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烈焰流星,從BM-24到「龍捲風」火箭炮,淺談冷戰蘇聯多管火箭炮發展史

烈焰流星,從BM-24到「龍捲風」火箭炮,淺談冷戰蘇聯多管火箭炮發展史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炮兵裝備的多款火箭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蘇聯仍然大量裝備著衛國戰爭期間的BM-13、BM-8和BM-31多管火箭炮系統,同時還大量出口。

但是這些老式的火箭炮系統射擊精度普遍較低,為了保證這些火箭炮的射擊精度,蘇軍炮兵部隊不得不進一步縮短射擊距離,這和戰後炮兵火力覆蓋距離增長的總體趨勢是相違背的。因此,蘇聯決定開始研製新的多管火箭炮系統,以滿足冷戰格局下蘇軍炮兵部隊的使用需求。

冷戰時期蘇聯研製的多款多管火箭炮系統,其重點研製方向都是在如何進一步提升火箭彈的射擊精度上,而火箭彈自旋穩定技術和尾翼穩定技術則是是蘇聯設計師主要探索的方向。

火箭彈自旋技術能夠讓火箭彈像身管火炮發射的炮彈那樣產生高速自旋,進而提升射擊精度,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就已經開始探索火箭彈自旋技術。只不過當時蘇聯是直接在火箭彈的彈體上鑽孔,讓火箭彈噴射燃氣來實現自旋,最終結果就是火箭彈的精度上去了,但是射程卻下降了。

尾翼穩定技術則是通過在火箭彈的彈體上直接加裝尾翼,進而讓火箭彈在飛行中實現飛行狀態穩定,早期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使用的M-13系列火箭彈就是尾翼穩定技術的典型代表。然而安裝固定尾翼的火箭彈只能夠使用滑軌發射或者架式發射,又在另一方面對火箭彈精度的進一步提升造成了影響。

而今天本文將以火箭彈自旋技術和尾翼穩定技術作為主脈絡,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蘇聯在冷戰期間發展的主要幾款多管火箭炮系統。

BM-24多管火箭炮——使用依賴排氣口進行自旋穩定的M-24火箭彈

BM-24多管火箭炮系統是蘇聯在冷戰期間研製的第一款多管火箭炮系統,口徑為240毫米,主要是為了替代衛國戰爭期間的300毫米口徑的BM-31多管火箭炮系統。

BM-24多管火箭炮系統最大的亮點在於其使用的M-24系列240毫米火箭彈上,這款火箭彈的尾部排氣口並不是和火箭彈彈體軸線平行的,而是和火箭彈彈體軸線呈一定角度傾斜布置。當火箭彈被發射出去後,彈體尾部帶角度的排氣口會為火箭彈提供不同角度的推力,最終讓火箭彈彈體實現自旋,提升精度,這就是早期蘇聯火箭彈常用的傾斜式尾噴管技術。

蘇聯是在衛國戰爭期間,從德國的41/42型多管火箭炮上發現這種技術的。相比蘇聯原來直接在火箭彈彈體上直接鑽孔的做法,利用傾斜式尾噴管技術讓火箭彈實現高速自旋,避免了火箭彈推進劑的浪費,讓蘇制火箭彈在精度和射程上第一次實現了較好的平衡。

BM-24多管火箭炮除了蘇軍自己裝備使用外,也被大量出口到原華約成員國和中東地區。這部分出口的BM-24多管火箭炮大部分被其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多次更換了底盤,因此如果要辨認BM-24多管火箭炮系統,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其是否實用了上下對稱的12聯裝籠式發射架,這也是BM-24多管火箭炮最大的外形特徵。

BM-14多管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繼任者

上文提到,240毫米口徑的BM-24多管火箭炮是用來替換老式的BM-31多管火箭炮的。而BM-14多管火箭炮,則是蘇軍在冷戰期間研製的,專門用來替換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型號,其研製和裝備時間和BM-24多管火箭炮差不多。

BM-14多管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彈直徑是140毫米,僅比「喀秋莎」火箭炮使用的132毫米M-13火箭彈增加8毫米,因此其射程提升並不明顯,在使用煙霧火箭彈時其射程最遠,能夠達到10.6公里。

BM-14多管火箭火箭炮配套使用的M-14系列火箭彈一共有三種,分別是M-14OF高爆火箭彈、M-14D煙霧火箭彈和M-14化學火箭彈。這三種火箭彈的最大射程也不同,M-14D煙霧火箭彈的最大射程為10.6公里,而M-14OF火箭彈和M-14化學火箭彈的射程均為9.8公里。

M-14火箭彈同樣採用了無尾翼設計,以方便在全封閉的定向管中發射使用,這也是BM-24多管火箭炮和BM-14多管火箭炮的一個技術差異。BM-24多管火箭炮的籠式發射架,無論是安全性還是密閉性均不佳。而BM-14多管火箭炮的封閉式定向管,不僅密閉性更好,而且定向管中還刻有膛線,能在火箭彈發射時,為火箭彈提升更高的自旋速度。

蘇聯陸軍使用的BM-14多管火箭炮以16根定向管,上八下八的方式進行布置。而BM-14多管火箭炮在蘇聯空降兵中的變種型號——RPU-14多管火箭炮系統,雖然也是使用16根定向管一起布置,但是卻是採用了4X4的布局,並安裝在一個小型牽引式炮架上。因為機動靈活且使用方便,RPU-14多管火箭炮系統在蘇聯空降兵部隊中服役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裝備使用液體燃料的3R7火箭彈

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在蘇軍內部屬於一款生命周期較短的產品,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主要承擔蘇軍炮兵對敵人縱深目標的打擊任務,其最大射程高達55公里。這個射程與當時蘇軍裝備的近程戰術火箭已經十分接近,基本上達到了蘇軍原本的性能要求。

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的射程能夠達到這麼遠,一方面是因為其使用了直徑達到250毫米的3R7重型火箭彈,另一方面是因為3R7重型火箭彈使用的是推力更強的液體推進劑。3R7重型火箭彈的液體推進劑是煤油和硝酸的混合物,雖然推力巨大,但是無論是存儲還是使用均十分麻煩。

液體推進劑的使用繁瑣相對於3R7重型火箭彈的精度問題來說,對於蘇軍來說還算是小問題。蘇聯設計師在3R7重型火箭彈上使用了火箭彈自旋穩定和尾翼穩定技術,但是還是不能夠將精度控制在蘇軍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最終,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在生產了小批量之後正式停產。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多管火箭炮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多管火箭炮,總產量超過11000輛。目前世界上仍然有數十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軍隊裝備有該款火箭炮,這也讓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成為了世界上部署範圍最廣的多管火箭炮。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在蘇聯冷戰期間多管火箭炮的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上,蘇聯設計師拋棄了傳統的傾斜式尾噴管技術,全面採用了更新的摺疊式尾翼來提升火箭彈的射擊精度。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的定向器上安裝了40根定向管,每根定向管中均刻有膛線。當火箭彈發射時,定向管中的膛線可以讓火箭彈產生一個較高的自旋速度,火箭彈可以藉助自旋產生的離心力將摺疊狀態的尾翼彈開,然後依靠尾翼穩定讓火箭彈在高速飛行中穩定飛行狀態,最終提升火箭彈的精度。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的衍生型號很多,主要根據其使用的不同底盤和定向管數量來區分。當然,蘇聯設計師也開發出了一些有特殊用途的「冰雹」多管火箭炮衍生型號,比如BM-21PD多管火箭炮,其最大射程只有5公里,但是主要部署在港口附近,對200米以內深度的敵方潛艇進行攻擊。

9P140「颶風」多管火箭炮系統——蘇軍軍級重型炮兵裝備

在上世紀60年代前,蘇軍軍級炮兵單位,如集團軍與方面軍使用的還是老式的BM-24重型火箭炮,射程還是精度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而此時蘇聯設計師對於火箭彈自旋技術和火箭彈尾翼穩定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因此決定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研製新一代的軍級重型火箭炮,這就是9P140「颶風」多管火箭炮系統。

9P140「颶風」多管火箭炮系統口徑為220毫米,最大射程為35公里,最小射程為10公里,正好滿足蘇軍軍級炮兵的射程要求。9P140「颶風」多管火箭炮系統和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一樣,摒棄了原來的傾斜式尾噴管技術,轉而使用了更先進的摺疊尾翼技術,其裝備的16根定向管中同樣刻有膛線,基本上可以視為是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的放大版本。

TOS-1「匹諾曹」多管火箭炮——噴火坦克的繼任者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無論是德軍還是蘇軍,均有將現役坦克改裝為噴火坦克的例子。而在冷戰期間,為了對敵人的有生力量形成更有效的殺傷,在這種情況下,蘇軍將主意打到了多管火箭炮的身上。

因為主要是以燃燒方式對敵人進行殺傷,因此這個系列的多管火箭炮射程都不是很遠,早期的型號其最大射程只有3.5公里,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直瞄的方式直接對目標進行射擊,基本上承擔了原來噴火坦克的作戰任務。

TOS-1「匹諾曹」多管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彈裝備的是雲爆彈彈頭,在擊中目標後,通過點燃燃料和空氣的混合物,形成持續燃燒的高溫火焰,最終對敵人暴露在外的有生目標進行長時間的焚燒殺傷。

因為TOS-1「匹諾曹」多管火箭炮需要抵近目標,並以直射的方式進行作戰,因此其直接使用了T-72主戰坦克的底盤,令其具備直接在一線位置和裝甲部隊直接進行協同衝鋒的能力。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打擊時的精度,TOS-1「匹諾曹」多管火箭炮還裝備了激光測距儀,這也是冷戰時期蘇制多管火箭炮中比較少見的。

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蘇制多管火箭炮的大成之作

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系統在1987年正式進入蘇聯服役,是蘇聯在冷戰期間研製並生產的最後一型多管火箭炮,是蘇制多管火箭炮的大成之作。

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的口徑為300毫米,其使用的火箭彈使用了更為成熟的火箭彈自旋穩定技術和尾翼穩定技術,在使用基本型火箭彈時,其最大射程就能夠達到70公里。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多用性,不僅有常規的破片高爆彈,還有溫壓彈、子母彈、集束彈和反裝甲彈等特種彈藥,覆蓋了從人員打擊到反裝甲一系列的作戰需求。

除了傳統的火箭彈自旋穩定技術和尾翼穩定技術外,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所使用的的火箭彈還在彈頭加裝了一個可以噴射氣流的氣體發生裝置,用於進一步對火箭彈的飛行姿態進行調整。在多種技術手段的幫助下,部分9A52「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的彈藥精度甚至接近早期戰術導彈的射擊精度。

結語

冷戰期間的蘇聯設計師在設計多管火箭炮時,一直在精度和射程這兩個火箭炮重要指標之間尋找最好的平衡點。無論是早期的傾斜式尾噴管技術還是到後來使用的氣體發生裝置,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研製的。

而隨著新世紀制導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多管火箭炮上使用價格便宜,但是精度尚可接受的簡易制導控制項,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俄羅斯在「龍捲風」多管火箭炮基礎上就研製出了使用簡易制導控制項的「龍捲風-S」多管火箭炮,並取得了不錯的軍售成績。

而在未來,多管火箭炮還將在現代戰爭中,還將繼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談 的精彩文章:

7853萬美金一門炮,印度一口氣買了13門,127毫米炮彈還要靠進口
排水量17500噸的「領袖」級驅逐艦,能否構建俄羅斯海基反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