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二次拜相,眺望江南,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王安石二次拜相,眺望江南,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江南是個好地方,也是很多文人魂牽夢繞之地,白居易即便是身在洛陽,還是覺得「江南好」;韋莊晚年寓居蜀地,也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更是對江南的「壚邊人」念念不忘,想起江南的佳人,便是「皓腕凝霜雪」;陸凱看著江南的梅花,便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古以來,江南這個地方承載的,便是文人墨客的情懷,即便是現代,人人也有無數的人想要去江南,去體驗那烏篷船,去看那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拿撐著油紙傘走在江南煙雨中的女子。江南是所有人的烏托邦,身在江南,便是「畫船聽雨眠」,悠閑的終老;離開江南,便是無盡的留戀和懷念,望著江南的方向,欲說還休。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他開始推行變法。變法又豈是嘴上說說這麼簡單的,在朝堂中,又支持變法的人,也有反對變法的人,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便成為了敵對的一方。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何況是要進行一場變革,王安石的變法也遭到了反對勢力的攻擊,幾次被迫辭去自己宰相的職務。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二次進京拜相,這時候的他已經五十五歲了,幾年來,圍繞著新舊法之爭,朝廷上有無數的爭吵和紛爭,不知道他是否對從政產生厭倦之情,皇帝召他進宮,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只是在面對江南的時候,生出了眷戀之情。

在罷官期間,他曾經寫下很多關於自然風景的詩作,也許詩人本身就已經對官場厭惡,過慣了閑散的生活,再回到官場之中,便對那江南有無限的懷念。這一首《泊船瓜洲》便是詩人二次拜相寫下的,這是詩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是詩人對故鄉的懷念,寄託了他想要回家和家人團圓的願望。但也有人說,在字裡行間,有詩人想要重返政治舞台的願望,若要這樣解釋,反倒失去了詩的妙趣,不如就將它看作一首寫景懷鄉之詩理解吧。

「京口瓜洲一水間」,詩人站在瓜州渡口,望著江南的方向,「京口」和「瓜州」的距離,不過是一條江水的距離而已。「一水間」是行船的迅速,頃刻間就從「瓜州」到了「京口」,詩人的回望,不知道是不是對故鄉有所眷戀,言語中對舟行駛之快有些抱怨,彷彿在說,這麼快就遠離了家鄉,雖然只是一條江的距離,卻好像隔著千山萬水。

「鐘山只隔數重山」,鐘山就隱沒在那幾座山巒之後。這是詩人以依戀的心情對鐘山的回望,詩人第一次罷相,便是在江寧的鐘山居住。「只隔」二字,好像鐘山近在咫尺,而「萬重山」又是鐘山距離之遠,一近一遠,在詩人筆下變得這般的平常。只因為對鐘山的迷戀,詩人覺得萬重山的距離,不過是咫尺之間而已。鐘山畢竟是萬重山之外,被遮擋住了,所以詩人是看不到的,於是他將視線轉向了岸邊,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第三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是岸邊的風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綠」字,據說是詩人經過仔細推敲篩選的,極其富有表現力。「春風」是溫暖的東風,「綠」是春風帶來的顏色。如果用政治隱喻來理解,「春風」是皇恩,也是宋神宗對王安石的肯定,他恢復王安石的相位,就表明他想要將變法進行下去;「綠」便是詩人欣喜的心情,「春風」能夠驅散政治上的寒冷,給世人帶來生機和信念。

前三句的重重鋪墊,引出了最後一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便是詩人的鄉愁,猶如水到渠成般,將詩人對家鄉的四年直接的傾瀉出來。結合全詩來理解,由發現王安石的這一首詩,好像只是一首簡單的抒情詩,抒發的是自己的思鄉之情,而不是一首帶有政治隱喻的詩。江南之美,也要領略過的人才明白,王安石這樣的名人,在即便是二次拜相,眺望江南的時候,也會抒發自己的留戀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說 的精彩文章:

中唐詩人因一首詩出名,以愁而起,伴隨蘇州城流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