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阿貝力龍超科代表恐龍介紹以及簡筆畫

阿貝力龍超科代表恐龍介紹以及簡筆畫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角鼻龍類阿貝力龍超科

阿貝力龍Abelisaurus,又名亞伯龍,生活在白堊紀(坎帕階早期)的南美洲。它是兩足的肉食性恐龍,雖然只有一個部分頭顱骨標本,但身長被估計可達7-9米。不像其他阿貝力龍科(如食肉牛龍)般有任何頭冠或角,但卻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撐者由角質構成的冠,而沒有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

奧卡龍Aucasaurus,是中型體型的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Anacleto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它們約有4米長,臀部約有1米高,體重約700公斤。體型較近親食肉牛龍小型,但手臂較長、較為衍化。它是食肉牛龍族中最小型的恐龍。

惡龍Masiakasaurus,是一屬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馬達加斯加,惡龍的前端牙齒是向前傾,不像其他的獸腳亞目的前端牙齒是垂直角度,和邪靈龍的牙齒有點類似。這種獨特的齒列顯示惡龍的食性相當特化,可能包括魚及其他小型的獵物。骨骼的其他骨頭顯示惡龍是雙足恐龍,前肢較後肢短很多。恐龍成年個體估計約有2米長。

瑪君龍Majungasaurus,又譯瑪宗格龍,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M. crenatissimus)。瑪君龍一度被認為是種厚頭龍下目恐龍,名為瑪君顱龍或瑪宗格厚頭龍(Majungatholus),瑪君顱龍現被視為瑪君龍的次異名。

有較厚的頭顱骨、口鼻部上方的表面不平較厚骨頭、特點是頭頂上的一根圓形角狀物,這個角狀物起初曾被誤認為是厚頭龍類的顱頂。瑪君龍的上頜與下頜牙齒比大部分阿貝力龍科恐龍還多。

瑪君龍是種中等體型的獸腳亞目恐龍,身長約7到8米,這數據包含尾巴在內。根據大型個體的破碎化石顯示,有些單一標本成年瑪君龍的身長約10-11米。科學家們估計成年的瑪君龍平均體重超過1,100公斤,但其中最大型的個體可能超過這個數據。瑪君龍的近親食肉牛龍身長8到9米,重量經估計為1,500公斤。

食肉牛龍 Carnotaurus,又名牛龍,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sastrei)。特點是它們眼睛上方有一對類似牛的犄角。食肉牛龍的化石目前僅發現一具,但相當完整,並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內成骨,是少數發現皮膚痕迹的獸腳亞目恐龍。

食肉牛龍是種中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約有8米長,臀部高2.9米,體重約2500公斤。與其他體型相似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較小,長59公分,牙齒長度接近4公分。

始阿貝力龍Eoabelisaurus,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身長可能達約6.5米。始阿貝力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並提供許多阿貝力龍科的早期演化資訊。

蠍獵龍Skorpiovenator,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模式種是普氏蠍獵龍(S. bustingorryi),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但化石几乎完整,只缺少大部分前肢與部分尾巴。因為在化石的挖掘地點生存著許多的蠍子而得名,長約為6.2 m(20.3英尺),1.67噸(1.84短噸)。

皺褶龍Rugops,目前只發現頭骨,但根據其近期的大小比較推測出皺褶龍有6米(20英尺)長。皺褶龍的頭骨為裝甲或鱗片所覆蓋,其他部分則分布著很多血管。率領團隊發現皺褶龍的發現者保羅·塞里諾說:「這不是為了打鬥或粉碎骨頭而進化的頭部」,並提出皺褶龍是食腐動物。

勝王龍Rajasaurus,勝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是種體型中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7.6到9米,頭部擁有獨特的額角,和瑪君龍非常類似。勝王龍的身長約7.6到9米,高度約2.4米,體重估計值約3到4公噸。顱骨相當短,只有60公分長,具有一個低矮的圓角,由鼻骨與額骨所構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恐龍角屬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