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環境產業國企進場,業內人士披露背後原因

環境產業國企進場,業內人士披露背後原因

「這一年來,那些國企和央企投資上千億介入環境產業,並沒有出現很危機的狀況,反而是那些大型、重資產的民企,如東方園林、啟迪桑德、清新環境、碧水源出現了現金流危機,被迫或主動地進行股權轉讓,加入國家隊。」11月30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蘇伊士新創建執行副總裁孫明華說。

孫明華的這段話反映了近一兩年來,我國環境產業出現的最為劇烈的變動:國企進場。

「大鱷」跨界者加速布局

在當日召開的「2019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介紹,截至目前,128家央企中涉足生態環境產業的央企有53家,「包括中節能、光大國際、三峽集團、葛洲壩、中車等等,幾乎涵蓋了環境產業的所有細分領域。」

這其中,中交環保主業是做水運、道路橋樑和港口建設的;中車環保、中鐵環保主要是從事鐵路建設的;中電建和中節能主業是電力;中建水務主業是房地產、居住建築項目和辦公商用建築項目開發。

「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基本完成,拉動經濟急需尋找新的投資方向。」王凱軍說,而環境產業能夠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四部門發布的《「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也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境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節能環境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11月30日,2019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國企進場與產業新格局」高峰對話現場。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兩年國企進場的勢頭非常猛。

在長江大保護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儼然已經成了「准江長」。

在短短一年多時間中,三峽集團動作頻頻,先是宣布著手打造生態環保業務板塊,組建中國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發起設立中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籌建長江生態環境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組建長江生態環境產業聯盟,設立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等,三峽集團的目標是把生態環保打造成其業務核心。

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已構建起集再生資源、水環境治理、污土污泥治理、新型環保材料、固廢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為一體的環保業務產業鏈。2015年至2018年,短短4年,葛洲壩環保營收由65.60億元飆升至194億元。

除此之外,具有國企背景的地方環保集團也紛紛組建,殺進環保市場。浙江省環保集團、遼寧省環保集團、陝西環境產業集團、福建省環境保護股份公司、山東環境產業集團以及廣西、江西、江蘇等省級環保集團紛紛成立運營。

有專家形容,目前是「大鱷」跨界者在加速布局環境產業。

國企與民企可以共生共融

王凱軍分析,從政策和市場層面上看,我國正面臨著城市水環境管理重大戰略轉折期,從追求工程結果轉到關注環境效果,水污染防治的主戰場由點源控制向流域綜合整治轉變,從被動防治轉變為主動開展生態修復和建設,一些地區主動追求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更高的環境質量。所有這些,都為國企進場提供了機會。

11月29日晚,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企和央企進場,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地方政府為了避責。反正我請了實力最強的國企或央企來做了,再治理不好就不是我的責任了。而治理項目交給民企就不同了,要是治理不好,不僅要擔責,還有與民企存在利益輸送之嫌。」

30日,「2019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專門舉辦了一場高峰對話,主題就是「國企進場與產業新格局」。對話主持人、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說,國有企業作為環境產業中頗為重要的一股力量,多年來憑藉著屬地、資本、政企關係等優勢,一直保持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環境產業的黃金十年里,成就了以北控水務、首創股份、中節能等為代表的頭部國企,它們多年持續領跑行業。

而國企新力量的進入,將加劇整個行業競爭和整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環境產業也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註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

面對這樣的新格局,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表示,「有機遇也有挑戰」。她認為,在這樣的新格局下,國企與民企是可以共生共融的,「市場空間是有的,而且是可以分層次、分不同領域的。」

而對於國企進場,那些新加入者又是怎麼看的?「中國的環境產業目前的體量還不夠大。」中廣核環保公司總經理雷霆認為,未來環境產業最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的。中電建華東院華南區域副總兼環境生態院副院長余浩表示,有人將國企進場形容為「野蠻人攪局」,而實際上,國企或央企善規劃設計、強施工建造、能投資運營,地方政府也需要一些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企業來幫助承擔考核的壓力。

在大岳諮詢董事長金永祥看來,隨著國企的進場,環境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將提高,市場更加開放,蛋糕會越來越大,有助於全面提升環境產業的效率。「但同時,也對企業經營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類投資主體應主動放棄固有的舒適區,主動對接市場機遇,解決時代難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液態奶產量連降2年,乳企增長寄希望於升級與「隱性」品類
央行張雪春:我們要珍惜現有的貨幣政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