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怎樣開展同課異構

怎樣開展同課異構

以「同課異構」為平台

積極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都發生了大的變化,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也由形式上的模仿發展到本質上的創新,課堂教學正在從新課程的「形似」向「神似」轉變。在課堂教學發生質的變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單靠教師個體解決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阻礙著課堂教學的發展和深化。為了使課堂教學不斷正向發展和深化,我們以「同課異構」為平台,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力求達到教學目標明確具體,課堂結構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更切合學生,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一、同課異構的內涵及其外延

同課異構是教學型教研的一種模式。它以課例為載體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以具體的課為對象的研究。重在回答「做什麼」(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怎麼做」(教學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學評價與反思)。主要涉及一節課中各類教學問題的解決,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課例研究重在對課本身的改進、優化和提高,從而給出問題解決的示例。

1、什麼是「同課異構」

所謂「同課」,就是相同內容的一節課。

所謂「異構」,就是不同的教學構思。這個構思,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風格和課堂結構等。

由上可見,「同課異構」,就是同一堂課,不同教師有不同的構想,不同的上法。大家在比較中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的課例教研活動。其流程一般為:教研組或備課組商定出相同的教學(教研)主題(內容),由兩個以上教師分別備課、上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

實施這一模式並取得成效的關鍵在於:第一,教師教學經驗、背景不同,教學個性、教學風格差異明顯,對所教內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觀點;第二,所選教學主題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易於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創造性。多元性是新課程、新課堂的基本特徵,教師要善於在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

2、同課異構的性質

校本教研的實踐形式有三種,分別為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學習型教研。同課異構屬於教學型教研。下面介紹一下三種教研形式。

一是教學型教研。教學型教研一般以「課例」為載體,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過程滲透或融入到教學過程,貫穿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課堂教學。顯然,這種研究只是一種手段,缺乏獨立性和獨立價值,但它卻是一種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

二是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課題」為載體,圍繞一個科學問題而展開,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規範,研究課題及其所形成的研究報告是研究活動的主線,發現、創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徑和產生研究成果的依據,活動方式以課題研究小組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為課題研究報告。與教學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規範、更科學、更具針對性等特點。

三是學習型教研。學習型教研以學為著眼點,旨在通過學習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證,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這種研究表現為一種學習——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論術語和時髦名詞,而是理解和領會理論的內在實質,學習理論所蘊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僅僅是用理論來解決自己的實踐問題,而是利用理論來對自己的實踐加以思考。讀書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線,觀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徑,讀書筆記、讀後感、觀後感是研究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

3、同課異構是教學型教研的一種實踐模式

同課異構的目標:尋求最優教學設計,尋求適合教師自己,適合學生的優質高效的教學方法,尋求合理的教學過程和最佳的教學效果。同課異構的過程實質是一個擇優的過程。

教學型教研是以課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同課異構的研究,必然是課例的研究。就課例研究而言有如下實踐模式:

一是「同課異構」。同課異構可以分為「多人同課異構」和「一人同課異構」等形式。從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教師看到不同教學風格的人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並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從而引發教研組或備課組成員智慧的碰撞,真正體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同課異構注重教師的全過程參與,關注過程中的細節(這個過程包括備課、上課、聽課、評課)。

「多人同課異構」由同年級教師在反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確定具有開放性的內容,由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選擇,不同的資源選用,進行獨具個性的教學設計,然後再回到教研組或備課組內交流彙報,分析反思,汲取他人之長,進行二度整合設計,然後上課展示,教研組或備課組教師聽課,開展評課,以便上出適合每個教師個性特點的課。

「一人同課異構」是同一教師在反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同一課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方案,在教研組或備課組交流彙報,吸取大家意見,凝聚集體智慧,在不同班採用不同方案上課,教研組或備課組教師聽課,也可在課後即時檢測不同方案所產生的效果,課後開展評課,以便選出適合該教師個性特點的課。

同課異構研究是為了發揮教師的團隊精神,營造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實現一個「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在活動開展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係:首先要處理好集體備課與個人教學特色的關係。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深入地解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集體智慧、同伴互助的體現,在教研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加之每個班級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師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其次,處理好「求同」與「求異」的關係。「異構」的目的是根據學生和教師實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理解不同,這裡有深淺程度的不同,有認識角度的不同。我們所希望的是在教學內容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對文本的正確解讀;然後才是「求異」,闡述個人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總之同課異構絕對不能為了異構而異構,教師應該在比較中學習,在共性中追求個性,通過問題解決建構個性化的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是「一人同課多輪」。一人同課多輪就是一個教師連續多次上同一節課,內容重複,但教學行為卻不斷改進。具體流程一般為:由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獨立備課、上課,教研組或備課組聽了教師獨立上課之後,針對課堂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獻計獻策,通過集思廣益,上課老師形成新的方案,二次上課。上課教師和同伴對第一輪課和第二輪課進行對比,明確進步的方向,分析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修訂方案,第三次上課。如此循環,上課教師反思整個過程寫成教學課例。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對培養青年教師,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效果明顯。

三是「多人同課循環」。多人同課循環是指教研組或備課組的教師同上一節課。這種模式關鍵在於教師的互動和問題的跟進。第一個教師上完課,第二個教師針對第一個教師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上第二次課,第三個教師針對第二個教師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上第三次課,每次上課的方案都是同伴集體共同參與研製的。多人同課循環活動能讓教師切實感受到課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義,激發教師對課堂教學境界的不斷追求。

四是「互助式聽課」。互助式聽課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指導活動,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權威指導成分,是教師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聽課,其目的是通過聽課後雙方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問題方面的研討,分析和互相切磋,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互助式聽課側重於問題診斷。

五是「邀請式聽課」。邀請式聽課是上課教師主動邀請同行或專家聽的課。邀請式聽課側重於成果鑒定。教師就課改某一專題,在經過一段時間改革探索後,取得成果,課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為了從理論並從多角度對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進行評價,教師主動邀請有關專家、教研員和同事前來聽課。其一般流程是:教師公布自己的上課內容和研究主題;向其他教師發出邀請;聽課教師認真閱讀相關資料;聽課教師進入課堂現場聽課;並針對研究主題作出相對規範性的評價。

六是「反思式聽課」。教師成為觀察自己課堂的主人。這種課例研究模式是藉助錄相來實現的。其流程一般是:學校在自然狀態下,為教師攝製「家常課」,然後由授課教師自己觀看,實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舉和不足之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反思式聽課能夠讓教師看到一個真實的自我,促使教師重新審視和評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學性。課堂的本質是教學,而不是展示。教學重過程,展示重結果。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如果就教學要展示的話,展示的也應該是這個過程的本身。第二,研究性。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實驗室。每個教學都是獨特的,都是教師把教學方案加以落實、試驗、驗證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學理論和方案的實驗室。研究性意味著課堂不僅要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對象,同時也要成為教師同行或專家共同討論的領域。第三,實踐性。課例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

二、開展「同課異構」研究的好處

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教師。因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實踐者。要改變課堂教學,必須改變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課堂教學行為。由於教師每天都要上課,都要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同課異構」研究是集體智慧和個人智慧的結晶,貼近教師教學實際,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融合,便於豐富教師的教學生活,利於教師專業成長。「同課異構」能夠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實用性強,容易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師能研究、會研究,基於解決教學問題,教師願意研究,並能自覺參與,積極實踐。概括來說,有以下好處:

1、針對性強。校本教研的本質是「改進」。改進就是改不合時宜的,不利於學生髮展的舊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進就是將利於學生髮展,利於教師成長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同課異構」研究不但能解決教師個人教學上的個性問題,還能解決教師群體中的共性問題,立足於課堂教學,著眼於問題解決,從課堂教學實際問題出發,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決課堂存在的真實問題,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實用性強。「同課異構」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解決教師個人課堂存在的實際問題,教師在同伴的討論研究中得到啟示和啟發,並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踐,靈活應用,優化了教師個體的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因而指導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強。教師有了成功的體驗和感受,就容易內化成自己的教學模式,並能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3、參與性高。「同課異構」研究以課例為載體,研究的是具體的一節課。和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教師的興趣濃,熱情高,容易參與其中,在討論中,有話可說,有共同問題可研,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教師是新課程的參與者、研究者。從而將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讓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生活的幸福指數。保證了教師課堂教學常上常新,每次都有新的體驗,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總之,教師的實驗場地在課堂。「同課異構」為教師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平台。教師的教學生活豐富了,同伴之間的關係融洽了,研究的氛圍濃厚了,教師生活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之中,思維深刻了,認識廣泛了,課堂上就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了。

三、開展「同課異構」的條件

要進行「同課異構」,教師必須做到:

1、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

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的依據。通過學習課程標準可以內化新課程基本理念,理解該學科的性質和地位,熟悉新課程的設計思路,明確新課程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掌握新課程在「一標多本」情況下的教科書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教學實施意見和建議,為全面了解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標準和大綱的異同)。

在學習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反覆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的目標,目標要具體、明了,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重點、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教師要時刻牢記,在諸多教學資源中,教師、學生、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學資源。因而,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自己,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在學習課標、研讀教材時,我們不但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更要知道「怎麼做」。

2、積极參与課堂實踐

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只有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經過課堂教學的檢驗,才能看到效果。是大獲全勝還是小有進步,學生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同課異構」就是進行課堂實踐的途徑之一,只要教師聚焦課堂,積極研究,勇於探索,大膽實踐,那麼,決勝課堂的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我們教師手中。

3、認真進行課後反思研討

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教師上課,更有可比性。同課異構的課,首先要反思。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否到位,對文本的解讀是否準確。其次是反思對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恰當,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科學,對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再次是反思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維課程目標。同時還要從課堂現場效果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是否被激發出來,學生是否掌握了當堂所學的內容;還要將同課異構的課的效果進行對比,看教學效果方面還存在什麼差距,並根據同伴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今後改進和完善的設想。最後,將其寫成課例分析,使課例分析成為教學反思的載體。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教師研究課堂教學,對教學內容加工改造,對教學過程巧妙安排,對教學方法加以選擇,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就必須適應學生,就必須教給學生適合自己學習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轉變學習方式。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轉變的落腳點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要進行「同課異構」,學生必須做到: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控制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訂並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有兩個必要前提:一是學習者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學習者指導和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比如制訂學習目標的能力,針對不同學習任務選擇不同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的能力、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的能力、對學習結果進行評估的能力。二是學習者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空間。這種空間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使用學習材料方面進行自由選擇的程度。

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相對於「個體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在小組中共同學習的活動,它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包班學生分成苦幹小組,學習過程以小組活動作為主體,學生在組內充分交流與合作、自主探究,最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二是合作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導向。首先教師要明確本部分內容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能比其他形式學習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很明確自己小組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具體到自己又是什麼。最後,教師還應清楚,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哪些合作及社交技能。三是合作學習強調學習共同體中各因素的互動合作。合作學習是一個創設的學習環境,它強調通過調動學習共同體各因素間的合作性互動來推進學生的學習。在學習中,利用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及多元的個性,讓他們在不斷的交流與合作中建構知識。四是合作學習注重對小組團體成績的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記分改為小組記分,把小組總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合作、組內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中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體現了評價的發展性。

3、探究學習。學生的探究學習只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模擬活動或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簡約復演」。它具有以下內涵:一是問題性。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二是過程性。所謂過程,即達到學習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學生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達到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鞏固。三是開放性。探究學習強調開放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

探究性教學有以下基本步驟:提出問題;圍繞問題,提出和形成假設;收據證據,形成解釋;交流和評價。幾個環節也可以看作是幾個要素,它們是探究學習和教學的基本標誌。無論從結果還是從過程看,都不必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本身。因此,開展探究學習時不能機械套用科學探究程序和技能。

四、「同課異構」教師需提高的能力

「同課異構」充分發揮教研組或備課組的作用,選擇的主題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必須提高几種能力。

1、聽課的能力。聽課是教師同行或專家、領導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觀摩、觀察、調研。聽課對上課者而言,是展示自己教學觀念、教學個性、教學思路、教學經驗、教學智慧的平台;對聽課者而言,是學習、借鑒、同行教學經驗的機會。「同課異構」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教師在聽課過程中,不但要認真聽,還要仔細記,特別是問題解決的部分,更要關注細節。不但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程度以及活動的開展情況,要善於思考,全身心投入分析、判斷、歸納、概括、總結課堂中現象和本質,以便於評課時能有的放矢。

2、評課的能力。評課是繼說課、聽課之後教師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和研討,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反饋系統。評課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高。聽課後,開展評課活動。在評課中,要針對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情況。具體反映執教者和學習者的課堂表現,在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同時,要認真聽取同伴之間的評價,積极參与討論之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便執教者和自己都能在交流、討論、研究,改進中不斷進步。

3、比較能力。「同課異構」研究由於多人上同一課,比較性強。「同課異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較研究法。因此,著眼點應該是用比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異」,側重點是在研究「異」。在教研組或備課組討論研究中,不但要對執教者之間的「同」「異」進行研究,還要結合自己教學實際進行分析比較,同時還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比較。在分析比較中不斷開闊教學視野,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異中求同 的精彩文章:

去 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一游,看一看琉球王朝最繁華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