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韃靼溯源以及和蒙古的關係

韃靼溯源以及和蒙古的關係

作者阿巴斯

韃靼之名,最早出現在中國唐朝。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就已經出現,這個詞可能源自柔然及其屬部的別名大壇、壇壇,南北朝時期,在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北齊與隋朝都是通過突厥和室韋知道韃靼,九姓韃靼人隸屬於突厥,而三十姓韃靼人被認為和室韋人是一個大的群體,他們居住在一起,彼此很難區分。三十姓韃靼人和室韋人都是包含很多民族的部族聯盟,其中有蒙古語族部落、突厥語族部落、通古斯部落和少數扶余語族部落,當中蒙古語族部落佔到多數。但通過室韋人中有黃頭室韋和大室韋的歷史記錄來看(黃頭室韋和大室韋跟其他室韋人屬於不同語族,主要是突厥語民族),三十姓韃靼人的情況也類似。狹義的韃靼部是九姓韃靼和三十姓韃靼(也就是室韋),廣義韃靼還包括林木中百姓與汪古部、乃曼部。

而現代塔塔爾族使用韃靼這個名字,跟金帳(欽察)汗國有很大關係,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在薩萊城(今伏爾加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定都,正式建立金帳汗國。金帳汗國幅員遼闊。控制著東起額爾齊斯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的廣大地區,金帳汗國的統治區民族眾多,成分複雜,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而原來伏爾加-保加爾人的分布地區則是金帳汗國的中心地區,金帳汗國首都薩萊城也建立在保加爾人分布區。這時候金帳汗國的統治階層是蒙古貴族,以及跟隨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和他兒子拔都汗一起西征西遷的九姓韃靼部、汪古部人、部分乃曼人。汗國內還生活著其他很多民族。

九姓韃靼最早出現記載是在中國的唐朝,在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時期,九姓韃靼都是汗國的主要居民,由於處於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的腹地,九姓韃靼人基本上都是說突厥語的部族,和九姓烏古斯的關係很近,大部分歷史學家也傾向於他們是以突厥人為主體的民族。在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先後覆滅後,九姓韃靼人又融合相當多藍突厥、烏古斯人(回紇人),之後九姓韃靼人先後臣服於遼朝、金兩朝,13世紀,九姓韃靼被成吉思汗征服,這個時期有一部分三十姓韃靼西遷,融合到九姓韃靼人之中,使得九姓韃靼人之中出現蒙古人的成分,這個時期的九姓韃靼人由於被編入蒙古的屬部,使得他們當中出現了不少蒙古人,但主要還是突厥人,基本上是由蒙古化的突厥和突厥的蒙古人所組成的部族。九姓韃靼部(塔塔爾部)在被成吉思汗征服之後,分配給他的長子朮赤,成為一個多民族的部落集團,裡面既有說突厥語的部族,也有說蒙古語的部族。說蒙古語的部族基本上融合到蒙古族中,說突厥語的韃靼部則大部分西遷,西遷路線有兩條,一個是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是葉尼塞河流域。跟隨九姓韃靼部人一起西遷的還有白韃靼人(汪古部人),那些遷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汪古部人結合原來這裡說突厥語的欽察人、伏爾加-保加爾人形成今天喀山韃靼人的主體,而留居葉尼塞河的韃靼部人、汪古部人則和當地阿爾泰人、哈卡斯人等民族融合形成西伯利亞-葉尼塞韃靼。現在俄羅斯所有的塔塔爾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韃靼部--汪古部民的血統,即便沒有韃靼部血統,但是有些血統是共有的,比如欽察、烏戈爾,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爾族名的原因。

1)九姓達怛(Toquz Tatar)首見於鄂爾渾突厥回紇碑(《毗伽可汗碑》和回紇《磨延啜碑》、《鐵爾痕碑)}(亦稱《磨延啜第二碑》)),碑銘記載了回紇與九姓達怛、八姓烏古斯的多次戰鬥,回絕磨延啜葛勒可汗在征服了九姓達怛的大部以後感到輕鬆自在,在《鐵爾痕碑》文中, 回紇統治者將九姓達怛列在各出席集團的第二位。

2)前田直典(日)認為, 8世紀, 九姓達怛已在色楞格河下游, 東到鄂嫩河一帶居住, 是達怛中最先進的部落。九姓達怛是三十姓達怛的別部, 是從三十姓居地西遷的一支。九姓達怛屬蒙古系種族。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從語言學角度研究了北宋出使高昌的王延德所撰《使高昌記》的地名認為,王延德提到的「九族達怛」屬蒙古人無疑。

3)箭內亘(日)認為唐末以來的陰山達怛及見於遼宋元三朝記錄的賀蘭山達怛為沙陀後裔, 將九族劃入突厥族系。

4)岑仲勉認為王氏所記九族達怛應與回紇可汗碑文九姓達怛相當, 九姓當是突厥種。

汪古部也是突厥人占絕對優勢的部族,他們也被看做是韃靼人的一支。汪古部又稱為白韃靼,意思是真正的韃靼人,汪古部人是陰山回紇與沙陀突厥人通婚後產生,也混有被回紇征服九姓韃靼人。他們自稱是雁門沙陀人之後。回紇人稱其祖先為「卜古汗」,汪古人也奉之為祖先,兩者關係密切。汪古部處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間,許多人通曉多種語言文字、文化水平較高,有人專以充當通譯人(溝通其他突厥民族)為業。汪古人多信奉聶思脫里派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敘利亞文銘文。

乃曼人信奉聶思脫里派基督教,是現代很多突厥語民族的部落,在蒙古族中也存在。曾經被阿拉伯人稱為第一韃靼,當時的阿拉伯史學家稱乃曼為「第一韃靼」,是因為乃曼的人口眾多,文化程度也很高,並且是朮赤和拔都西征戰役的主力軍之一。當時的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不稱蒙古帝國為蒙古,而稱為蒙古的死敵「韃靼」,他們最先接觸到而且主要見到的「蒙古大軍」,多自稱韃靼人(九姓韃靼、白韃靼(汪古部)、乃曼(第一韃靼),所以之後其他突厥語部落也被西方人泛稱為「韃靼」。

九姓韃靼和汪古是被成吉思汗征服後分配給拔都汗父親朮赤的部屬部族,因此也是拔都汗建立金帳汗國的重要後備力量和支撐。遷往俄羅斯的韃靼部--汪古部人,他們遷徙的時間始於是中國南宋末期,遷徙時間持續近50年。隨著朮赤之子拔都汗建立金帳汗國的蒙古人(包括家眷)不過4000戶(約1萬人),而且金帳汗國建立後,很多人又遷回東方蒙古,拔都汗西征的軍隊主要是突厥人(以乃曼人(第一韃靼)、九姓韃靼人余部、汪古部(白韃靼)、欽察人為主),由於汗國境內分布最多的民族是欽察人,所以金帳汗國又叫欽察汗國,早年西方人稱為韃靼的是金帳汗國境內隨拔都汗西遷的4萬九姓韃靼人余部和5萬白韃靼人(汪古部)還有為數眾多的乃曼人,這些韃靼人是被成吉思汗征服之後,分配給長子朮赤的部族,而這些部族主要是突厥人,在朮赤攻打保加爾人和拔都汗建立欽察汗國的時候,由於被攻打、被征服的保加爾人、欽察人都是突厥人,那些精通突厥語的韃靼人就成為主力,所以建國不久後蒙古汗室和蒙古貴族都依靠這些韃靼人進行統治

由於處於汗國統治階層的蒙古人非常少(約萬人),汗國居民主要是說突厥語的欽察、保加爾、康里等部族。跟隨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戶(參加拔都西征的軍隊約15萬人,西徵結束後,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隊都回原來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隊,除了黃金家族的汗室和少數蒙古貴族,其他貴族和統治階層大多來自可薩人、汪古部、九姓韃靼部、乃曼人和來自中亞的其他突厥人(如康里人),再加上被征服的突厥平民--欽察、保加爾、康里。這些蒙古貴族淹沒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的數量是蒙古人的百倍以上),逐漸被周圍的大量欽察、康里、保加爾等突厥部族所包圍,所以他們不得不依靠人數多於他們的九姓韃靼部和汪古部人,還有文化程度較高的乃曼、可薩突厥人,到14世紀前葉,蒙古貴族主動跟同時西征的韃靼部、汪古部人相融合,使用韃靼部人的突厥語並接受伊斯蘭教。

此後金帳汗國的中心地區分布著韃靼部人(包括突厥化的蒙古人)、汪古部人、乃曼人、庫曼--欽察人(從汗國領土哈薩克草原遷來)、康里人、可薩人。被征服的保加爾人、蘇瓦爾人(被汗國從裏海西岸遷來,很多民族學家認為他們是保加爾人的一支)、哈扎爾人(卡扎爾人)(以上這些民族都是操突厥語的民族),加上原本就分布在這裡說烏拉爾語的土著民族。以突厥語民族為主的各民族互相融合,所有汗國境內的突厥人、烏拉爾人以及為數很少的突厥化的蒙古人都開始自稱為韃靼人。。(後來建立白帳汗國的哈薩克人和南遷花剌子模的卡拉卡爾帕克人除外)。金帳汗室也以主要屬部九姓韃靼部的部落名作為統一的族稱,語言則為欽察突厥語(因為欽察人是汗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所以金帳汗國也譯稱欽察汗國)。

汗國腹地伏爾加河流域的喀山韃靼人是人數最多的塔塔爾族,他的族源以九姓韃靼部人、汪古部人、欽察-庫曼人、保加爾人、烏拉爾語原住民5個民族為主,還吸收了少量的蘇瓦爾人、可薩人(哈扎爾人)、沙比爾人、蒙古人、馬扎爾人,也就是老人常講的5大5小。而汗國內的乃曼人、康里人、部分汪古部則結合其他欽察人,形成哈薩克民族。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雪後的老北京,到底有多美!
滿族家譜一些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