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東莞:大科學裝置加持,基礎研究根深葉茂

東莞:大科學裝置加持,基礎研究根深葉茂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11月27日至29日,50多名院士趕往東莞,在這裡參加一場別有新意的會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

這麼多院士為何被東莞吸引?東莞市科技局局長卓慶一語中的:東莞基礎研究全面迸發,院士覺得來這裡有東西可看,有事情可干。

如今,東莞將源頭創新擺在了顯著位置,深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布局、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基礎科學裝置和創新平台,曾經的世界工廠正在謀劃向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轉型。

散裂中子源已「開枝散葉」

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成為東莞一張響亮的名片。

陳和生院士把中國散裂中子源當作自己的孩子。2006年5月,他來廣東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最後選擇了東莞。2018年8月23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球第四台、中國第一台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將為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台,例如物質科學、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

「我們不會直接帶來經濟效應,我們只是一個世界先進水平的裝置」。陳和生說,未來東莞還有望建設同步輻射光源,這與中國散裂中子源結合,將是世界上最好的組合,為各個領域研究提供基礎研究設備,為解決國家戰略當中的瓶頸問題,提供先進工具。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一期3台譜儀已經投入運行使用,已經實行3輪開放,完成研究課題101項,正積極推進二期譜儀建設。

近年來,東莞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把創新體系進行了重塑,更加突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從2019年開始,東莞市每年投入3000萬元,廣東省科技廳每年投入1000萬元,聯合設立「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粵莞聯合基金」,旨在支持開展重點領域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培養基礎科學研究團隊,促進基礎與交叉學科發展。

材料實驗室有「真材實料」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持續聚焦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研究,全力打造『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全鏈條研究模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院士說。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為牽頭單位,東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共建單位的廣東省實驗室,該項目總體規劃1200畝,首期計劃投資經費50億元,首期基礎設施建設周期為2019年—2020年。目標定位為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未來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粵港澳科研中心。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個『超級顯微鏡』,是研究材料科學最好的工具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表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依託散裂中子源做一些最先進的材料研究,開發一些新材料。

目前實驗室已引進了18個創新樣板工廠科研團隊、10位兩院院士、30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有3個原創性研發項目已經落地轉化。

今年,東莞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廣東智能機器人研究院2個單位獲得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立項,立項金額8440萬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天作之合」

「基於這些大科學裝置,我們有條件吸引了很多高端的人才過來,所以我們構建了原始創新體系,原始創新體系為企業源頭創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東莞市副市長劉煒說。

據測算,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運行後,常年將有約6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聚集在此開展科研,而整個科學城最終目標是聚集8萬—10萬名來自全球的各領域科研人才。

近年來,東莞全市高企數量從2015年的951家增至2018年的5789家,數量居全省第三,產值從2720億元增至超過1萬億元。

嘗到了基礎研究帶來的甜頭,東莞還在謀劃更大的動作。

記者得知,東莞即將與中科院建立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共同建設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東莞也正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台。

「東莞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以及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基礎研究重大平台,是科技創新研發和成果就地轉化的首選地。」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表示,東莞將發揮產業優勢,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創新企業和人才,加快向國家創新型城市邁進。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女排!九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