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260字的《心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260字的《心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指導修行的重要寶典。聽說過《心經》的人很多,對於這部佛經的內容,有的人可能會認為主要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然,這是《心經》中一句很重要的話,但是《心經》的主要內容,並不僅僅只是這一句。

眾所周知,《心經》有260字,那麼,你知道只有260字的《心經》到底講了些什麼嗎?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心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眾所周知,《心經》主要是用來修行的。佛教中講究「念佛誦經」,念佛,指的是念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也念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講究「救苦尋聲」,只要眾生身處危難之中,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聽到,就會來解救你。

這裡說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

其實,《心經》就是一部觀自在菩薩開示如何達到「五蘊皆空」的經驗分享。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修行人就是要修到五蘊皆空。有了這個目的,再具體去實施,就比較容易了。所以,五蘊皆空,其實是一個境界。那麼,要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

要懂得諸法空相《心經》的第一部分,所闡述的,是要人知道「諸法」都是假象。因為所有的事物,都來源於人的心對它的辨別。你覺得外物存在,外物就會一直存在,並且來干擾你的心。當你覺得外物不存在,外物就不會存在。即使有干擾,你也不會將它當一回事。

《金剛經》中有句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經》中的「諸法」,就是指的有為法。因為到最後都會徹底成空。

不要執迷於得失《心經》的第二部分,所闡述的,是不要執迷於任何得失。一旦心中有了得失,就會陷入事物的循環。你執迷得到,那麼,就會害怕失去。這樣,人的各種狀態,就會隨之而來。你會希望自己聰慧,遠離愚痴。其實,人的真正本性,本來就什麼都沒有,視萬物皆空的。

《華嚴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旦你執迷於任何東西,就會在心中將它「造」出來,從而一個「有」字,就佔據了你的心,使你無法達到五蘊皆空。

要遠離顛倒夢想《心經》的第三部分,所闡述的,是要遠離顛倒夢想。每個人,都生存於世,對於世事,這是客觀存在的。在這種客觀中,外界的一切都會誘惑人的內心。即使你達到了五蘊皆空,要學會保持這種狀態,不要被外物所誘惑。否則,你就會陷入顛倒夢想的狀態。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這句話,很貼切地指出了人的心,是造成人諸般痛苦的根源。只有不動心,遠離顛倒夢想,就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五蘊皆空。

要多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四部分,所闡述的,是要多行般若波羅蜜多。一個人,明白了五蘊皆空的重要性,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做到五蘊皆空。不過五蘊皆空的狀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長期修行的積累。積累修行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誦《心經》。

《佛說阿彌陀經》中談到了如何執持佛的名號,要「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等等,時間久了,就能做到心不顛倒、一心不亂。誦讀《心經》也是這樣,要像執持佛的名號那樣,不斷地去念誦。或者將《心經》當作「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等方式去念誦。只有你不斷地念誦,才能滅除自己的一切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綜合以上論述得知,《心經》是從各個角度不斷地讓人如何去修行,從而讓人達到五蘊皆空的目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空性,作為修行的人,僅僅只是認識到這個道理,還遠遠不夠,還要真正地做到依照修行。

這樣一來,就需要在不斷地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無論是以念咒的方式去行也好,禪定的方式去行也好。因為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做而得成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經 的精彩文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解
《心經》中重要的3句話,你能明白1句,就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