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遇到問題如何解釋,才是孩子樂觀養成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遇到問題如何解釋,才是孩子樂觀養成的基礎……

今天,我們來看看關於孩子「樂觀養成」的一篇優秀書摘。

「樂觀」這個概念在兒童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兒童時期形成的樂觀性格被認為是影響成年後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方面的研究,不得不提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馬丁·塞利格曼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提出了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法,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也是心理學領域的全球暢銷作家。他的The Optimistic Child-《教出樂觀的孩子》,是兒童心理與教育領域的佳作,在國外被很多爸爸媽媽和老師列為必讀書。在中國,積極心理學可能更有實踐價值。教育專家孫雲曉說:

中國教育太需要積極心理學了,因為在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之下,中國的孩子特別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傾向。

怎麼培養樂觀的孩子?這本書里,一個核心論述是:對事物的解釋風格是影響孩子樂觀和悲觀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而樂觀養成的基礎,就是改進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解釋風格」 ...

孩子的性格養成,是很多朋友非常關心的問題,這篇來自世界級專家的文字,基於多年的實證研究,道理並不艱深,很容易讀懂,也有現實可操作性,大家看看,是不是平時生活里的確有這些需要注意的方面,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去樂觀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The Optimistic Child - A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against depression and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

解釋風格,樂觀養成的基礎

by 馬丁·塞利格曼

然而,孩子的悲觀並非與生俱來,和現實生活環境也並非有直接聯繫,比如許多人生活在較差的環境里(貧窮、疾病 ...),但是他們仍然能保持樂觀。更多的時候,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更大,可以說:孩子不快樂,父母有責任。

悲觀對孩子來說是一劑「毒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問題我已研究了20多年,對千百個成人和兒童做了仔細的跟蹤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在以下三方面,悲觀者的表現更差:

1、他們更容易感到抑鬱;

2、他們在學校、工作、運動場上取得的成績都低於他們的自身潛力

3、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不如樂觀者 ...

對世界持有悲觀的看法,所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而且,孩子的悲觀可能成為他終身的「心理習慣」。但好消息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可以從小習得「樂觀」。

而樂觀養成的基礎,就是改進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解釋風格」

什麼叫樂觀?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是:樂觀是更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看到半杯水時認為它是半滿,或者給自己勵志:「這件事,我能行」 ...

不過,這些只是樂觀的表象,而並非是樂觀的基石。

從過去20年的研究中,調查者已經了解到樂觀的基本原則。樂觀的基礎,在於我們對事物原因的看法。我們都有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我稱此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explaining style)。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產生,經常一輩子都不怎麼變。

當一件好事或壞事發生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解釋事情為什麼會發生 ...

1、永久性解釋:這件事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

永久性是指,悲觀的孩子認為壞事發生的原因是永遠存在的,既然原因永久存在,壞事就還會不停地發生。相反,樂觀的孩子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

悲觀孩子看來:

永遠沒有人會和我做朋友。

我的媽媽是世界上脾氣最壞的媽媽。

小樂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

樂觀孩子看來:

剛轉學,沒有朋友很自然,過段時間就會有新朋友了。

我的媽媽從來沒有這樣壞脾氣過,她可能心情特別不好。

今天我可能讓小樂生氣了,他不肯和我玩。

對同樣事件的不同解釋,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截然不同。

在第一個例子中(沒有人會······),悲觀的孩子認為造成沒有朋友的原因會永久持續,但是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只要他繼續花時間(······需要時間······),最終是會交到好朋友的;

在第二個例子中(·····最壞的媽媽······),悲觀的孩子認為原因是長期的性格所致,而樂觀的孩子則怪心情不好(······壞心情),而心情是可以轉變的。

總之,悲觀的孩子多會認為壞事會持續產生,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壞事往往是短暫、可改變的狀態造成的。

如果你的孩子將他的失敗、遭拒絕以及遇到的困難稱為「永遠」或是「從不」,那麼他屬於悲觀型。如果他將失敗等原因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將不好的事視為「有時候」、「最近」,那麼他就屬於樂觀型。

樂觀與悲觀的孩子,對好事的發生也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解釋方向和遇到壞事時正好相反。

樂觀的孩子將好事發生的原因歸為自身的特性與能力,比如努力工作或討人喜歡,他們會用「總是」來形容好事的原因

悲觀者則將好事歸因於過渡性原因,「我那時心情好」或「我這次努力練習」,他們對好事的解釋限於「有時候」和「今天」,並且時常用過去式和限制次數,「我這次努力練習……」。

相信成功是永久性因素引起的孩子,下一次會更努力地去嘗試;相信好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孩子,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棄,因為他認為成功只是一次意外。

悲觀孩子看來:

贏得演講冠軍的唯一原因是我這次練習很認真。

我被選為班長是因為其他小孩想要討好我。

爸爸花時間陪我是因為他最近心情比較好。

樂觀孩子看來:

我贏了是因為我個努力的小孩,並且做好了充分準備。

我被選上班長是因為其他小孩都喜歡我。

爸爸最喜歡和我在一起。

2、普遍性解釋:這件事是特殊的,還是普遍的?

普遍性是指,悲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對自己的完全否定,樂觀的人則認為導致失敗只是因為局部原因。

比如落選足球隊,悲觀的孩子認為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很差,所以註定一事無成。樂觀的孩子的解釋是自己在這方面的運動能力不夠好。

這一點尤其重要,形成了普遍性解釋風格的孩子容易一遇到失敗就容易完全放棄,而形成了局部性解釋風格的孩子也許在某一方面有了無助感,但仍會堅持走完全程。

舉個例子。Jeremy與Melissa同為七年級學生,他們參加一個很多學校參加的評選,選中就有機會去白宮和美國副總統對話環境保護問題。當然,每個七年級學生都希望自己被選中。

校長決定通過舉辦論文競賽的方式選取學生代表。Jeremy與Melissa都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做準備,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最後,Jeremy與Melissa都沒有被選中,兩個人都十分失望,但是Jeremy與Melissa對此有很不同的反應。

Jeremy的反應:

「我是個失敗者!我如此努力寫這篇論文,結果還是輸了。我的寫作能力真是很差,就好像我所做的其他事一樣,從來就沒有一件事順利,我還不如放棄算了,反正不管我怎樣努力,到頭來總是做不好,還是就做我自己吧!我知道每個人都認為我很笨,我還異想天開地認為自己有機會去白宮,我的朋友一定在背後笑我。」

放學回家後,Jeremy躲進自己的卧室,拒絕與父母交談。晚飯時,在媽媽的一再堅持下,他才上桌吃飯。他挑剔食物,滿臉不高興的樣子,晚飯後,爸爸要帶他去打球,朋友來找他去騎腳踏車,他都不願意去。

Jeremy退縮的表現持續了好幾天。他對學校、家庭和朋友都不感興趣。這段時間沒有任何事能給他帶來歡樂,他抑鬱的心情也無法紓解。

在Jeremy的反應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他對失敗的普遍性看法。相反,Melissa則將她的失敗歸結為特定的原因。Melissa的反應是這樣的:

「我搞砸了!我想我可能不是個好的寫作者,我盡最大努力去做了,但是老師還是因為Betsy和Josh的作品更好些。」

Melissa放學回家後就哭了,她告訴媽媽,她是多麼失望,並且說她再也不要如此努力了。媽媽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安慰她,到了吃飯的時候,Melissa和爸爸又討論了這件事,不再哭了。Melissa比平時吃得少,但是當爸媽提議去吃冰淇淋時,她顯得很有興緻。雖然整個晚上她還是很不高興,但是Melissa打電話給朋友,兩個人談論論文比賽以及周末一起逛街的事。

每當Melissa想到論文比賽的事,她就覺得不快樂,但是她對生活中的其他事並沒有退縮。她仍然喜歡吃冰淇淋以及和她的朋友聊天、逛街,並計劃周末要做的事。

面對失敗,Jeremy與Melissa的當下反應是一樣的。兩個人都覺得被打敗,都相信失敗意味著他們不是好作家,即對永久性的解釋是相同的。但他們兩人對普遍性的看法卻是相反的。

Jeremy是個受難者,他相信他未被選上的原因(除了寫得不好以外)是因為他是個完全失敗的人(我的寫作能力很差,就像其他所有事一樣)。

而Melissa則找到局部的原因,就像她的自我解釋那樣,她相信未被選上是因為她寫得不好,但這和她的其它能力無關。

有些孩子可以把困難鎖進盒子里,即使生活中的一部分出了問題,仍然可以繼續他其餘的生活(如Melissa);有些孩子則會將困難災難化,當他生活中的一條線斷掉後,整塊布就散了(如Jeremy)。

再舉一些生活中很典型的例子。當壞事發生時,悲觀孩子會把特殊當普遍;而樂觀孩子則會就事論事,把壞事當特殊情況看。

悲觀孩子看來:

所有老師都不公平

我運動時笨手笨腳

沒有人喜歡我

樂觀孩子看來:

李老師不公平

我球踢得很差

小傑不喜歡我

面對好事時,兩類孩子的解釋風格也截然不同 ...

悲觀孩子看來:

我對數學很在行

小莉請我參加她的慶生會是因為她喜歡我

我能演白雪公主這個角色是因為我唱得好

樂觀孩子看來:

我很聰明

小莉請我參加她的慶生會是因為我很不錯

我能演白雪公主這個角色是因為我多才多藝

聰明要比僅在數學上聰明包含更多的信息;討人喜歡的特性暗示有許多人喜歡你,不僅是小莉一個人;有才能比只會唱歌更廣泛。一般來說,認為好事的發生有普遍性原因的兒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積極,也會取得更多成績。

3、個人化解釋:這件事是我的錯,還是別人的錯?

除了永久性與普遍性解釋以外,還有第三個維度的解釋風格。那就是,壞事發生了,這是誰的錯?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內部因素),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環境(外部因素)。

失敗時經常習慣性地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強,他們覺得愧疚和羞恥。當壞事發生時,怪罪他人或環境的孩子,對自身評價較高。而習慣於怪罪其他人的孩子會更少地覺得愧疚和羞恥,並且更喜歡自己。

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將錯誤都歸咎於別人呢?當然不是,教孩子在事情不順利時埋怨他人,就如同教他撒謊一樣,後果是可怕的。以下兩個行動原則,對孩子會有幫助。

第一個原則是當孩子做錯事,不要輕易就算了。我最不願意做的就是培養不會說「抱歉,我做錯了,下次我會做得更好」的孩子。當孩子成為導致問題的原因時,他們必須對事情負責,然後進行改正。但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孩子犯錯時,我們要責怪具體的錯誤行為本身,而不是責怪孩子的個性。

第二個原則是不要讓孩子總是埋怨自己。我的目標是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我不願意看到孩子在事情不順利時,不管是否是他們的錯,總是埋怨自己。經常自責也會增加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

有些父母,當他們聽到我要幫助孩子們去判斷他們遇到的困難是不是家長的責任時,就認為我是在教孩子逃避責任。這些家長會說:「我不要我的孩子在事情不順時到處責怪別人。

這點我同意。如果認為教孩子說「這不是我的錯,我沒有做這件事」,就可以幫助他們過上更成功的日子,那就太單純了,同時也是錯誤的。

我們應該做的是,教孩子明白每個問題背後都有原因,對自己導致的問題自己要負責,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則不用責怪自己。把一切壞事歸因於自己的個性原因是就是重度悲觀!

最後,和孩子講講下面的故事,

來討論悲觀孩子與樂觀孩子之間的不同。

憂愁的格雷格

傑夫:嘿!格雷格。你有沒有看到海報?下星期就要開始組建籃球隊了。

格雷格:真的嗎?我不是很在乎。

傑夫:我可在乎。我想我們應該去試試。如果能進校隊會很酷的,還可得到隊服什麼的,你覺得怎樣?

格雷格:什麼怎麼樣?

傑夫:你覺得我們身高夠格嗎?

格雷格:我們大概是六年級最矮的了!

傑夫:可是,我們總會長高,不是嗎?

格雷格:不可能的,我們長高了,其他人也會同時長高的,所以我們還是最矮的,就算我們夠高,被選中的機會也很低。

傑夫:對喔!不過我們這個星期去練練看,也許會有幫助的。我家後院就有個籃球架呢!

格雷格:沒用的,要練好多年才會有起色。

傑夫:噢,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我們應該去打棒球。

格雷格:我們也是沒有機會的。棒球比籃球還難 ...

充滿希望的霍莉

珍妮:嘿!霍莉。你有沒有看到海報?下星期就要開始組建籃球隊了。

霍莉:好極了!你要不要去試一試?

珍妮:好呀!我想如果能進校隊會很酷的。還可以得到隊服什麼的。你覺得怎樣?

霍莉:什麼怎麼樣?

珍妮:你覺得我們夠格嗎?

霍莉:我想是的。有些女孩個子相當高,可是我們動作比較快。

珍妮:我們可以在我家練習運球和投籃。

霍莉:好呀!也許今年我們會突然長高,變成隊里最高的。還記得那年夏天丹妮亞長高了7.6厘米嗎?希望也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珍妮:對。我們這星期去練習也許會有幫助,我家後院就有個籃球架。

霍莉:好主意,我哥哥是高中校隊成員,也許我可以請他來給我們做一些指導。放學後,我在門口等你,好嗎?

和孩子讀完故事後,問問孩子對格雷格和霍莉分別怎麼看?覺得自己更像格雷格,還是霍莉?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明白,不管遇到好事還是壞事,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解釋風格」對於他是否成為樂觀的人至關重要。而「解釋風格」的核心,就是要就事論事。

這些道理雖然理解起來並不難,但生活中真正踐行卻不易。讓我們「言傳身教」,平時在和孩子相處時,時時注意去如何「解釋」好事或壞事發生的原因,學會就事論事地評價孩子,幫孩子去樂觀地面對成長路上的各種挑戰。

最後,和大家分享馬丁·塞利格曼的TED演講《幸福奧秘:積極的心理學》...有中英文字幕哦!

本文由小花生根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教出樂觀的孩子》編輯整理,文字有所變動,轉載此文須獲小花生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花生網 的精彩文章:

台大教授周志文:守候著我的「笨」女兒,直至她花開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