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為什麼心經先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後講亦復如是?

為什麼心經先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後講亦復如是?

《楞嚴經·卷四》講解59

最淺的一層,從識陰開始從色陰終,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從色法上開始破。為什麼《心經》裡面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才說亦復如是呢?色為五蘊之首,開始要修的時候就從色法入手。但是妄想變現開始是從識法開始,色受想行識的識蘊開始變現的。所以變現妄的時候是這麼來的。

什麼叫做從始入終呢?我們感覺到從無始以來開始就濁亂了,到現在一直還濁亂,將來到成佛的時候才不濁亂了,所以叫做從始入終。始的時候是第一念無明開始,濁亂了,一直到我們成佛的時候才停止,到終了,這叫做從始入終。這是第二層理解。第三層理解,就是講到不生滅因心的理解,在這個層面,什麼呢?

無始以來,無始從哪來?沒有一個無始,所以叫做假名為始。什麼時候到成佛的那會才到了終點究竟呢?有一個終點嗎?有始有終皆是生滅。所以在不生滅的因心中怎麼理解?假名為始,假名為終,叫做從始入終,這個本身它就是一個假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念念之間無不具足五疊渾濁之相,這叫從始入終,無始無終,念念都在。

一層一層地理解,這段話叫做,從始入終,五疊渾濁,講到的為什麼濁亂,就是這麼濁亂的。為什麼要講濁亂?剛開始我們講到,不是要講二種決定義,你現在開始決定的就是要以不生滅心為因,才能感不生滅果。既然有不生滅心為因,那你一定要澄清什麼東西,才能悟到不生不滅的清凈狀態,所以這裡就是講的要澄清這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這裡要講濁,就是這個原因。

否則就很突兀,說講著講著怎麼又開始講濁了?不是講二種決定義,第一義者,因地與果地都是以不生滅心為因果嗎?怎麼又開始講濁亂了?就是要清除了這些才能發不生滅心。後面再開始進行了一個總的比喻,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這段話是一個總的來比喻這個濁相,比喻什麼呢?就好像這裡講到的喻中的清水,清潔本然,我們的純真的妙如來心,涅槃的果德從來不染,沒有染濁過,所以這裡以清作比喻。即彼塵土灰沙之倫,這個倫就是指的類別的意思,就是指的塵土、沙、灰等等。

比喻:四大和六根之類,由它們來障蔽,所以比喻為本質留礙,就是由於它們給障住了,障蔽了我們本來的這個清凈心了,一道一道地給劃開了,執著分別了,所以這裡才叫做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循就是順的意思,順著它的意思。這個二體就是水跟土,水和土一個是清的,一個是有礙的,所以性不相循,就比喻:涅槃的心與四大六根等類是真和妄,是不一樣的。

本來的涅槃純真心是真,四大六根是妄,所以這裡講到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不是一個東西。後邊講到,有世間人就比喻:阿難和在場的眾生,包括我們。取土投水,取彼土塵, 投於凈水,就比喻:執著這個妄想,六根的門頭,就亂了本來的真心了,必將以妄為真,以真為妄,就是把真的當作假的了,妄心了,就一定會把假的當作真的。

等於說我們現在執著這個妄想的時候,就把真心給亂了忘了,你一定就把這個妄想當做真心了。所以這裡講到,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就用這個來做比喻。容貌固然,就是混亂不定了,所以才名之為濁。我說你的心水有五重濁相,也是這個樣子的。後面要講到五濁了,所以這裡講到,汝濁五重亦復如是,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清凈本然的心水是湛然無染的。

但是怎麼起了這五種濁相呢?就是因為這樣起的。這是總的用這個比喻來喻我們濁相產生時候的狀態。下面就要開始講到怎麼產生的五濁呢?書上也有,背得也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裡講的五濁是現前的五濁。平常我們講的五濁,通常講比如:劫濁,就是人壽到了多少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劫濁了,整個濁亂,有饑饉、災兵等等這些劫數出來的時候。

講到命濁的時候,就認為壽命短促等等。講到煩惱的時候,大家貪嗔痴熾盛。在《楞嚴經》裡面講的五濁是現前一念清凈心體中顯現的濁亂,所以要痛快直接得多。感恩閱讀,感恩隨喜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經 的精彩文章:

書法寫經,楷書四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