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千諸佛雲中現——大足石刻的佛像

三千諸佛雲中現——大足石刻的佛像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方便報恩經變相釋迦牟尼佛像

自初唐永徽年間(650~655年)大足石刻開鑿的第一聲響起之後,佛像便一直成為一個重要的題材,他們往往以智者的形象,或高大神聖,或古樸莊嚴,出現在各個時期的幾十處造像點之中,如在寶頂山石窟,明代宣德八年(1443年)時,身為重慶府通判的游和,或許在一個有霧的清晨,來此見近萬尊造像若隱若現,不由得以「三千諸佛雲中現」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感慨。

佛教創始人的釋迦牟尼佛像,是石刻造像中頗為常見的佛像,北山晚唐時期開鑿的第10號,宋代北山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寶頂山的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等造像中的釋迦佛像,可謂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表現釋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故事,被稱為「佛傳」。在寶頂山大佛灣內,佛傳故事被匠師精心表現出來,尤其是涅槃圖,氣勢宏偉,布局嚴謹,虛實相間,意境深邃,頗多新意。佛像的祥和安寧,與弟子像的端莊肅穆似乎顯得相得益彰,而之前的涅槃圖中的弟子,大多為捶胸頓足的悲慟狀。涅槃圖中的創新還體現在半身設計上。龕中釋迦牟尼佛只顯露出半身,雙腳隱入岩際,右肩陷於地下,左肩在五色祥雲之中,以示釋迦牟尼橫卧於天地之間。這種處理使造像顯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正是這種「意到而筆不到」的表現手法才產生的良好藝術效果。而在涅槃圖的兩側,分別雕刻有釋迦誕生、九龍浴太子、出遊四門、舍利寶塔等故事和造像,它們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一道構成了一組異於之前的「佛傳」故事圖。

大足北山石窟第155號窟千佛像

作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阿彌陀佛,也是石刻中常見的佛像,北山第245號和寶頂山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中,阿彌陀佛位居中央,慈祥憐憫注視著世間眾生。藥師佛,也即藥師琉璃光佛、藥師如來,以琉璃為名,系因琉璃的光明透徹,以此比喻國土清靜無染,因此表現藥師佛的造像多被稱為凈土變相,如北山佛灣第281號,藥師佛頭戴披風,雙足踏蓮坐在金剛寶座上,在其周圍有日光、月光菩薩等眾多造像。彌勒佛是未來佛,在北山第176號的彌勒下生經變相中,展示了彌勒世界的種種美好。之外,還有大威德金輪熾盛光佛,在石篆山和北山第169號都有雕鑿,其中後者佛的腹部前,手捧有一金輪。

宋代時期,密宗在大足一地盛行。密宗崇尚毗盧遮那佛,漢文翻譯為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尤其是寶頂山石窟,有大型佛教密宗道場的說法,在其間毗盧佛的形象不時可見,他們往往雙手有著較為固定的手勢,形成一種獨特的手印,大佛灣中,第14號毗盧道場中,毗盧佛嘴唇兩邊還發出兩道毫光,寓意正在講經說法。

《大足日報》刊文

除單獨的佛像之外,還有眾多的多身佛像匯聚的造像,造於南宋時期的多寶塔下,有兩身佛像,每身佛像高達近10米,皆為坐像,左側為多寶佛,右側為釋迦牟尼,此二佛並坐來源於《妙法蓮華經》中的「見寶塔品」,經中敘述到釋迦牟尼正宣說《法華經》時,有讚歎聲和寶塔出現,佛說這是多寶佛的寶塔來參加盛會,多寶佛雖已經涅槃,但是十方國土之中,只要有宣說《法華經》的地方,他的廟塔就會湧現,並發出讚歎的聲音。同時還記載到釋迦佛以右手指開啟寶塔之門,見多寶佛坐在塔中師子座上,像入禪定一般,發出聲音請釋迦佛宣說《法華經》,又分出半個座位與釋迦佛。此形象便是多寶塔下二佛並坐的來歷。

之外,還有三世佛、七佛、十二光佛、八十八佛、千佛等,其中的七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石刻造像中,寶頂山體現較為充分。大佛灣內的父母恩重經變相,最上為七尊半身的佛像,頭部均有螺髻,容貌近似,手印不同。小佛灣內有一處七佛壁,在直徑近1米的圓龕內,皆坐有一佛像,各像面容近似,只手中持物有所不同。

佛教對三世十方的諸佛群像,統稱為千佛。在石刻中,宋代有北山第155號孔雀明王窟,在窟的正壁和左右兩壁皆為佛像,面目、衣飾、手勢等多異,之外,還有寶頂山小佛灣的千佛壁,佛像的表現與之前多為不同,面部表情和坐姿更加豐富。明代的千佛作品中,以位於三驅境內的千佛岩最為著名,這些佛像基本上結跏趺坐,高約30厘米左右,循岩排列開來,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型典來到千佛崖,說道「有小佛高尺許,悲歡坐立,蓋千百其形焉」(《游石篆山記》)。

眾多的佛像匯聚於大足石刻各個造像點之間,形成了一道道景觀,故在寶頂山,有「三千諸佛雲中現」的詩句,來讚頌寶頂山石窟的盛況。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佛像雕塑藝術|,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邯鄲北響堂山石窟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