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養育孩子,不懂心理學怎麼行- 孩子出現自卑情結時,如何及早發現

養育孩子,不懂心理學怎麼行- 孩子出現自卑情結時,如何及早發現

影響兒童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以及他們對自身與現實世界關係的看法。

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評估他們的處境,以他們錯誤的判斷理解他們的情況。不要期望孩子會按照成人的判斷標準來行動,也不要期待他們永不出錯,而是要認識到,孩子在理解自己的處境時會經常發生錯誤。

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即健康的心理是以健康的心靈為前提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健康的心靈也可能寓於有缺陷的身體之中,只要他能鼓足勇氣面對生活的困難。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器官完好、身體健康,但他遭遇了不幸的經歷,並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錯誤看法,那麼不健康的心理也會因此而生。

了解孩子的處境對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非常重要。但家長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可以關注孩子是否受到了溺愛

孩子通常最依賴自己的母親,但現在很多媽媽上班,於是奶奶或者外婆就在家帶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與奶奶或外婆的關係更為親密。不管孩子與哪個家庭成員最為親密,家長都要避免孩子把自己的全部興趣和注意力都放在其最親近的這個人身上,而對於孩子最親近的人來說,她還要擔負起將孩子的興趣和信任擴展到其他人的責任。

大多數情況下,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溺愛孩子的角色,他們往往不會拒絕孩子們的請求,因為他們想在孩子心裡佔有一席之地。有的孩子在外公外婆家或者爺爺奶奶家中呆過一段時間後就不情願回到自己家裡,就是因為他們在祖父母家飽受寵愛與縱容,於是就不願再忍受家中嚴苛的紀律和約束了。

教育的智慧是需要家長好好學習的,孩子生病時,家長往往會放寬平日對孩子的要求,以往不讓看的電視也可以看了,以往不準挑食的要求也被取消了,這就導致平日好不容易養成的好習慣,在生一場病後都荒廢了,所以即使是對待需要特殊照顧的患病中的孩子,家長也不能隨便縱容,忽視對他們的獨立性的培養。

了解孩子的處境,還應關注孩子在社交中的扮演的角色,比如孩子對社交是否自信、孩子對人是否友好、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孩子的家庭狀況等等

1. 首先看一下:兒童是否會因為受到別人的取笑而變得灰心喪氣。

一些孩子能夠消解別人的嘲笑帶來的煩惱,而另一些孩子卻很可能因此喪失勇氣。後者往往對周圍的人抱有敵對的態度,他們會覺得聽話、順從是卑下屈辱的表現。按照他的理解,有禮貌地回應別人的問候也是屈辱的行為,因此他總是表現得傲慢無禮;他也從來不在人前抱怨、落淚,這會造成一種冷酷的印象,但事實上,他只是試圖通過冷酷來隱藏自己的脆弱罷了。

2.孩子能否和別人友好相處,他在社會交往中扮演的是領導者還是追隨者的角色。

這個問題和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程度或是否擁有信心相關,更與他是偏向於順從還是征服的慾望有關。

a) 如果孩子喜歡獨處,這就表明他在競爭關係中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他對優越感的追求過於強烈,他害怕和夥伴在一起時無法起到主要作用。

b) 如果一個孩子喜歡收集物品,這可能說明他想增強自己的能力並超越別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超越別人的願望很容易發展過頭,使人變得野心膨脹、貪婪無度。

c) 孩子是否公開談論自己的情況。有些孩子個性張揚,喜歡吹噓自己,以補償他們的自卑感。有些孩子則少言寡語,很少談論自己,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處於弱勢,暴露自己的缺點,因此遭受新的傷害。

3.從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能得到很多信息

a) 孩子的功課是主動、自願完成的,還是在家長的強迫下完成的?不想完成學校布置的功課表明他有逃避責任的傾向。

b) 孩子是否懶惰?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成績遠落後於別的孩子,那麼他寧可被認為是懶惰,而不是無能或者沒有天賦。因為一個懶惰的孩子一旦小有成就,就會得到讚美,並聽到這樣的評價:「如果他不懶惰,沒有什麼事是他做不到的」,孩子很喜歡這種說法。

這種類型的孩子還有以下負面特徵:缺乏勇氣、精神不振、三心二意、缺乏獨立性。還有那些擾亂課堂秩序以吸引別人關注、嘩眾取寵的孩子也屬於這個類型。

c) 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如何?那些喜歡讀書,閱讀量遠遠超過一般兒童的孩子往往缺乏勇氣,他們希望通過閱讀贏取力量。這樣的兒童雖然想像力豐富,但是卻不敢面對現實。

觀察孩子喜歡的書的類型也很重要,小說、童話、傳記、遊記還有客觀的科學作品都是很好的閱讀題材,也能反映孩子不同的思想狀態。此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被色情題材的圖書吸引。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為成年人的角色做準備,對孩子進行早期性啟蒙教育,而且與孩子建立起友好關係,這些都有助於孩子免受不健康內容的侵蝕。

4. 家庭狀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a) 患有慢性病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家庭的物質條件更是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相對於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那些出身貧困的孩子會有一種匱乏不足的感覺。而如果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家境比父母要好,那種失落感就會加深,這時孩子就會變得異常勤奮,這也是孩子抵抗父親懶惰的一種手段。

b) 如果孩子初次接觸死亡的時刻過於突然,那麼將會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震撼。一個對死亡毫無所知的孩子忽然面對死亡,他會詫異於生命終會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這種認識可能讓他們變得灰心喪氣、膽小怯懦起來。從很多醫生的傳記可以看到,過早地接觸突如其來的死亡成了他們學醫的動機。孤兒或繼子也通常會把他們的不幸歸咎於父親或母親的死亡,雖然世事難料,但家長也應該儘力阻止親人死亡對孩子的打擊。

c) 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怎樣的?對孩子採取太過嚴厲或是太過溫和的教育方法都是不恰當的。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的觀點,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只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鬥志。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就會助長他們依賴別人的習性,加強他們的依賴心理。因此,父母既不應該用浪漫美化現實,也不應該用悲觀的詞語來形容這個世界。他們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能夠從容地照顧好自己。

參考書籍: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兒童教育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養育孩子,不懂心理學怎麼行- 孩子的自卑感,對其影響很大
家庭教育:父母指責性語言會虐待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