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甫六十五歲獨自登高,望著蕭瑟的秋江景色,感慨自己身世飄零

杜甫六十五歲獨自登高,望著蕭瑟的秋江景色,感慨自己身世飄零

公元767年,杜甫五十六歲,這一年,他身在夔州,秋風凄涼的某一天,他獨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極目遠眺,目之所及,皆是蕭瑟的秋江之景。杜甫心中百轉愁腸,也許他此番登高,是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惆悵,可沒想到看見這樣的景色,憂愁不減反增,他不由得感慨自己的身世飄零。杜甫心中的悲哀,已經深入骨髓,這是他的壯志難酬,是他的人之將死,一事無成,也是他的老病孤愁。秋景是如此的荒涼和蕭瑟,就跟他荒涼的心一般,情景交融之下,悲傷之情呼之欲出,一發不可收拾,杜甫便寫下了這一首《登高》。

後世人常常替杜甫不值,因為他在官場上浮浮沉沉一生,最終還是病死在一首小船上,「坎坷」已經不足以形容他的一生。其他人尚且有其他的興趣愛好,能夠聊以慰藉,杜甫卻真的一生都在為官場奔波。我們看看歷史上眾多文人,陶淵明碰壁之後,便開始投身自然生活,山山水水過一生;李白碰壁之後,雖然不死心,最起碼心情還是比較豁達的,好酒相伴,四處遊玩;而蘇軾就更不必說了,他對這些事情看得很開,不如意的時候,煮煮「東坡肉」,豈不快哉。再看看杜甫,後人都替他憋屈,在官場上混得最差的,就是他了。

所以說能有這樣的感慨,也不足為奇,在《登高》一詩中,杜甫頭一句就開門見山,渲染悲涼的氣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兩句動靜相結合,彷彿給人構造了一幅冷色調的水墨畫。「急」和「哀」兩字,將詩人悲傷情緒來的快速描寫了出來,也讓人一下子跟隨詩人,進入帶那樣悲傷的情緒之中。而第二句更是營造了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清沙白」,這是一幅肅殺的畫面,「鳥飛回」,鳥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不斷的盤旋,凄涼、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頷聯表現的是夔州秋天的特徵,「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而下的落葉,還有吧奔騰不息的長江水,在這樣的景色之中,詩人深沉的抒發自己的情感。「無邊」的落木還有那「滾滾」的長江,形象而又生動的讓人聯想到落木的聲音,也想到了長江的波濤洶湧,而在這樣的景物描寫之中,詩人傳達的是光陰易逝,是他的壯志難酬。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一個「萬里悲秋」便讓人感覺到,悲愴之情撲面而來,「常」字更是說出了,這樣的悲傷之情,時常與詩人相伴。一個常常陷入悲傷中的人,即便是強顏歡笑,其悲傷之感也是不言而喻,浮現臉面的,想必詩人的悲傷之情非常的強烈,無法派遣,才會目之所及都是悲傷的景物。「萬曆悲秋」是抽象的,詩人在此彷彿是將它擬人化了,這悲傷的情緒與詩人作伴,一方面是詩人的憂傷之深,一方面也是詩人的孤獨,他獨自一人,唯有悲傷相伴。

歷盡了艱難和苦恨,雙顰也長滿了白髮,滿心都是哀傷之情,卻偏偏停下了消愁的酒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傷秋之時,有感而發,寫自己的年老多病,抱著這樣的病軀,獨自登上高台。此處並非家鄉,而我只是異鄉人,這樣的情緒油然而生,「艱難苦恨」四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痛苦和鬱悶,萬千愁緒無法排解,以至於白了頭髮,身心俱疲。

人們常常在登高的時候感慨,在秋天的時候感傷,杜甫的一生也實在是艱難,不然啊,誰會這浩蕩的秋江之景前,又哭又恨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說 的精彩文章:

陸遊沈園邂逅唐婉,四十年後再次觸景生情,思念有增無減
中唐詩人因一首詩出名,以愁而起,伴隨蘇州城流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