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水果特刊」火龍果的信心:源自山野生長希望

「水果特刊」火龍果的信心:源自山野生長希望

貴火火的自白:我就是火不被澆熄

大家好,我是貴州火龍果,江湖人稱「貴火火」。

以前我是只長在南方的熱帶水果,貴州對我來說有些冷,可我偏偏愛上了它。  北緯26°的光與熱、縱橫的山水、充沛的雨露……吸引著我在貴州「落地生根」。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2001年,貴州將我引種試種。到2014年我在貴州的種植面積達到10.5萬畝,居全國第一,獨領風騷。  那時候,我是人人都搶著種的寶貝。  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兩年廣東、廣西的火龍果異軍突起,我也面臨著價格波動、品種更新、質量標準、冷鏈儲藏、精深加工等種種問題。2018年,我在貴州的「家」只有9.3萬畝,從全國第一跌到了第三。  好在,貴州始終看重我的價值,看重我紮根石漠化貧困山區,在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中做出的貢獻。  今年,在農村產業革命的春風裡,我重煥生機了——

截至10月底,我的種植面積為9萬餘畝,但投產面積較去年同期增加1萬餘畝。  1至10月,我的產量是7萬餘噸,比去年同期增加48%;產值為5億餘元,比去同期增加64%。  在種植面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我還交出了產銷兩旺的傲人成績。  這麼漂亮的逆襲,也只能在我身上發生了。  因為我的根基,是紮實的。在貴州,我不僅有規模化的產業基礎,還有其他地方火龍果無法比擬的優勢——營養、美味、生態。  相比多數地方的火龍果,我氣味清淡芬芳,果肉甘甜,汁水充盈。他們哪裡能與我媲美?  一方水土養一方「果」,貴州獨特的氣候和土壤讓我與眾不同。  而一顆「成為貴州低海拔、富熱量喀斯特山區農民搖錢樹、致富果」的真心,讓我更加寶貴。  絕不輕易言敗,讓貴州鄉親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就是我的奮鬥目標。  我有信心,因為火紅的果子就是火紅的希望。

方春英 攝

成長:不去闖,夢想只會是夢想

2000年以前,貴州是不產火龍果的。人們普遍認為,緯度偏高氣候偏涼的貴州,不是火龍果的適生區域。

但現在,貴州卻成為我國火龍果的重要產區。全省種植面積9萬餘畝,居全國第三位,產業覆蓋6.5萬餘人,其中貧困戶近9000人。  從無到有,火龍果已成為貴州低海拔喀斯特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幸福果」。  2000年,羅甸縣龍坪鎮新民村村民王忠傑,守著自家的5畝包穀地發愁:「種出來包穀只有巴掌大,只能保證餓不死。」   渴望改變的王忠傑,找不到門路。

那一年,還是貴州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的蔡永強,望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文件也在發愁:「只研究柑橘走不下去,科研成果不運用只會被時代淘汰。」

李慶紅 攝

於是,蔡永強等研究人員從全國各地選取10餘種水果花卉進行培育,其中包括從海南引進的紅皮白肉和紅皮紅肉2個品系的火龍果。  面對火龍果不能在貴州適生的質疑,蔡永強很倔強:「不去試,怎麼知道不行?」  2002年,羅甸興修龍灘水電站,王忠傑搬遷後靠,感覺日子更加無望:「全是荒山荒坡,每家的土地不到1畝。」迫於生計,王忠傑只能外出打工。  那一年,蔡永強團隊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自主培育的『紫紅龍』等新品種,不僅經過了凍害的考驗。在品質、抗性等方面也表現出明顯優勢。」  打破火龍果不能在貴州適生的結論,蔡永強團隊開始尋找火龍果試種試驗田。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紅水河畔的羅甸縣,那裡素有「天然溫室」之稱。

2007年,羅甸縣決定推廣種植火龍果。在外打工的王忠傑聽到了家裡的新消息:政府出項目資金,省果樹所出種苗技術,要在新民村種火龍果。  王忠傑轉身忘了這事,可第二年全村126戶農戶上山開墾荒山荒坡種了2000畝火龍果的消息讓他坐不住了,他決定一探究竟。

李慶紅 攝

那一年,蔡永強團隊把火龍果帶出省。沒想到,羅甸火龍果竟一舉獲得首屆中國成都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其他地方的火龍果幾乎沒有甜味,但羅甸火龍果卻很清甜。」

2009年,王忠傑回鄉,開出8畝荒山種火龍果。  「兩年就陸陸續續開始掛果了,2013年收了將近1萬斤,凈賺3萬多。」王忠傑和鄉親們的窮日子從此翻了篇。  那一年,全省決定大面積推廣火龍果產業,並確定了羅甸、望謨、冊亨、關嶺、貞豐、鎮寧6個最適宜發展重點縣。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火龍果,為南北盤江及紅水河流域喀斯特山區農戶帶來了新的希望。  收集資源、培育品種、提供種苗、制定標準、培訓技術……如今,貴州省果樹所的火龍果研究走在全國前列,而蔡永強也被親切地稱為「貴州火龍果之父」。  火龍果,將蔡永強和王忠傑的命運奇妙地聯結,不僅實現了蔡永強和貴州省果樹所的科研夢想,更實現了王忠傑和全省火龍果種植農戶的致富夢想。

李慶紅 攝

沉澱:不氣餒,逆風更適合飛翔

貴州種植火龍果的南北盤江及紅水河流域,也是喀斯特地貌集中區。山高坡遠、土地破碎、土壤貧瘠的地理條件,讓農業發展投入大、產出低。  前期發展火龍果多為散戶種植模式,缺乏標準化種植和管理,市場營銷也是提籃小賣、單打獨鬥。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貴州,必須把成本高、效益低、鏈條短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  「標準化管理水平的果園,如貞豐釧泰公司。軟枝大紅品種,每樁果樹施60至80斤有機肥,人工除草,畝產2500斤左右,一斤以上大果比例90%。品牌化營銷,出園價12元/斤,毛收入28000元/畝。扣除3600元肥料和2500元人工和營銷成本,利潤達19500元。」

李慶紅 攝

「較高管理水平的果園,如羅甸八總趙兵果園。紫紅龍品種,每樁果樹施60至80斤有機肥,人工除草,畝產4500斤左右,大中小果比例6:3:1。產品30%走電商,70%走基地批發,均價4.38元/斤,毛收入19698元/畝。扣除3000元肥料和3000元人工成本,利潤13698元。」  「較差管理水平的果園。同樣是紫紅龍品種,以施化肥為主,化學除草,畝產量800斤左右,大中小果比例2:4:4。走基地批發,平均3元/斤,每畝毛收入2400元。扣除每畝400元肥料、1000元人工、200元藥劑等費用,畝利潤僅為800元。」  10月18日,貴州省火龍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研討會上,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火龍果研究室副主任彭志軍,拿出了2019年貴州火龍果銷售數據。  數據顯示,不同品種、管理水平和營銷模式的火龍果園,效益存在巨大差別。  「只有提質增效,貴州火龍果產業才有未來。」彭志軍說。

李慶紅 攝

降成本——  為解決火龍果需要人工授粉的問題,貴州省果樹所培育了自花授粉品種「黔蜜龍」。  目前,全省正通過大苗換種、間伐換種等方式,逐步調整現有品種布局。以大幅降低果園勞動投入成本,提高畝產量和商品果率。  提效益——  推廣限根區栽培,將火龍果根系控制在限根袋內,避免肥效延遲和養分流失,可使火龍果畝產量增加1000斤。  推廣「果果套種」栽培,在火龍果架的行間套種鳳梨,鳳梨一年半採收,畝產5000斤左右,按目前鳳梨8至10元市場價計算,可使畝產值增加4萬元以上。  推廣錯季栽培,採用補光手段調控花期,使供果期提前至5月、延長至次年1月。火龍果每畝增產600斤,搶佔市場空白期,也將極大提高經濟效益。  優鏈條——  以往火龍果進入花季後,果農們會採取剪枝、疏花等方式確保火龍果品質,被打下來的花苞、枝條只能白白扔掉。  現在,貴州引進龍頭企業,圍繞火龍果枝條、花、果進行研發,火龍果花茶、酵素、口噴、保健品、化妝品等產品相繼面世。  平均3元/斤的火龍果花收購價,又為農戶帶來新的收入。

李慶紅 攝

未來:不害怕,要實現最美願望

2015年,進口81.3萬噸,出口146噸。  2016年,進口52.3萬噸,出口240噸。  2017年,進口53.3萬噸,出口1092噸。  國家海關總署關於我國火龍果進出口量的統計數據,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國內火龍果消費需求缺口大,二是中國火龍果正在異軍突起,市場前景廣闊。  貴州火龍果有基礎、有規模、有品質,加上政策的強力支持,產業發展未來可期!  「我宣誓,我將帶領全體員工,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堅決不使用任何除草劑,從源頭控制火龍果質量安全。」  「誠信經營,良心做事,服務群眾,示範引領,堅決維護『貴州火龍果』名片,堅定信心,齊心協力,為實現貴州火龍果高質量發展而奮鬥。」  10月19日,在貴州省火龍果豐收節上,各火龍果企業代表的宣誓,表明了貴州發展火龍果的理念:堅持推行綠色生產,用「乾淨果」「良心果」「美味果」,讓消費者放心,讓種植者獲益。

李慶紅 攝

「品質,就是貴州火龍果的核心競爭力!」貴州釧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貞豐分公司總經理蔡澤煒說。  如今,維護貴州火龍果「品質」這一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標準化管理,讓不少農戶嘗到了「品質」帶來的甜頭。  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白泥村,有火龍果基地800畝,由農戶分散種植。過去,農戶果園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量低品質差,只能背著背篼在公路沿線以每斤2元左右的低價售賣。  現在,白泥村101戶火龍果種植戶全部加入村級合作社,由村合作社組織農戶按標準生產。2019年,火龍果大果率提升30%,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銷售價提高到3.2元/斤。

而在羅甸縣,郎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更玩兒起了大數據。

通過對基地土壤溫度、空氣濕度、光照、授粉、採收等數據的採集、回傳、分析和處理,有效進行火龍果種植數據價值深度挖掘。根據低溫預警提前做好防凍措施,積溫模型提前預測最佳採收時間,判斷土壤營養構成與植物生長需求之間的關係,科學指導施肥……  「現在我們基地的火龍果畝產量可達到3000斤,商品果率達85%以上,每斤售價高至20元。直飛天津、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進入當地高端水果市場。」郎當合作社基地負責人熊啟源介紹。   「過去,消費者對貴州的固有印象是綠水青山,貴州的農產品在他們眼裡是『原生態產品』。但現在,我們要通過標準生產、科技助力,讓『原生態產品』變成『高品質商品』,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讓種植的老百姓在產業發展中獲益更多。」省水果專班常務副班長王瑤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春英

唐怒嬌

編輯 游正蘭

編審 陳毓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龍果 的精彩文章:

火龍果千層製作方法和配方
句容人好口福!家門口能吃上現採的火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