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治理土壤侵蝕,「紅與黑」都很重要!

治理土壤侵蝕,「紅與黑」都很重要!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目前土壤面臨的最大的威脅是什麼?是侵蝕。」

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世界土壤日主題是「阻止土壤侵蝕,拯救我們的未來」。

每5秒鐘,地球上就有一片約足球場大的土壤遭到侵蝕;每年,全世界土壤侵蝕導致250-400億噸表土流失;如果不採取行動減少侵蝕,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糧食損失將達2.53億噸,相當於減少了150萬平方公里的作物生產面積或者是印度全部的耕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等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國土壤侵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保護東北黑土地已成為各界共識,相比之下,對南方紅壤侵蝕問題認識還需加強,相應的保護政策和科技治理手段亟待跟上。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

「長出」2-3厘米土壤需千年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俗話說,萬物土中生,那土從哪裡來呢?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可能需要長達1000年的時間。」趙其國院士說,土壤主要來自岩石風化和有機物質積累,可見來之不易。

但是,土壤一旦遭到侵蝕,流失速度驚人。

「坡地土壤最容易被水力侵蝕盯上,一旦發生侵蝕每年至少流失1厘米。」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音研究員說。

水力、風力、凍融等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蝕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人為因素則是加劇土壤侵蝕的主要原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了土壤侵蝕面積和侵蝕程度不斷擴大加劇,其侵蝕速率為自然侵蝕的數十倍、數百倍以上。

據梁音介紹,土壤侵蝕後將導致土地被破壞、加劇洪水危害、引發自然災害等。全球肥沃土壤也因此快速消失,導致表層土壤變得貧瘠,人類或將面臨新的糧食危機。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補充速度高57倍,大大高於歐美髮達國家。水土流失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相當於GDP總量3.5%。

南方紅壤侵蝕需引起重視

根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圖表,我國的400毫米降水線與「胡煥庸線」重合。也就是說,這條線的東側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以水力侵蝕為主;線的西側人口稀少,以風力和凍融侵蝕為主。

胡煥庸線。圖片來自網路

在水力侵蝕地區,東北的黑土地與南方的紅壤是重要的兩個區域。東北黑土是世界公認的肥沃土壤,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為此,國家有關部委專門制定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明確提出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這塊珍貴的黑土地。南方紅壤包括15 省,共888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約128萬km2。

對於南方紅壤許多人會認為,這裡氣候濕潤、植被茂密,土壤侵蝕不會太嚴重,實際狀況是怎樣呢?

「在江西中部的吉泰盆地,我們可以看到類似新疆火焰山一樣的『紅色沙漠』,在江西興國縣有大片的白沙崗群,還有隨處可見的林下坡地水土流失現象。」梁音介紹說,根據2012年的全國水利普查數據,南方紅壤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6.0萬km2。

從數據上看,紅壤侵蝕問題沒有東北、西北嚴重,但是南方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開發強度大,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後果也更為嚴重。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

開發利用和生態治理不可盲目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土壤水力侵蝕面積逐年下降。但是在局部地區,盲目開發利用土地、忽視科學治理的案例還在不斷上演。

在許多人看來,多種樹就能保持水土,在這一理念驅動下,許多地方把坡地開發用於經濟林木種植。「某省曾提出25度以下的坡地全部開發利用,再造一個新省的口號,遭到專家一致反對。」梁音告訴記者,南方紅壤地區人多地少是不爭事實,但是對於坡地開發要慎重。樹種選擇不當、林草結合不好、栽培技術落後等因素,都會導致林下水土流失。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

「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做好森林資源的保護,是開展林下經濟開發活動的大前提。」梁音說,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技術試點,逐步擴大中藥材種植、無公害養殖等林下經濟開發活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了南方丘陵區土壤可蝕性K值分布圖,揭示了南方土壤侵蝕的隱蔽性問題;並開展土壤侵蝕機理及防蝕機制研究,得到了降雨侵蝕力模型。

同時,推出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關鍵技術,比如坡耕地與坡地茶果園成套技術,稀疏侵蝕林地植生工程技術,崩崗侵蝕治理技術等,在應用中取得較好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個長期存續、不進則退的過程,治理任務重,鞏固難度大,治理成本高,科學治理顯得尤為重要。趙其國院士認為,對於遏制我國土壤退化和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性科學問題,以及土壤侵蝕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比如土壤侵蝕過程與水土保持原理、土壤侵蝕演變過程與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國家應當高度重視加大科技投入。

樟樹林下種植黃精(中藥材)。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強羽絨外衣堅不可摧;我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明年啟運
7戰7捷!TA們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