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的智慧,敬畏、知止
前邊的文章里提到過,先秦諸子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管子和荀子,一頭一尾。
管子被稱為聖人之師,先於其他諸子們,而荀子是先秦最後一位集大成者,同樣,兩位都有非常豐富的具體行政經驗,可以說都有著豐富的實踐智慧。
管子被稱為華夏第一相,和齊桓公君臣相得40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為春秋首霸;荀子既做過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也長期做過蘭陵令,橫跨學術和具體的管理,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者型官員。
今天我們就分享一段《資治通鑒》里關於荀子的內容吧,看看荀子的用人之道。
《資治通鑒·秦紀一》: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為將。」荀卿曰:「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不可必也。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無欲將而惡廢,無怠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夫是之謂五權。將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這裡的故事背景是荀子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兵法。而這一段重點講的是荀子的為將之道。主要的論述者是荀子,其他的歷史背景就不過多介紹了。
荀子的為將之道,其實就是前邊的兩句話:
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我們分別來看:
一、知莫大乎棄疑
這裡的知是智慧的智,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大的智慧是不使用疑謀。
這些年權謀類的書大行其道,我們總是喜歡奇謀妙計,總是認為奇謀妙計才能四兩撥千斤,很多人喜歡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我們可以想想,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需要使用這類的奇謀妙計?是我方的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而且是偶爾為之才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我們能夠記下來的所謂奇謀妙計,正是因為他有傳奇性、故事性才被記錄下來了。而那些使用計謀失敗的案例正應為失敗的理所當然,所以也基本不會被記錄下來。
真正的兵法智慧,從《孫子兵法》來說,是先勝而後戰,是有了絕對的獲勝把握才開始戰鬥行動。而不是,我們很多人想像的,先戰而後勝,也就是先打再說,勝敗靠戰場上打出來。這其實勝率極低。而《管子》中的兵法比《孫子兵法》更系統,也更全面,關於勝利的邏輯、方法、條件,管子足足列了21條,從備戰到戰後的管理都涵蓋了。
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對《孫子兵法》的精髓有著深刻的認知,他把《孫子兵法》的精髓總結為百般以誤,就是想辦法誤導對方的將領。
很多人看到這兒,會說,李世民說的不就是用「疑」嗎?這裡其實是有細微但是根本的區別的。很多人誤解了《孫子兵法》的以正合,以奇勝,把奇理解為奇謀妙計,這裡的本意是分兵,也就是要用奇正的轉換來牽制敵人,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從而獲勝,真正的戰爭指揮的藝術就藏在奇正的轉換和妙用上。
奇正的轉換和妙用,是造成我方在即使大環境下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也能在局部形成絕對優勢的碾壓。
所以,我們可以看看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一種不用疑的智慧,步步為營,即使你知道我的戰略、策略,也無能為力。實現絕對實力的碾壓,哪怕是在一個小的局部戰場。
二、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於無悔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最了不起的行動,不是一舉成功,而是從不犯錯。
做事的原則,也就是事莫大於無悔,是一經決定,就不後悔。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我們最容易在什麼條件下犯錯誤?
其實,我們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節奏,開始只盯著別人的時候。這種盯著別人有兩種,一種是別人可能某個動作或者某個決策,可能就要超越我們了,我們可能就開始想著抄近道,想著投機取巧,期望能夠超越別人。
前一段我寫過一篇文章《真正的高手,最好自己,等待別人犯錯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我們很多企業的競爭,很多時候,就是緊緊盯著對手,想在每一個方面與對手競爭,總想著把對手比下去,把對手打趴下。緊緊盯住對手,絕對不是高明的競爭策略,而應該是先做好自己,以我為主,等待對手犯錯誤。
就像賽跑,很多人被甩下一截後,直接就崩潰了,覺得自己永遠再也不可能追上對手,就直接放棄了。
直接放棄,永遠不會有戰勝對手的機會。真正的高手,堅持自己的節奏,不因別人比自己跑的更快就死死盯住對手,也不會因為把別人落在身後,沾沾自喜,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最可怕的不是率先領跑的人,最可怕的永遠是那些不被別人左右,不被形勢左右,堅持自己的節奏,堅持按照事情本來的規律做事的那些沉默者。
我們很多時候,很容易後悔,總是覺得,如果當時這樣做,或者那樣做就好了,並因此懊惱不已。
其實,懊惱、後悔根本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把我們寶貴的精力浪費掉了,情緒也被裹挾,而很多時候,這種條件下汲取的所謂教訓,屬於矯枉過正。
而且,我們會後悔,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當初做決策的時候,我們有著很強的僥倖心理。覺得我一定行,別人一定會幫我,覺得老天一定會站在我這邊,當我們決策時,有這種心態,可以說,我們肯定會後悔。
我們再想一下,有時候我們跟打雞血似的突擊,為什麼反而會效率很低呢?是因為經常需要返工,還有就是不是在一個方向上做持續有效的積累,而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雖然速率很快,但是,永遠在一個比較低的高度上。
在競爭中,就像《孫子兵法》里所說:善戰者,能為己之不可勝,不可使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敵人什麼時候能夠被打敗,要看具體的情況。
三、事至無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荀子所說的無悔,不是大義凜然的豁出去了,不計後果的那種很多人所說的「無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不出這個範圍,就可以說是「事至無悔而止矣」。
在這樣一個範圍內,不存在僥倖心理,「盡人事聽天命」。
《論語·子罕第九》: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則譯為「先生平日絕無四種心,一無臆測心,二無期必心,三無固執心,四無自我心.」
一旦有朋友跟我說:這事我一定能做成,這時候,我一般都會給他潑冷水。這其實就是這裡所說的,期必,一旦期必,我們就很容易陷入這樣一個循環,想辦法走捷徑,拔苗助長,僥倖冒險,然後犯錯誤,然後後悔。
這其實是一種「消極的智慧「,消極是知道自己的極限和能力邊界,是一種謙卑和敬畏,而不是消極怠工,什麼也不做,是在這樣一個範圍內,做到最好。
後邊的六術、五權、三至,我們就簡單的翻譯一下,不展開說了:
六術:
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釋義:
1、制定號令法規,要嚴厲、威重;
2、賞功罰過,要堅決執行、遵守信義;
3、營壘、輜重,要周密、嚴固;
4、遷移、發動、前進、後退,要謹慎穩重,快速敏捷;
5、探測敵情、觀察敵人的變化,要行動機密,混入敵方將士之中;
6、與敵軍遭遇,進行決戰,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無把握的仗。這些稱為』六術』。
五權:
無欲將而惡廢,無怠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夫是之謂五權。
釋義:
1、不要為保住自己將領的職位和權力而放棄自己取勝的策略,去遷就迎合君王的主張;
2、不要因急於勝利而忘記還有失敗的可能;
3、不要對內威懾,而對外輕敵;
4、不要見到利益而不顧忌它的害處;
5、考慮問題要仔細周詳而使用錢財要慷慨寬裕。這些稱為』五權』。
三至:
將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釋義:
將領在三種情況下不接受君主的命令:
1、可以殺死他,但不可令他率軍進入絕境;
2、可以殺死他,但不可令他率軍攻打無法取勝的敵人;
3、可以殺死他,但不可令他率軍去欺凌百姓。這些稱為』三至』
在這一段的末尾,荀子說: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曠,夫是之謂天下之將,則通於神明矣。」
上邊我們講了六術、五權、三至,而荀子還是給他加了兩個條件,才能稱之為天下之將,可以通於神明,也就是這裡說的恭敬與無曠,那恭敬和無曠的又是什麼呢?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凶。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敬謀無曠,敬事無曠,敬吏無曠,敬眾無曠,敬敵無曠,夫是之謂五無曠。
簡單的翻譯一下:
嚴肅勝過懈怠,便能取得勝利,懈怠勝過嚴肅,便將自取滅亡;謀劃勝過慾望,就事事順利,慾望勝過謀劃,就會遭遇不幸。作戰如同守備一樣,行動如同作戰一樣,獲得成功則看作是僥倖取得。嚴肅制訂謀略,不可廢止;嚴肅處理事務,不可廢止;嚴肅對待下屬,不可廢止;嚴肅對待兵眾,不可廢止;嚴肅對待敵人,不可廢止,這些稱為』五不廢』。
其實核心就兩個字,敬畏。保持敬畏之心,小心謹慎,謀劃周全,在基本面上保持不敗。
同樣,僥倖心理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想做到立於不敗之地,首先就要杜絕僥倖心理,相信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