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體系,集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遍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我們熟知的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聖哲的道路註定是寂寞而坎坷的。他的成長經歷,使我們看到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
心靈甚至可以影響健康與命運。
1 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正確面對它也很困難,你覺得呢?」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的確很難。」
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
可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聽聞過這樣的奇事:
一個性格樂觀的人得了癌症,即便做了切除手術,醫生還是說他時日無多。
他決心利用所剩不多的生命,他開始騎行,想在生命的最後看看這個世界。
結果,他在這次冒險後奇蹟般的康復了。
反而是哪些躺在床上,態度焦慮、悲觀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失去了生命。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即使是病痛纏身,碰到很困難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心態積極,凡事多看看它陽光的一面。消極悲觀是我們度過困難的大敵。
《紅樓夢》中的林妹妹本來就有非常嚴重的咳疾,在今人看來本就是一種肺病。卻又經常給自己「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此類的消極暗示。
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 。如此以來,早有病根的黛玉更是病勢沉重,自己也沒有勇氣與之鬥爭,十七歲便香消玉殞了。
消極悲觀的情緒,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殺手。
所以如果能修養自己的心,不論什麼事都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就能促使身心處於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
王陽明在謫居龍場的時候,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這是在正德四年的秋天,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就發現了官員的屍體。晚上,官員的兒子也死了。第三天,就連僕人都沒有逃過厄運。
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
我早知道你會丟了性命,前兩天,我隔著籬笆都能看到你愁容滿面,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如果你真的貪戀這五斗米的俸祿,開心地去上任有何不可,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
要知道,此去路途遙遠,餐風宿露,攀越崖壁,更是難免要勞累筋骨,消磨心神。周圍還帶毒的瘴氣,如果在這種時候積鬱傷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也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的傷害,但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鬱鬱寡歡的。
正因為王陽明無論在多糟的處境里,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他才能撐過貶謫路上的種種苦楚。
他被貶謫到自然環境惡劣的龍場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就是樂觀的力量。
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現代社會就是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人們的內心普遍承受著一定的負面情緒,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樂觀起來,必須學會自我調整。
2 修好這顆心,好運自來臨
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管在做什麼,隨時都在用心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
他將這些方法總結為八字真言:凝思靜慮,擬形於心。
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大秘密:你心中所想的一切,最終會把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然無數坎坷,歷經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他處境危險,看似的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和轉機出現。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無意中運用了這個方法。
因為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境,盡量保持在一種淡定、愉悅、快樂的狀態中。
在這種狀態里,呈現在他心中的心理圖像,必然是積極向上的,對人生的美好追求和對事業的熱忱心態,自然會增加他接觸貴人的幾率。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裡,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軾,也有著一段充滿負面壓力的人生遭遇。
蘇軾以文學才華著稱於世。然而人生如戲,在文化的世界裡縱橫捭闔的蘇軾,卻沒有一個順遂的仕途。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一貶再貶」來形容。可是這一切都消磨不掉一代文豪的瀟洒氣度。
他的貶謫指路貫穿了幾乎小半個中國,他本是湖州的知州,因為烏台詩案受連累,直接被抓到了京城,遭遇囹圄之災。
幾年後,蘇軾被僥倖釋放,卻又被貶到了黃州。王安石變法開始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杭州、潁州、揚州、定州、英州、惠州、詹州,都曾是蘇軾的謫居之地。
仕途不順的蘇軾並沒有消沉,相反,他勵精圖治,專註於這些偏遠地區的民生問題,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蘇軾除卻文採的另一個絕技,就是化痛苦為快樂。
被貶到嶺南,他就愉快的趁機吃起荔枝,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
被貶到靠海的惠州,他又開心的趁機大吃生蚝,並且開始自嘲起來,聲稱擔心朝中大臣知道了,要來和他搶。
貶謫的可怕,無非就是三點:貧、病、懼。
可是蘇軾卻是專註於美食,民生和創作,讓生命在逆境綻放出了一種別樣的風采。
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就要學會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安寧,我們要讓哪些更美好的,有價值的目標成為苦難中的燈塔。
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才能逆流而上。
3 修好這顆心,自律是首要
王陽明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葯。」
白天磨鍊功夫覺得煩躁,就去靜坐;如果感覺懶得讀書學習,就去看書;這是對症下藥。
他告訴我們,修心的要點,就是要學會克己自律。
要做到克己自律,關鍵在於每天堅持做一點自己懶得做,但卻有意義的事情,以此來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
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引導自己進入最佳狀態。
這樣,你便不會因為惰性和義務的矛盾糾葛而痛苦。
久而久之,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自律也就成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
也許有的讀者朋友不贊同這種自我管束,反而認為一個人應該以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學習、讀書、做事,以為這樣才符合心理學及大腦思維的規律。
的確,人類的大腦只有在愉悅、快樂的狀態下才是效率最高,思維最活躍的。但是捫心自問,讀者朋友們,真的不會覺得自我提升也很枯燥嗎?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有利於你的事物,不一定會讓你舒服。
放棄學習而選擇安逸,就是人性的弱點。
所以,想要修鍊內心,最重要的就是客服人性的弱點。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人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惰性與巨大的潛力在體內共存,在沒有自我要求的前提下,很容易變得拖拖拉拉,一無所成。
而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人生有了目標和動力,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完成生命價值的質變。
可以說,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個人連自己都管理不好,又能做成什麼呢?
人都有壞習慣,心靈都會受蒙蔽;所受的蒙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
但是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礪中,一步一步消除壞習慣,才能恢復心的本來光明。
這就是王陽明為我們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強迫自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為和成功。
4修好這顆心,減壓不可少
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
讀書和作文,怎麼能牽累人呢?人其實是被自己的計較所累。
這句話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內耗。
這內耗則來自內心對得失的計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會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按自己交著做得好會怎麼樣,最不好又有什麼後果,內耗也就開始了。
焦慮,本就是由內耗中產生的。
在這種狀態下,必然會在那裡患得患失,雜念叢生,很難高度集中精神,進入高效率的工作、學習狀態。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當然就不會有好成果。
怎麼應對?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心靈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會給心造成牽累;即使有了牽累,也能及時發現,及時解除。
比如說學習新技能的時候,我們知道求快之心不可取,那就放下它;
和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知道嫉妒之心不可有,那就丟棄它。
如此一來,就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計較、純為天理的心。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標與追求,這樣心靈就能從眼前的事情中脫身出來,立於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麼多的計較了。
這樣就能做許多事而不為其所累。
這是究竟是怎樣一種心靈境界呢?
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明可鑒,任何事物都可以映射,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莊子也曾說過一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心靈只有如此,才能在處理各種事務時悠遊自如,從容不迫,應變無窮。
在今天這個迅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這種「心如明鏡」的狀態,反而能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一點。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則說:欲速則不達。
儘管我們想快,但心理急躁,就會失去冷靜、從容處理事情的能力。這種現實不隨人願的落差導致的無措於痛苦,其實就是一種「我執」。
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的正是破除「我執」,得到真正的快樂。
其實,我們的心靈本來蘊含著無限潛能。過多的苛求和執念,有時只會加重你的自責,束縛你的思維,拖緩你的效率。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狀態呢?答案就是一個字:閑。
此刻,讀者朋友們可能會有所不解,在焦頭爛額的情況下,閒情逸緻,有何用呢?
請問各位朋友,那麼一味的沉浸在我執的折磨中,就有用了嗎?
俄國詩人普希金在幽禁期間創作了這樣的詩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處境越是風刀霜劍,越要尋得一份閑心。
閑,有兩種,一種是人閑心也閑,給自己一些時間,從繁忙中脫身出來;一種是人忙心不忙,這是需要靠人的閑去養,和在覺察克制中去修的。
無論哪種,其實對我們做事都有益處;反而是悲傷和焦慮在拖我們的後腿。
這也是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除卻成功和拼搏,你還能擁有更加色彩斑斕的世界。
連感受快樂的能力都沒有的人,會更難追求幸福。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當你覺得諸事不順,身心俱疲,卻成績甚微的時候,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戰勝自己的陋習,解開自己的心結。
若能把心中之賊破掉,學業、家業、事業就會改觀,解決人生困境,便如釜底抽薪。
此心光明,此生才會光明。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四個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