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歷史意涵與時代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歷史意涵與時代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在新的歷史方位的集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在新時代的賡續,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性和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辯證統一,是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辯證統一。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遵循中國歷史發展的演進邏輯

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進程,從中國共產黨歷史視界的發展源流上看,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進行歷史梳理,我們就能解釋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是如何在如磐風雨中凱歌行進,進而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使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鬥歷程。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基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生動詮釋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科學命題。中國共產黨依靠並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社會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摧毀腐朽的舊社會制度,人民獲得了解放,實現了人民的勝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和平和發展的時代主題,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開始改革開放,經濟活力得到了極大釋放,人們的經濟建設主動性、積極性得以調動,國家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質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黨中央不斷強化人民至上的信念,提出「我們的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賦予「為人民服務」以全新的內涵。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我們也付出了代價,例如環境污染等問題都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審視發展的根本是什麼、發展為了誰。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引導改革開放繼續走向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內生性特質和時代性特徵。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斷。為破解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發展難題,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實踐邏輯,始終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逐步生成了統領發展全局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習近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把該思想融入和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諸領域、各方面和全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在新的歷史坐標上的延續和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理論回應。

歷史提供鏡鑒更肇因未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驗總結,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鮮明表達,是內在統一的人民理論鏈條,體現著馬克思主義「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的價值追求,是黨強大生命力的總根源,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地推動社會歷史發展進程。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遵循時代發展的理論邏輯

理論是歷史現實的邏輯表現。從「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內涵的理論邏輯看,完整、系統、科學地從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共享主體和評價主體四重維度,回答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以及由誰檢驗的時代課題,其中包含的具體內容構成了密切聯繫、相互支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邏輯結構嚴謹的學說體系。「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詮釋著馬克思主義實踐主體的當代確證。歷史活動是人的現實活動,歷史誕生於人民物質生產過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推動著歷史發展,人民群眾既是歷史活動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築的革新都歸功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人民群眾也在其中獲得了主體性存在。因此,「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昭示出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力量,人民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主體,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根本力量。從路徑上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回答了發展依靠誰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由此獲得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詮釋著馬克思主義價值旨歸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說:「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眾對利益的追求和實現過程蘊含著歷史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出發點是為人民謀利益,歸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價值核心要「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上」。從目的上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詮釋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賡續發展。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歸宿,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根本價值取向。所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是「生產將以所有的人的富裕為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涉及全體人民的共享共富:首先,著重解決公平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其次,著重解決脫貧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成果上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回答了由誰共享的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詮釋著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思想的理性原則。以人民性為原則,建構評價的準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尺度和人民群眾的價值尺度的有機統一;以人民性為原則,建構人民的主權,是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有機統一。把「人民擁不擁護、贊不贊成、高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馬克思主義政黨決策成敗得失的尺子,把人民的滿意度作為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依據。黨的先進性要由人民來評判,不走過場,不敷衍了事,不斷增加群眾話語權和評判權的同時把人民利益作為黨制定規劃和決策的最高準則。從檢驗標準上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回答了發展由誰衡量、讓誰滿意的問題。

總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邏輯已經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中不斷得到證明並且還將繼續證明下去。「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互作用,相生相成、共進同行,辯證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過程,就是破除「速度焦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就是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執政能力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釋放的過程。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黨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創新研究」(16KSE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岩 排版編輯:劉岩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政治思想史視域下的西歐中古「有機體」隱喻
推進平台經濟協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