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出現莖部開裂是什麼原因?如何採取預防措施?
園藝
11-27
農民種萵筍,在萵筍進入莖部肥大期後,一般需要充足的氮肥和水分,才能促進嫩莖迅速肥大,但是在萵筍莖部肥大後期,特別是接近採收期,由於澆水過多,或連降大雨,莖的基部往往會出現縱向裂口,由於裂口而引起軟腐病和菌核病的發生,變黑變褐。
萵筍頸部發生開裂的主要原因:
發生這種現象是由於天氣或管理方面的原因導致的。萵筍接近採收期,嫩莖基部表皮已經硬化,這時遇到降雨或澆水過多,嫩莖內部增長快,產生膨壓,外部已經硬化的表皮向內產生壁壓,由於膨壓大於壁壓,而使嫩莖基部縱向產生裂口,同時又處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適合病原菌的繁殖與蔓延,所以容易發病。這種現象在雨水較多的春萵筍栽培中發生較為普遍。秋萵筍如果前期乾旱長勢不好,後期突遇降水或人為大量施水也易發生。
預防措施
萵筍莖部裂開以後,根治比較困難,主要是採取預防措施。
越冬的萵筍翌年返青前期,對肥水管理要以控為主,使葉面積擴大、充實,為莖部肥大積累營養物質作準備。當進入蓮座期,葉數明顯增多增大,心葉與蓮座葉平頭時,萵筍莖部肥大加速,應勤施肥澆水,特別注意增加速效氮肥和鉀肥,每畝施尿素15千克或硫酸銨20千克、硫酸鉀20千克。
但施肥要少,施得要勤,不可過晚。此時也是需水的關鍵時期,既不能使土壤乾旱,否則,猛一澆水,萵筍莖因迅速吸水膨脹而產生裂口;也不可澆水過多過早,若澆得過多過早,容易使葉片徒長,幼葉生長不健壯。因此,要少澆,澆水要勻,以防萵筍裂口。在接近採收期控制澆水,遇到降雨要及時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