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唐詩人因一首詩出名,以愁而起,伴隨蘇州城流傳千年

中唐詩人因一首詩出名,以愁而起,伴隨蘇州城流傳千年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文學大家,唐宋的詩詞文學更是繁盛一時,這些文人寫下的一篇篇詩歌,流傳至今,成為了後世學習鑒賞的佳作。歷史上出現過的人千千萬萬,能夠名列史冊的,卻是少之又少,有的人每一篇詩歌都是經典之作,比如李白,也有的人一生籍籍無名,卻因為一首詩,名聲滿天下。盛唐有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被後世稱為「孤篇壓全唐」之作,中唐時期也有位詩人與其相似,他就是張繼,因一首《楓橋夜泊》而留名後世。

張繼是襄陽人,生卒年不詳,但根據流傳下來的史書材料,張繼與劉長卿生活在同一時代,也就是中唐時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江南政局陷入混亂之中,文人才子為了躲避災禍,紛紛逃到了江蘇和浙江一帶,這其中就有張繼。在外的遊子生出的感慨往往都很多,尤其是在哪凄凄慘慘的秋天。某一個秋日的夜晚,詩人乘著小船來到蘇州城外,在城外的楓橋泊船,抬眼便看到了寒山寺。在江南水鄉美麗平靜的風景之中,這位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慨客字,在姑蘇城外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這首七絕以「愁」字而起,前兩句所描寫的一項很密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每兩字便是一個景物,營造出了意蘊深遠的審美之境。月亮緩緩落下,烏鴉在寒氣中啼叫,江邊的楓樹,船上星星點點的漁火,還有詩人這個在深夜裡卧枕難眠的不眠人。全詩是根據「愁」這個字展開的,詩的開頭一句,透露出些許的悲涼,而第二句,又透露出一點的光明和溫暖。

旅途的寂寞,勾起了詩人滿心的愁緒,又恰好遇上殘月銜山,還有烏鴉在黑夜裡的悲鳴之聲,目之所及,寒霜遍布。這便是一個迷惘而凄清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中,詩人變成了寂寞夜晚的主體,一個愁容滿面的遊子,在黑夜中嘆息。人在逆境之中,最容易產生的,便是感傷情懷,詩人在深夜裡泊船楓橋,看到天上的殘月,烏鴉的鳴叫聲彷彿也在暗示些什麼,這似乎是一種不祥的預兆,還有這秋夜的寒氣,詩人心中不知道要生出多少凄涼。在外遊歷的人對家鄉的人和事,往往是帶了無限的牽掛,誰不想要與家人團聚,然而詩人卻是客居他鄉,惆悵難遣。

「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寂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的客船上,「夜半鐘聲到客船」。詩歌后兩句的意象比前兩句少了,一個姑蘇城,一座古寺,一艘船,還有夜半鐘聲,這是一種空曠的意境。江岸邊的漁火閃爍,羈旅的遊子在半夜靜靜地聽著鐘聲,這些是詩人精心挑選的景物,動靜結合,明暗相間,景物和詩人的心境相呼應,達到了高度的結合。

欲抒情,先寫景,情景交融,情隨景發,這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間接的將詩人旅途中的寂寞,寄托在景物上,隨之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眾人皆說,這首詩最妙的地方,在這個「愁」字上,作者一邊極力的渲染秋夜之景,這景色已經到了一種美而無暇的景色,但就在這景色渲染到極致的時候,詩人卻筆鋒一轉,寫了一個「愁」字。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為什麼如此的憂愁呢?是因為客居他鄉?或是憂心國事?亦或是仕途得失?我們不得而知,詩人在詩中也沒有說,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在這樣的美景面前,詩人卻是孤枕難眠,無心觀賞,可想而知,他心中的愁緒有多深重。

張繼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有些鮮為人知了,他所留下的詩歌也才五十多首,但這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著姑蘇城,還有寒山寺的冉冉鐘聲,流傳了千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說 的精彩文章:

蘇軾一首傷春詞,因為對人生的熱愛,故春去方覺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