼接在一起的時候,會感受到一個來自觸控板的明顯震動,提示我這個操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仔細算一下,Touch Bar 自發布至今已有三年了,各種軟體的適配幾近成熟,甚至是打個麻將都可以在Touch Bar 上點擊出牌。這一切都說明蘋果希望通過 Touch Bar 和觸控板,將我們的移動區域控制在鍵盤之上,不再需要來回的移動手掌。如果要比較便捷程度或者效率,肯定還是快捷鍵要更勝一籌,但我覺得 Touch Bar 的作用更多是降低軟體的學習成本,更像是遊戲里的金手指,讓初學者更高效的使用專業軟體。

上字幕:剪刀式鍵盤

就像前面說的,在視頻拍攝剪輯之前,我需要先碼出一片文字稿,所以我也十分在意鍵盤的手感。在這一次的新款 16英寸 MacBook Pro 上,蘋果採用了全新的妙控鍵盤,拋棄了之前的蝶式結構,優化了之前的剪刀式結構,鍵程達到了1毫米。

對比我之前一直在使用的 Magic Keyboard,手感十分相似,不過這台 MacBook Pro 上要更稍硬一下,按鍵回彈更加有力。雖然鍵盤按鍵更加清脆有力,但聲音相比 Magic Keyboard 要小上不少,碼字的時候更加安靜舒適。

鍵盤的布局優化,是除了剪刀式結構之外的另一處變化,之前一直被大家吐槽的Esc鍵和Touch ID,終於把他們從Touch Bar 上給摘了下來,做成了兩枚獨立的按鍵,方向鍵也恢復了倒T形的排列,上下左右的四個按鍵等寬等高,更加方便區分。雖然這些變化是傾向於代碼編輯等更加理工科的工種,但我在寫下這篇稿子的同時,也慶幸自己沒有趕上那個經常誤觸的時代。

導出視頻:性能

其實性能這一部分很好講,體驗也是最直觀的,因為就是一個字,快。我手上的這台是頂配版默認配置,8核 Core i9處理器,AMD Radeon Pro 5500M圖形處理器,4GB GDDR6顯存和16GB的DDR4內存條。

拋棄這些參數,只談體驗,16 英寸的MacBook Pro 給我的感受只有快,而且快的賞心悅目,相比我之前的Mac Mini,視頻導出和剪輯時的暢快感是讓我體驗最明顯的地方,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終於可以讓電腦跟得上我的靈感和手勢,整個剪輯導出的過程行雲流水,沒有明顯的卡頓。

不過這只是在剪輯和導出的時候。我不確定是微信還是系統的問題,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在微信中按下回車鍵發送文字,總是會卡頓一下,這在我之前老舊的 Mac Mini 上都沒有出現的問題,反而在性能更加強勁的 MacBook Pro 頻繁出現,這就讓人有點迷惑了。

性能硬體強了,大家自然會擔心另一個問題,散熱。蘋果也想到了這一點,蘋果在這一次的 16英寸 MacBook Pro 上,優化了散熱結構,使用了更大的風扇和扇葉,我在長時間剪輯視頻的時候只是感到鍵盤區域有一點溫熱。但這樣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就是它製造噪音的能力也更加強勁了,高負載下持續產生的雜訊在這一代的產品上尤為明顯。

預覽視頻:高保真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這是又一個被蘋果稱之為系統的硬體,就像 iPhone 11 Pro 上的三攝系統一樣,蘋果往往只會把自己足夠強的硬體,才會稱之為某某系統。

既然被稱之為系統了,那麼它的功能肯定也不簡單,蘋果這一次巧妙的將兩個揚聲器驅動單元安裝在相對的位置,當兩個低音單元發聲時,會互相抵消對方的物理震動,從而減少原本不必要振動所造成的聲音失真。

換句話說,說它在某一方面達到了「音箱」級別也不算過分,在用這個揚聲器系統播放音樂或者觀看電影的時候,會感覺聲音不再是從之前的一個點發出的,而是從鍵盤上面的這一整個空間發出來的。

這一代才勉強能稱之為 Pro

作為 MacBook 的兩個系列,Air 和 Pro 在之前一直都讓我感到很迷惑,除了厚度和重量上的差異,而外觀上也僅是有無 Touch Bar 。

但這一次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我很欣喜的看到了差異,更窄的屏幕邊框,更大的屏幕比例,更好用的鍵盤結構和布局,和更加專業生動的揚聲器系統,從這些變化都可以看出蘋果在強化和明確 Pro 系列的定位。

但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就沒有缺點嗎?我想還是有的,就是重量。蘋果的產品好像一直都在挑戰著人類臂力的極限,產品越來越重,這一次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整機重量達到了兩公斤,MacBook Pro 歸根到底它首先是一台筆記本電腦,便攜性還是必須要思考的點,對於這台電腦我只願意把它放在包里,拿在手上太沉了。

但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至少我現在不用再因為屏幕尺寸受限而外接屏幕,高保真六揚聲器音響系統,也給我帶來了全新的影音體驗,這一切的變化都讓我由衷的感覺,這一代的 MacBook 才開始配稱之為 Pr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我也想去日劇世界裡,談一場絕版的戀愛
全新戴爾 XPS 13 二合一筆記本發布;三星推 Galaxy Watch Active 2 智能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