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國古代統治者曾四次滅佛,佛教為何屢屢遭到帝王的剿滅?

我國古代統治者曾四次滅佛,佛教為何屢屢遭到帝王的剿滅?

佛教在中國發展至今,早已是中國五大宗教之一,但佛教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之後,曾遭受過四次滅頂之災,這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榮組織的滅佛運動,直到宋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之後才徹底結束了時不時發生的滅佛運動。

佛教作為一個從印度傳播過來的思想教派,必然有著和中國本土思想格格不入的意識和文化,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之後必然會和中國本土教派,傳統思想發生衝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如十六世紀的歐洲宗教鬥爭一樣,佛教的傳播很有可能就是印度針對中原發起的宗教戰爭·。

北魏太武帝為了統一北方,進一步鞏固在中原的政權地位,為了能使自己的軍事實力最大化,當時基本上是全民皆兵,而當時的寺廟按照曆法不僅可以免除租稅,和尚還可以免除徭役,於是太武帝就下發詔書,命令五十歲以下的和尚統統還俗。當然,當時的原因也不僅如此,如他因為過於聽信宰相的讒言,改信天師道,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和尚並不守清規,與謀反之人交往密切,長此以往下來,太武帝越來越排斥佛教,就逐漸發展到了滅佛運動。

北周武帝時期,當時的思想也是以儒家為主流思想,但是當時的佛教已經淪為了社會的蛀蟲,因為政策的優待,當時的和尚不僅不交稅、不當兵,面對災民,他們不僅不賑災救助災民,反而趁機吞併災民的土地,同時還有大量的違法之徒,借出家做和尚來逃避官兵的抓捕。當時的佛教徒甚至還多次密謀造反,於是武帝非常生氣,就下詔書毀掉佛寺,並命令當時的僧人還俗。

安史之亂過後,國家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國家經濟恢復期內需要大量的錢財和人手,但是當時的佛教不僅大肆擴張佔用了大量的土地,人工,而且佛寺也不用交稅,僧人也可免除徭役,而且還和寺廟還經常和當地的地主階級發生衝突。這給國庫收入帶來了極大的損害,當時整個國家最富裕的莫過於佛教,於是就發動了滅佛運動,以求能快速的充盈國庫,發展經濟。

其實這幾次滅佛運動原因都是相似的,都是佛教過多的佔用了國家資源和減少了國庫收入,最後一次後周世宗也不例外,五代末期,周世宗出於國家社會動蕩剛剛平息的考慮,為了能儘快恢復國家的經濟生產力,國家需要穩定的稅源和大量的勞動力。周世宗早年剛建立基業的時候本來就對佛教不感冒,甚至還因為佛教在戰亂時期出現的種種弊端而痛之入骨,現在佛教又嚴重損害了國家的經濟,所以在他坐上皇位之後便下令廢除佛教,摧毀所有的寺院,還收購各大寺廟中的銅像回爐鑄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本是張衡的一項發明,韓國人給它改了名字,還將其印在韓幣上
客家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他們是如何發展成現在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