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長三角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建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長三角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確定,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進環境協同防治,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建設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經過多年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已具備協同加強生態保護的基礎。「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收效明顯,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已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此外,全國森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城市在這一區域較為密集,河長制、湖長制率先施行並在全國推廣。空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治聯動機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長江三角洲區域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佔77%,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但目前長江三角洲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尚不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監測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1.8倍。2018~2019年秋冬季,長三角地區10個城市未完成PM2.5濃度下降目標,其中,5個城市同比不降反升,PM2.5濃度「北高南低」的空間分布特徵依然明顯。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路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浙江省寧波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在具體措施方面,規劃綱要提出,長江三角洲區域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確保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加快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加強環巢湖地區、崇明島生態建設。

以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為重點,共築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園、重要濕地等其他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提升浙江開化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水平,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沿海、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實施黃河故道造林綠化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實施濕地修復治理工程,恢復濕地景觀,完善濕地生態功能。推動流域生態系統治理,強化長江、淮河、太湖、新安江、巢湖等森林資源保護,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復綠工程、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兩淮礦區塌陷區治理工程。

在環境協同防治方面,規劃綱要提出,繼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制定長江、新安江-千島湖、京杭大運河、太湖、巢湖、太浦河、澱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方案,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淮河等幹流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協作。

加強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持續加強長江口、杭州灣等藍色海灣整治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資源、農業灌溉用水保護,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污染。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聯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同時,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污染賠償機制。研究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在太湖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統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聯合發布統一的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創新跨區域聯合監管模式。

此前印發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也明確,到2035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將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綠色一體化發展制度體系,全面建設成為示範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標杆。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上海的青浦區金澤鎮、朱家角鎮,吳江區黎里鎮,嘉善縣西塘鎮、姚庄鎮已被列入一體化示範區的先行啟動區,面積約660平方公里,將構建「十字走廊引領、空間複合滲透、人文創新融合、立體網路支撐」的功能布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藍綠空間佔比不低於75%,規劃建設用地不超過現有總規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屠光紹: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體現為四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