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逃離北上廣深後,他們去了哪裡

逃離北上廣深後,他們去了哪裡

2017年夏天,醫藥行業從業者、27歲的張小姐在深圳工作兩年後,回到了離家100多公里的武漢工作。「武漢雖然收入不如深圳,但這邊房價、物價要低很多。武漢的教育、醫療都很好。離家也比較近,想回家也方便。」張小姐說。

與其相似,老家鄂州、從事金融行業的杜女士在更早之前從上海回到了武漢,其後不久結婚生子。「現在武漢金融業發展越來越好,待遇也不錯。」

從一線城市到武漢這樣的強二線城市,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迴流的背後,是以武漢、成都、長沙、西安等為代表的強二線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就業和發展機會越來越多,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大學生留漢超100萬人

這其中,大武漢是一個典型代表。

武漢是我國五大高教重鎮之一,教育實力十分雄厚。武漢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大這樣的「文理CP」組合,還有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大、華中師大這些重點高校。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髮現,2018年武漢在校本專科生96.9萬人,位居全國所有城市第三位。在校研究生13.8萬人,僅次於京滬,位列全國第三。

武漢的經濟發展一度較為緩慢,雄厚的科教資源沒有轉化為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優勢,大量畢業生「孔雀東南飛」。但近年來,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十分亮眼。

比如,武漢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600498.SH)、華工科技(000988.SZ)等數十家上市公司,是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大學生留漢工作,以及人才的迴流。2017年初,武漢啟動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提出力爭「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致力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上述工程實施3年來,留漢大學生數量逐年攀升,2017年達30萬,2018年40.6萬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萬人。截至今年10月,大學生留漢人數累計已超100萬,這意味著武漢提前兩年完成了目標。

同時,武漢市人才凈流入率由2016年的-0.4%提高到19.2%,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有效扭轉。武漢已成為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熱門城市,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漢簽約就業比例達到5.06%,僅次於北京(12.25%)、上海(9.41%)。

武漢光谷關東街的變化更是個典型例子。2011年,關東街道人口為22萬人,去年底增至95萬人。這個數字與「矽谷之心」聖何塞市相當。1950年到1970 年,每隔15 分鐘就有1人遷入該市。光谷關東街發展更為迅速,過去8年,每隔5分鐘就有1人遷入。

武漢大學某學院負責本科生事務的周老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武漢大學畢業的學生中,留在武漢工作的越來越多,「以前都是去體制內,現在到東湖高新區上市公司上班的人很多,因為這些企業收入高」。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對第一財經分析,最近二十年高校規模擴大很多,加上近年來高教優勢資源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武昌吸引的人才和人口都比較多。

城市的產業決定人才的去留

與武漢相似,近年來隨著多個強二線城市的崛起,不少人才從一線城市轉移到這些強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日前發布《2019基於京東大數據的中國人口遷移和城鎮化發展研究報告》,根據京東賬戶收貨地址的變遷,來觀察人口流動的情況。數據顯示,在北上深這三大城市中,離開北京的人口主要流向一二線城市和北京周邊地區;上海遷出人口主要是到了北京、深圳這兩個一線城市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無錫等二線城市和中西部的武漢、重慶;深圳的流出人口也主要是到周邊城市,以及中西部的武漢、長沙、重慶。

獵聘發布的《2019Q3中高端人才招聘與就業全景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流出一線城市的中高端人才前20去向城市中,一線城市也是其佔比最高的目的地,佔比為33.44%。此外,在其非一線城市去向地中,杭州佔比位居第一,為8.15%;蘇州第二,為4.16%。武漢、成都、佛山位居第三、第四、第五,佔比為3.7%、3.43%、3.03%。

也就是說,離開北上深之後,大部分人才除了到一線城市的周邊地區外,大部分還是選擇杭州、武漢、重慶、長沙等強二線城市。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人才選擇到哪些城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預期收益要大於成本。一線城市的房價、生活成本高企,相比之下,很多區域的強二線城市出台了大量的引才政策,營商環境大幅改善,一線城市的很多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也在強二線城市布局,加上很多強二線城市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都很不錯,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他分析,離開北上廣深的大學畢業生,除了到其他一線城市外,很多會選擇到離家鄉較近的強二線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就業機會多,而且隨著高鐵、城際軌道網路的打造,平時從省會回家也比較方便。但他們大多數不會回到家鄉的三四五線城市,因為就業機會太少。

丁長發說,留住人才的關鍵在於產業,要有工作和發展的機會。比如過去武漢和西安有那麼好的高教資源,那麼多的在校大學生,但是留不住人,就是因為產業不發達,工作和發展機會太少。現在這些城市產業起來了,就業機會多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增強。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秋季中國僱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顯示,本期北上廣深的平均月薪環比漲幅均在3%以下,南京、寧波、武漢等新一線城市和廈門、佛山、南寧、貴陽、福州、無錫等二線城市平均月薪環比增幅在5%左右,與一線城市的薪酬差距縮小。

相比之下,部分二線城市由於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就業機會少,人才面臨外流壓力。28歲的武小姐來自東北,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工作,雖然想離開北京,但是她也不會選擇回到東北,「老家的省會就業機會還是少。」

三四線城市機會何在

從2017年開始,各大城市紛紛出台各種引才政策,一些三四線城市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咸寧。11月27日,湖北咸寧市解讀《關於「大學生引進計劃」的實施意見》,準備在5年內,引進10萬名45周歲以下、以普通高校畢業生(含高職高專)為主體的各類人才到咸寧就業創業。

《意見》從落戶、住房保障、生活補貼、貸款融資、掛職鍛煉等9個方面給出30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對35周歲以下來咸寧就業並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全日制大學畢業生,咸寧給予15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補貼,連續補貼三年。

類似的引才政策,在三四線城市還有不少。比如,今年5月,日照發布的《日照市高校畢業生補貼發放辦法》,內容包括七項:在日照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人員,由市財政一次性給予5萬元科研經費,在站期間由用人單位同級財政給予每人每月5000元生活補貼。

在丁長發看來,很多三四線城市近兩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回到家鄉工作,但主要還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壟斷國企等當地體制內的佔了大多數,到體制外的企業工作或者創業的並不多。

丁長發表示,三四線城市還是要有產業,有工作機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三四線城市要像一二線城市發展現代金融、研發設計、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難度很大,但可以發展對土地、勞動力等依賴度較大的製造業,並與一二線中心城市實現錯位發展。

「像咸寧這樣的城市,地處武漢都市圈,與武漢的距離很近,隨著軌道交通網路的發展,到武漢十分方便,未來應該依靠武漢這個大都市,錯位發展,分工協作,發展當地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丁長發說。

對三四五線城市來說,依託周邊一二線城市,也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實現「為我所用」。比如,浙江嘉善縣國有企業投資公司在上海市虹橋商務區設立了一塊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的人才「飛地」,專門服務於該縣實施「企業研發在上海、產業化在嘉善」的發展戰略。

據嘉興市委組織部統計,目前,嘉善、海寧、平湖等7個縣市區,在上海、杭州等市建成人才「飛地」12塊,總面積37000多平方米,聚集和最大效率利用市外各類創新人才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迎接新零售,老牌百貨巨頭王府井謀變
喬布斯「御用」簽名軟盤拍賣 成交價最高或達7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