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我只是個遊戲,為什麼還要有其他「功能」?

我只是個遊戲,為什麼還要有其他「功能」?

傑克威脅 | 文

如果讓你給我錢,我教你打遊戲,你樂意嗎?

並且我說的還不是一個班百來號人的電競專業,而是一對一的私人家庭教師。

雖然在國內家庭教師這個行業並不普遍,學生本身課業壓力就很大,課外的輔導也成了老師們賺取家長口袋裡鈔票的手段。

但如果換做在日本,那就太正常了,也正是因此,我們能在各種日本影片里看到家庭教師這樣的角色。

最近日本有一家新的家教公司名字叫做Gametore,這是個由日語「遊戲」和「訓練」合成而來的詞。

不同於其他的家庭教育,Gametore不教孩子們語數外政史地,而是教孩子打遊戲。

或許這時候你恍然大悟,不就是給日本電競行業輸送人才嘛,其實也不是。

雖然電子競技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在穩步增長,但Gametore的教學是真的只是跟你打打遊戲,並且大多數是Video Game,如果用國內習慣的遊戲平台分類說,就是主機遊戲。

可以說跟電競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從官網的介紹上可以看出來,Gametore並不單純的把遊戲看作一場「戲」,而是「習い事」,在日語中「習い事」是一個兒童發展術語,可以理解為學習。

是的,看到這裡我也是滿腦子黑人問號,我好不容易放學了回家打遊戲,你又跟我提學習?

如果非要找個東西類比,我只能說,它的性質有點類似我們熟悉的興趣班,比如學習鋼琴學習書法這類的。

雖然的確跟課堂上學習的課程有所區別,但某種角度講,很多家長會把鋼琴書法之類的當作一種另類的「投資」,萬一孩子未來成了鋼琴師書法家呢?

但遊戲就不行,Gametore也沒有把孩子們培養成遊戲大師的夢想,而是專註於提升孩子的個人素質,比起功利性更強的書法鋼琴,Gametore的課程更類似於一種課外活動。

他們官方網站上給出了三個目標,一是訓練孩子的大腦,包括細心處理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和決策能力;第二個是溝通能力;第三個是獲得自我肯定(這些東西估計在我爸媽眼裡都是虛頭八腦的騙子)。

Gametore的創始人小幡和輝表示,他們的訓練可以跟傳統才藝班教授孩子們下圍棋和將棋相提並論。

右邊是創始人

說起這位創始人,其實也蠻有意思,根據官網上的介紹,他在大學之前沒有上過正經學校,長達十年的生涯都在外闖蕩。

他表示通過遊戲,讓他取得了跟社會的聯繫,讓他獲得了友誼,甚至這是他創立Gametore的初衷。

拒絕上學的經歷畫成了漫畫

Gametore的課程一般設定在周末的上午,在壓榨孩子休息時間這點跟我們還是一樣的,當然表面上說是不想佔據周一到周五的學習時間。

Gametore的授課形式是網路授課,一名講師會帶領兩三位學生打遊戲,每次課程約1小時,你猜要花多少錢?2900日元(約合186人民幣)。

乍聽起來,真TM貴,但如果對標下一節鋼琴課之類的價格,似乎也差不太多。

不過這個授課形式我腦補了一下,總覺得就跟找人陪玩遊戲沒什麼區別,再一搜陪玩遊戲的價格。

頓時又感覺到了日本人的黑心。

再看海外一些媒體的聲音,對於Gametore的評價還是很正面的,他們覺得一方面這種形式寓教於樂,另一方面或許能洗清電子遊戲的污名化。

的確近幾年有關「遊戲成癮」的討論非常之多,甚至未來肯定還會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但這種「洗白」方式,它奏效嗎?

這讓我想起來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功能性遊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很多遊戲玩家也很開心它能為遊戲正名,不玩遊戲的人也的確明白了遊戲原來也可以這樣正能量。

但功能性遊戲它好玩嗎?其實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停留在了功能這一特點上,論遊戲性還差得遠了。

Gametore推出的課程也一樣,即便它的確是玩遊戲,但從它所想達成的目標來看,還是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捫心自問一下,小時候玩遊戲,誰不是為了釋放壓力,逃避繁重的課業負擔呢?

打遊戲時我們的思想很單純,不是為了把他變成工具,也不是想要從中獲得些什麼,只是單純為了爽一下罷了,強行讓它名正言順,我反而會覺得怪怪的。

遊戲就是遊戲,單純點挺好的。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B姬 的精彩文章:

V社把Dota2變成了「新」遊戲,打野還能爆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