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窗」里看盡滾滾紅塵 聽青年油畫家杜海軍分享人生感悟

「窗」里看盡滾滾紅塵 聽青年油畫家杜海軍分享人生感悟

圖說:創作中的杜海軍 官方圖 下同

杜海軍是誰?大半個月前,央視廣播電視總台為第二屆進博會特別製作了一部8k原創紀錄片《玉蘭之城》,短短七分鐘,「上海畫家杜海軍」不僅是第一個出現的有名有姓的「角色」,也是鏡頭最多的一個。畫面里,杜海軍或是認真地畫著盛開的玉蘭花,或是帶著寫生本走街串巷,捕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來到上海十多年,我最喜歡畫的還是這座城市的一扇扇窗,和窗戶里平凡的、有煙火味道的城市生活。」昨天下午,坐在鄔達克紀念館修舊的鋼窗前,杜海軍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窗」里的生活

2006年8月辭去家鄉安適的大學教職,杜海軍從江蘇宜興到上海闖蕩。「那時候還不到30歲,每天就畫畫,靜物、風景、人物都試過,寫實、抽象、當代也都摸索過。從來沒懷疑過自己,不過一直也都沒找到方向。」

圖說:《玉蘭之城》中的白玉蘭花

直到一個冬日的早晨。那天,一束光透過窗戶灑在小畫室的地面上,「推開窗,對面那棟老得可憐的『新公房』在陽光下,居然熠熠生輝,似乎所有泛黃的斑駁的牆壁都在講述這個城市的歷史。」杜海軍說,那一刻他立馬拿起畫筆,想要叫時空定格。

他很快畫完了一張畫:排列有序的窗佔滿了整個畫面,每個窗戶裡面,他用心描繪著屬於一個個家庭的生存故事。寥寥數筆,或是相互依偎的青年情侶,或輔導孩子作業的家庭主婦,或是獨自凝思的中年男人,或者只是窗帘半掩的房間,配以白里略略透黃的牆壁,再點綴三兩晾曬的衣服,生活百態盡收眼底。這幅畫作很快被藏家買走,「也不貴,但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筆下的城市

找到方向的杜海軍很快也得到了行業的認可。2008年12月,剛滿30歲的他以一幅《N個窗》報名參加「第三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這一屆大展,距離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整整相隔28年。28年前,羅中立曾憑一幅《父親》一舉成名;28年後,《N個窗》一鳴驚人,榮列八個最高獎項。「羅中立他們那一代人,上山下鄉,個人經歷和藝術情感中有著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而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里,新舊交替的城市,鋼筋水泥築起的森林,裹挾著歷史毫不遲疑地奔向未來。我很想把『變遷』畫下來。」杜海軍說。

圖說:杜海軍筆下的東京(上)和外灘

一年後,杜海軍的《城市印象》榮獲第五屆上海美術大展白玉蘭獎,這也是上海美術界的最高獎項。他的最初的那些畫里,建築物平面等於畫面,窗戶似乎是無趣地整齊排列,視線被壓縮,空間被堵塞,但這似乎又正是城市生存環境的寫照。

「邂逅」鄔達克

又過了一年,杜海軍第一次「邂逅」了武康大樓。 「第一次見到它,我就很喜歡,深灰和磚紅的外牆上嵌著一扇扇五彩的窗戶,它們在我心裡已經是一張富有韻律的畫。」後來的很多年,他曾數度描摹這棟大樓,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年代感,表達著他對這棟鄔達克建築的由衷喜愛。「鄔達克與上海,上海與鄔達克,相互成全,彼此銘刻,在歷史的滾滾紅塵里,共同書寫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築史的海上傳奇。」

圖說:鄔達克舊居(上)與武康大樓

杜海軍後來畫了很多鄔達克設計的建築,從國際飯店到番禺路129號的鄔達克舊居。他還兩度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和鄔達克家鄉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寫生與尋根採風,創作了一批斯洛伐克風情的作品。

不久前,杜海軍把以鄔達克上海建築和鄔達克故鄉風情為題材的作品們帶去了北京,帶去了斯洛伐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融合 傳承——致敬鄔達克」杜海軍油畫展上,建交70周年的兩國郵政還特別發行了「綠房子」和「武康大樓「的郵票和紀念封。摩挲著自己的《武康大樓》縮印成的小小郵票,杜海軍說:「能用自己的油畫,跟這樣一個來自西方,卻跟上海有著深厚緣分的建築家遙遙地呼應,很神奇,也很榮幸。」(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生感悟 的精彩文章:

簡短又深刻的人生感悟,文藝簡約,送給難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