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技特派員王永利:這輩子只干養魚一件事

科技特派員王永利:這輩子只干養魚一件事

王迎霞

王永利穿上雨褲跳進魚池,用一口近乎播音員的普通話指揮農戶收網。身材頎長、音色飽滿、黑邊眼鏡,怎麼看,他都不像個「養魚的」。然而,擁有碩士學歷、身為高校教師的他,又在扎紮實實地養魚。他一手創辦的漁業公司,目前已流轉土地2000多畝,在寧蒙兩地建起3個養殖示範基地。

視頻來源:科技日報

「是科技特派員這個角色將我的人生串了起來。」王永利說。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上,王永利等4人代表寧夏受到通報表揚。他還有更大的夢想——通過自身的示範帶動,讓更多農戶轉變觀念成為專業養魚人,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我這輩子就愛養魚,也就幹了這麼一件事。一個人只有真正知道該做什麼,才會生出無限動力。於我,於他們,都是如此。」10年科特派生涯,這是王永利最深的感觸。

不一樣的魚池,不一樣的他

全然沒有魚蝦的腥味。王永利的魚池和他本人一樣,亦顛覆常人想像。

走進繁育車間,塗在池壁上藍瑩瑩的漆,讓人想到了安靜溫馨的醫院。而在雙層膜溫棚,抬頭是淺藍色的穹頂,又彷彿看見了碧空如洗的天。

「藍色是海的顏色,這層專門的水產漆是為蝦苗淡化標粗做準備的,還可以防滲漏。」王永利又指向不遠處,「你再去摸摸那膜,雙層的,漂亮又實用,魚蝦到了冬天根本不用擔心被凍著。」

是的,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生命科學技術系任教的王永利,總能搞到最時興的水產養殖設備。

一切都源於興趣。

1988年,王永利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後當了老師,他最喜歡帶學生深入基層。就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寧夏農戶在養殖技術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有件事對王永利觸動很大。

上世紀80年代末,他帶學生在永寧縣鶴泉湖一家養殖場實習。看養殖場產量不高,他便找到廠里的技術權威,說打算幫他們做一個畝產1000斤的鯉魚項目。誰知對方滿臉懷疑:「王老師就吹吧,照你說的,那魚豈不是把池子鋪滿了?」

他有所不知,當時王永利在學校試驗養殖鯉魚的畝產量已經達到了3000斤。

王永利告訴他:「我幫你用肥水技術培養浮游生物,魚苗從很小長到一寸根本不用喂,不像你們每天要撒3次豆漿,一拉網還經常沒魚。」

對方依然不信。最後,王永利說服對方讓自己先試,結果大獲成功。於是農戶們紛紛開始傳言——王老師培養魚苗不用喂,喝水都能長!

「農戶對基本養殖技術很欠缺,更缺思想觀念。技術可以扎紮實實學,但如果對行業發展認識不到位,就不可能尋求新的突破。」王永利覺得自己有很多事可做。

2009年,他被石嘴山市科技局聘為科技特派員,同年創建了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10年間,他以帶動農民增產增收為前提,以調整生態水產養殖結構為方向,為寧夏生態高效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諸多嘗試。

養殖戶都誇他是個能人

萬古奔騰的黃河蜿蜒流經寧夏,這裡的漁業依靠母親河進行自流灌溉,水產資源豐富。然而當前僅是農戶自發形成市場,且水產品種單一,養殖效益低下。

如何提高現有魚種品質?怎樣向農民推廣?這成了擺在王永利面前的首要任務。

「所幸我是個不安分的人,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不然經歷了那麼多挫折,估計早就打道回府了。」他笑言。

記者來到王永利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養殖基地的時候,他正在安排明年的加州鱸魚養殖計劃。這在寧夏屬新魚種,市場前景向好,他考察了好幾年,去年試養比較成功,打算擴大規模。

這些年來,王永利不斷嘗試新品種養殖技術試驗,個中艱辛,冷暖自知。

剛開始在溫棚試養鱸魚,起初魚兒長勢非常好,但到了後期控制不住開始發病。其實,真正的病因是糞便沉澱導致池內溶氧過低,但當時他並未意識到這點,先是將魚搬到流水槽去養,過了一個月出現同樣的病因後,他又將它們送到遠在內蒙古養殖基地的溫泉池。

3次折騰下來,幾乎全軍覆沒,可王永利沒怎麼難過,因為他終於掌握了這門養殖技術。

靠著這股韌勁,他先後引進俄羅斯鯉魚、南美白對蝦、澳洲龍蝦、羅非魚、斑點叉尾鮰、黃河甲魚等10餘個新品種,推廣新技術8項,並在對蝦淡化育苗、成蝦養殖、鯽魚工廠化繁殖、甲魚人工繁殖等方面形成了技術規範。

大家都誇他是個能人,但王永利認為自己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更懂得鑽研,除了新技術,還有新式「武器」。

在他的養殖場,變頻式增氧機、智能溶氧監控等隨處可見,農戶使用起來也得心應手。他還在寧夏率先引進國內最先進的物聯網水質智能監控設備,既降低了勞動生產成本,又提高了池塘養殖安全性,輻射帶動全區10000餘畝設備應用。

「我們推廣新技術,就是要讓農民少走彎路,讓寧夏漁業現有品種和養殖方式得到改變。這也是公司下一步結構調整的方向。」王永利說。

謀大事:組建全區產業聯盟

都說十年磨一劍。加入科特派隊伍整十年的王永利,他的「劍刃」已露鋒芒。

初冬,暖陽透過溫棚斜鋪在水面上,構成一幅歲月靜好的畫面。正準備張網捕魚的農戶看見王永利來了,紛紛起身請他操作。

「王老師水平高,撒網這活兒得他來。」說起王永利,年輕的杜文華打開了話匣子。也難怪,這些年他跟著王永利干,如今每畝魚池的收益從千元左右達到了四五千元,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

致富的農民豈止杜文華。

王永利的泰嘉公司吸納固定就業工人35名,季節性就業人數達75人次,直接帶動周邊農戶500餘戶,間接帶動1500餘戶,人均年增收達8000元以上。

注重以科研項目助推產業發展的他,積極與區內外科研院所合作,探索解決寧夏水產新品種養殖、鹽鹼地漁業利用及稻魚綜合種養模式等技術瓶頸。

「公司發展一年比一年好,但我清楚我們還差得很遠。」王永利擺擺手。

他的謙虛遮掩不住成績的光芒。

國家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國家星創天地、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近些年各種授牌就達10多個。他本人也獲得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自治區級優秀法人科技特派員、石嘴山市最美人物等多項榮譽。

「個人得再多獎沒用啊,這個行業不吸引年輕人,說明我們還是沒有做好。我也經常在反思,你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你怎樣才能培育出自己的血液?」一直平靜的王永利突然激動起來。

在他的帶動下,兒子也跟著他一起養起了魚。他想把更多有共同願望的農民尤其是年輕人帶入這個行業,形成養殖規模。王永利的理念始終如一:只有抱團和分享,寧夏漁業才能發展。

最近,王永利又在謀劃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全區養殖大戶聯合起來,組建一個產業聯盟。

「大家各有資源,但都在重複干同樣的事,這不利於產業發展,也不利於帶動農民。」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王永利希望自己能再做點實事。

王永利

54歲,中共黨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生命科學技術系教師。2009年,他被石嘴山市科技局聘為科技特派員,同年創建了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為解決寧夏水產養殖品種單一、養殖效益低下的現狀,多年來,他積極開展新品種養殖技術試驗。目前共流轉土地2000多畝,建成3個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和稻魚綜合種養基地,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農民,並帶他們走上致富道路。

王永利最開心的事:

這些年,王永利不斷嘗試新品種養殖技術試驗,失敗了很多次,但靠著這股韌勁,他先後成功引進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10餘個新品種,推廣新技術8項,並在對蝦淡化育苗、成蝦養殖等方面形成了技術規範。他說自己之所以大力推廣新技術,就是要讓農民少走彎路,讓寧夏漁業現有品種和養殖方式得到改變。

王永利最挂念的事:

目前,寧夏水產養殖行業專業人員匱乏,王永利想通過自己的示範帶動,把更多有共同願望的養殖戶尤其是年輕人帶入這個行業,並形成養殖規模。最近,他幾次召集全區養殖大戶商量成立產業聯盟一事。他的初衷是,大家各有資源,但在重複做同樣的事,不利於產業發展,也不利於帶動農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小兔子」點贊!「玉兔二號」行走超300米刷新紀錄
近視的人智商更高?網友:對不起我又拖後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