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多學科共同聚焦記憶文化研究

多學科共同聚焦記憶文化研究

近年來,記憶文化成為多個學科的研究熱點。德國文學家萊辛曾指出:「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中國古人常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1月15—16日,在京舉行的國際專家論壇「戰後德國記憶文化建構發展」上,學者共同探討戰後德國歷史反思路徑及其對外關係發展,分析當今德國為防範重蹈歷史覆轍而建構的多元化記憶文化成效,以及德國經驗對於歐洲乃至全球記憶文化建構的意義。

為民間外交提供智識基礎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歐亞部副主任呂宏偉認為,習近平主席對民間外交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在推動民間外交上發揮引領作用,在開展公共外交上發揮骨幹作用,在促進中外地方政府合作上發揮橋樑作用。經過創新開拓,中國的民間外交已形成生動局面。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化交流,溝通中外民心,成為民間外交的重要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認為,中德合作是發展中大國與發達國家合作的成功範例。德國資本、技術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德國搭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不僅有利於德國經濟增長,對歐洲經濟增長也有重要意義。中德經貿合作在理念上的突破表現在超越地緣對抗格局,面向全球、開放包容,取得了互利雙贏的結果。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德合作正在轉型為發展中強國與發達國家合作的新模式。展望未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將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只要中德雙方能夠積極吸取歷史教訓,繼續秉承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思維方式,中德合作就具有光明的未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盟研究所主任崔洪建認為,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雙方如何成為互信的夥伴已經成為重要的問題。構建互信不僅關涉雙方密切的政治交往、人員往來和緊密的經貿聯繫,更是雙方從相互認知到相互認可的系統工程,涵蓋行為方式以及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因素。

增益史學研究角度

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孟虹認為,「歷史記憶」作為一個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產生的基礎,以神話、傳說或被學者考證的「歷史」論述等形式流傳。歷史記憶研究重在以一種新態度,將史料(記憶載體)作為社會記憶遺存資料加以對待,重構「史實」認知。一方面,學者需要通過研究國家和社會對史料的選擇、描述與建構,探索其背後隱藏的社會與個人「情境」及其複雜的結構;另一方面,要以史為鑒,構成「當代情境」中對於另一個「當代情境」延續與變遷導向,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立新認為,在德國近現代歷史中,希特勒納粹政權的建立及其發動侵略戰爭、屠殺「劣等民族」的滔天罪行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的歷史事實,對此,德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不計其數,觀點紛呈。其中,「德意志特殊道路」和「歐洲戰爭」是兩個極具學術和政治張力的重要命題,折射出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複雜曲折的發展軌跡,有必要進行深入考察和分析。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濤探討了大數據視野下「記憶場所」的內涵與研究趨勢。他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近年來圍繞「歷史記憶」的研究進行梳理,試圖回答英語和中文世界的研究者們如何討論記憶文化,並對這個學術熱點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為對外政策研究提供新思路

上海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研究》主編鄭春榮認為,文化記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當事國的外交政策,例如通過對基本利益的表達、對世界的感知、對行動可能性的感知和對行動可能性的評價。但是,不應把文化記憶對外交決策的影響絕對化,這是因為在具體個案中可能存在著多種與文化記憶相吻合的行動方式。此外,文化記憶也會在特定情勢下被重新詮釋,並影響外交決策。

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所長宋全成對德國難民問題進行了歷史回顧與展望。二戰後,德國曾經有三次難民湧入的浪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德國政府分別採取了難民安置與海外遷移相結合、接納難民、歡迎難民到收緊難民政策等不同的社會政策。當前,伴隨著民粹主義、恐怖主義、反全球化思潮和極右翼政黨在歐洲的崛起,德國或將進一步收緊難民政策。

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熊煒認為,權威問題是國際關係領導權研究的一個難題。新近的權威理論研究者探討了通過法理、交換、傳統、聲譽等多種渠道建立權威的可能性,其結論總體凸顯了權威變化與國家實力消長的非同步性。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是一個缺乏足夠權威的國家。然而,德國在參與歐洲一體化過程中,通過對法國妥協以換取合作,從而實現從法國「借權威」,進而獲得歐盟領導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楊解朴認為,記憶文化對德國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保守主義席捲歐美國家的今天,德國的記憶文化將產生哪些影響,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聯邦議會與德國『記憶文化』建構研究(1990—2015)」課題組、阿登納基金會駐京辦公室、賽德爾基金會駐京辦事處主辦,中國德國史研究會、中國歐洲學會德國研究分會、《德國研究》編輯部、《歐洲研究》編輯部協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個稅與國家治理
深入推進哲學方法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