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老齡化社會呼喚老年語言學的出場

老齡化社會呼喚老年語言學的出場

老年語言學(gerontolinguistic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交叉學科,由老年學和語言學共同孕育。目前,與兒童語言研究相比,老年語言學的研究成果還很少。之所以一直被忽視,是因為人們以往對老年語言存在一些誤解。其中最主要的是認為人們的語言習得在過了關鍵期(青春期)之後就一成不變,即老年人的語言屬於一般成年人的語言,至多只是存在一些退化和缺陷而已。因此,即使有一些研究,也主要針對老年人的語言磨蝕。

在過去二十年里,老年人的語言及言語行為已逐漸成為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共同認可的研究對象,涉及病理、心理和社會三個維度。

病理維度是一個重要側面

病理維度的老年語言研究涉及以下一些話題:大腦衰老與老年語言蝕失、老年人言語障礙與康復治療,特別關注那些有溝通困難的老年人,如患有老年抑鬱症、失語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群體,他們不想說話,無意社交,甚至閉門獨居。

調查發現,老年語言障礙是較普遍的現象。老年人的語言障礙通常不是由先天因素,而是由身腦心的衰老和獲得性疾病導致的。例如,老年性聽力障礙會影響言語識別——低聲聽不清,高音不耐受;許多人僅能理解緩慢語流,而快速或強噪下的語流則難以領會。老年抑鬱症患者命名能力下降,語言表述比較遲緩,語流缺少抑揚頓挫,停滯時間長,語言交流受限;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腦血管病變、腦梗死、腦腫瘤則可能導致腦部某個特定區域或整個腦部神經系統的病變,引發不同程度的失語症和言語失用症。

目前病理語言學多採用腦電(EEG)、核磁(FMRI)、聲學、眼動等多模態技術手段,以獲取多維數據,研究老年人語言障礙和語言康復。然而,語言病理學僅僅是老年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多學科的立體式研究才是對老年語言全面而科學的研究。

心理學角度不可或缺

人類語言除了生理基礎外,還包含著複雜的心理過程。心理語言學研究語言與認知活動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和實驗揭示言語感知、理解、產出表達的心理機制。

研究語言習得最常見的途徑是家長觀察子女的語言表現,通過日記、錄音等形式研究兒童語言發展。儘管在城市化和全世界移民浪潮中,老年人隨子女移民的現象越來越多,但是長期以來,老年移民群體的二語習得現象還是被人們忽略了。老年人語言習得有何特點?是否受到認知老化的制約?老年群體是否會採取補償性的語言學習策略,以彌補工作記憶、事件記憶和聯想記憶等方面的衰退?相關研究還遠遠不夠。

語言產出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老年人語言產生過程中經常出現命名性失語、話題重複、辭彙量和平均語句長度縮小、日均語言表述量下降、語法複雜度下降、言語失誤多等特點。關注老年人辭彙提取失敗的心理機制,研究老年人語言蝕失的現象和規律以及工作記憶在語言加工中的作用,已成為心理語言學的重要課題。

老年人語言產出和感知的能力並不對稱,不少語言產出能力正常的老人也存在言語辨識、感知和理解方面的困難。語言的理解受到認知老化的制約。有研究者使用回歸技術來考察閱讀過程,發現老年人因工作記憶下降,對於新接觸的事物或是人名、地名、數字等遺忘得特別快;詞語檢索和信息處理速度慢導致聽讀能力雙雙下降。同時,理解話語意義必須基於記憶中已有的知識框架和已儲存的命題系統。陳舊的事件圖式和場景圖示會影響老年人對新概念和新詞語的識別,從而對語句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而傳統的角色圖示會誤導老年人對特定話語的理解,影響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能力。

社會語言學研究嚴重不足

與病理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相比,社會語言學視角的老年語言研究還極其匱乏。下面這些話題都與社會語言學相關,尚待人們深入探討。

老年語言變異。人們普遍認為兒童語言是一種獨特變體,與青少年語言存在年齡級差,但老年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他們的交際需求也會促成一種特定年齡段的變體,目前關於這類變體的研究還少之又少。另外,如果把老年語言變體特徵投射到所有個體身上,就可能造成刻板印象,形成老年語言歧視——相關研究也遠不夠充分。

老年話語策略。老年人可能運用各種話語策略(如針對過去的敘事)來展示其權威性和應享受的社會地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患者會通過巧妙地給出答案而不指向問題區域,從而「掩蓋」他們交流障礙(如找詞困難)的程度。如果能建立大規模的老年人語用交際語料庫,如老年患者就醫會話互動的實例,便可以很好地揭示老年話語策略。

老年語言傳承。人們普遍承認大規模人口遷移會對語言變化產生影響,但是很少有研究探索人口老齡化對語言變化的影響。老齡化會導致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與那些成員平均年齡很小的言語社區相比,瀕危語言社區的成員大多年事已高,人口普遍老齡化造成的「語言代溝」可能會影響語言傳承,導致言語社區重構。但是,這樣的年齡結構會不會影響語言的代際變化,是否會導致社區語言活力降低,對於社會語言規範和語言變化模式會產生何種影響,均缺乏探討。

老年語言適應。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農村老人離開故土,來到城市,融入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的家庭。這時可能會出現老年人對新語言環境的適應問題。一般認為,老年人的語言適應能力是比較弱的。有實證研究發現,一些上海本地老年人不會講普通話,這就影響了流動老人和本地老人的交流,導致一些流動老人在上海感到難以融入新環境。

老年語言服務。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院、銀行、圖書館、社區管理中心、養護中心等公共服務窗口開始重視面向老年人的語言服務。調查發現,養老機構的護士除了使用控制性話語之外,有時還會使用嬰兒化談話,通過誇張的語音語調和親昵詞語,對小成就進行誇大讚譽;有的員工在與老年人和諧相處時,盡量說老人的家鄉話;關係相處不好時,對其改說標準的普通話,作為「懲罰」;老人和護理員工話語權力不對稱是養老機構言語互動的普遍特徵。工作人員常常會打斷老人說話,當著老人的面評論老人,對老人的行為進行不加掩飾的批評。據報道,美國養老機構環境中常發現種族歧視的話語,甚至是虐待性的話語,這些話語在普通成年人的工作場所很難聽到,也是不被允許的。但老年人由於在養老院處於弱勢地位,因而一般都選擇容忍,從而給這類話語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老年人的語言性別差異。語言性別差異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但主要涉及青少年和普通成年人,而對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的語言特徵、語言風格、語言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少有研究。既然在老齡人口中女性比例遠遠高於男性,那麼老年語言衰退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如果說青年女性常常引領語言變異,那麼老年女性是否是語言傳承的核心?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全社會應關注老齡人群的語言特點,開發更多針對老年人的語言文化產品;不但要關注老齡人群的語言特點,還要重視老年語言資源在新媒體中的分配;應該考慮老齡人的語言需求,重視藥品包裝的文字設計,向老齡患者傳達藥品的關鍵信息。我國老齡化日益加劇的國情呼喚老年語言學的出場,老年語言學的相關研究將為老齡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作者單位:南京曉庄學院外國語學院、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辯證看待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
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