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市值一度94億美元,如今2000萬賣身!聰明人是如何失敗的?

市值一度94億美元,如今2000萬賣身!聰明人是如何失敗的?

大家還記得人人網嗎?

它曾是中國最火的社交平台之一,2011年在美國上市,口號是「中國Facebook」,市值一度高達94億美元。

11月14日,人人公司宣布,人人網社交平台業務相關資產,以2000萬美元的現金對價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從市值94億美元到2000萬美元出手,資產價值縮水超過99%。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追本溯源,這一切都離不開人人網背後的男人——陳一舟。

大家都知道,360創始人周鴻禕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從沒服過誰,他卻說過一句話:

「論湖北的聰明人,陳一舟排第一,雷軍第二,我第三。」

不僅周鴻禕,不少業內人士也說過陳一舟聰明,鈦媒體曾有一篇文章就說:

「陳一舟身上有著多個標籤,但最大的特質就是聰明。」

但在商場上,太聰明有時候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聰明人總喜歡走捷徑,既然有些事情,看上去能用聰明才智解決,為什麼還要吃苦?

正如《礪石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所言:

「人人網的陳一舟是個聰明人,沒有錯過任何的市場熱點,但聰明的人容易成為機會主義者,而缺乏笨人對戰略的定力。」

或許,這才是人人網沒落的真正原因。

聰明的陳一舟

打造出「中國版Facebook」

2004年,哈佛大二學生扎克伯格在宿舍創辦了Facebook,很快就轟動全美。

美團創始人王興當時還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一看Facebook在美國這麼火,13億人口的中國,卻沒有一款類似的社交網站。

於是,一年之後,王興暫停博士生涯回國,效仿Facebook成立了校內網。

校內網初上線時,只是覆蓋人大、清華、北大校區,主要為在校師生所服務,但由於實名驗證的特色功能,很快就吸納了大量粉絲。

2007年,校內網已經覆蓋了全國2000多家高校,擁有超過1800萬在校大學生用戶。

雖然比起現在微信10億的體量有點微不足道,但放在當時的環境來看,無疑是一匹社交黑馬。

然而,校園網風靡一時,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盈利模式,王興團隊很快陷入資金危機。

此時,陳一舟伸出援手,以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校內網。

陳一舟畢業於斯坦福大學,1999年回國創業,第一個項目就是線上青年社區ChinaRen。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陳一舟把ChinaRen賣給搜狐,套現一筆離場。

收購校內網,他也是看到了其中的社交潛力,在王興團隊資金短缺之際「趁低吸納」,自己開始二次創業。

聰明的陳一舟對校內網傾注了不少心血,對業務進行了極大調整,讓校內網繼續壯大。

他通過提供發布日誌、保存相冊、音樂視頻等站內外資源分享等功能,提高用戶之間的交流效率。

最重要的一點,2009年,他摒棄校園概念,把校內網改成「人人網」。

據一個人人公司前員工透露,校內網之前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用戶,但陳一舟覺得這些學生消費能力低,想吸納更多的用戶,於是把「校內」改成「人人」。

在那時,陳一舟並不覺得這一舉動有啥不妥,短期的市場反饋也證明了他的觀點。

人人網的用戶對象從最初的大學生群體延伸到白領等更廣闊的群體後,用戶量爆炸式增長。

截止2011年3月31日,在赴美上市前夕,人人網已經擁有1.17億活躍用戶。

在美國上市之後,人人網的市值一度沖至94億美元,力壓網易、新浪,僅次於百度,是市值第二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那時候,人人網就是大家最愛的網站之一,不少人在上面找回了自己久未聯繫的同學、在上面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這時候,大家終於可以大大方方地說:

「人人網,就是中國版的『Facebook』。」

危機來了

聰明的陳一舟是怎麼做的?

在對人人網的一片讚譽中,只有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潑了一碰冷水,他說:

「把人人公司包裝成中國的Facebook,只能說,概念上是像的,但不是Facebook。而且,中國公司的管理團隊、資本結構等各方面都不是最優秀的,會有很多問題。」

張朝陽的話一語成讖,人人網上市前的2010年,運營利潤還有570萬美元,但在2011年,公司運營虧損3020萬美元。

到了2012年,虧損更是擴大到9170萬美元。

那時候,中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人人網還是PC端的產物,移動端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快速興起。

從「校內」到「人人」的弊端也在展現,隨著老一批校園用戶的相繼畢業,人人網也慢慢走到失寵的邊緣。

面對困境,陳一舟和他的人人網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

人人網未來該何去何從?

在這之前,馬雲、馬化騰也面臨過類似的困難: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阿里搖搖欲墜,剩下的錢只能活半年,馬雲決定開源節流,全面裁員,「跪著熬過了第一個冬天」;

QQ剛創立時(那時還叫OICQ),沒啥用戶,根本沒人聊天,為了能讓社區顯得熱鬧點,馬化騰就換上一個女生頭像,假裝女生陪聊,一聊就是一夜;

後來QQ資金不足,馬化騰每天睜眼就要為錢發愁,東奔西走到處籌錢,最後終於拿到融資,騰訊才活下來。

這些勝利,都是通過堅守熬出來的。無論是馬雲還是馬化騰,都在其中流過了不少血與淚。

然而,當時比馬雲、馬化騰都要風光的陳一舟,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一條更輕鬆、更「聰明」的道路。

既然虧錢了,那就想辦法變現賺錢吧!

「廣告成災」,是用戶抱怨的開始,甚至本應作為官方通知的人人小秘書賬號,也成了廣告集中營,讓用戶們更加反感。

甚至有人說,「人人小秘書是壓死人人網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意識到用戶活躍度下降後,人人網接入更多內容,希望以此留住用戶。

然而,人人網只是增加了內容的數量,卻沒有把控內容的質量。

低質量的內容 泛濫成災的廣告,使用戶流失得更嚴重了。

一邊是廣告 低質量內容,一邊是核心用戶大學生們紛紛流失,雙重夾擊下,人人網的用戶粘性持續降低。

瘋狂轉型的人人網

最後走向了沒落

為了拯救頹勢,陳一舟帶領著人人網開始瘋狂轉型。

遊戲:

一開始,陳一舟把精力放在了遊戲板塊,2012年,人人的遊戲板塊收入已經超過廣告收入。

但在當年年末,人人遊戲經歷了在App Store刷榜被下架的醜聞,便開始持續下滑,連續兩年同比下降幅度都在50% 。

互聯網金融:

2014年,人人把業務重心轉移到互聯網金融,相繼推出了大學生分期購物平台「人人分期」以及網貸理財平台「人人理財」。

陳一舟對此信心滿滿:

「我們要充分發揮人人公司的主要用戶群大學生的力量。」

然而,事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人人金融的財務數據極為難看。

2015年人人公司的凈營收為4110萬美元,同比下滑11.9%;凈虧損為2.201億美元,達到營收的5.35倍。

2016年人人公司的凈營收為6340萬美元,凈虧損為1.854億美元。

直播:

到了2016年,直播平台開始「千播大戰」,陳一舟再次看到了希望,在第二季度正式啟動直播業務(人人直播)。

陳一舟覺得,人人公司本來就有社交屬性,布局直播業務是最佳選擇。

為此,他不僅在首頁推送熱門直播,還拿出價值300萬的人人股票獎勵優秀主播。

陳一舟的賭注貌似下對了,到了2016年第三季度,人人公司的廣告和互聯網增值服務完成了31%的大幅增長。

問題是,在直播風口過去後,一切又被打回原形,在直播寒冬中,大部分資源往頭部平台靠攏,中小平台紛紛倒閉。

人人公司雖然還沒倒下,但日子也不好過。

從易觀千帆的數據來看,人人直播的月活躍用戶在2017年2月達到110萬人,但到2018年1月卻暴跌到18.62萬人。

之後,人人公司又進軍二手車、區塊鏈等業務。

現在,打開App Store,人人網旗下已有人人分期、人人理財、豪車分期、人人暢達汽車、人人看點、人人超模等13款應用,涉及互聯網金融、二手車銷售、社交遊戲等多個領域。

在人人網APP下方評論區,有用戶發問:

「現在的人人,到底是做什麼的?」

想做成一家公司

需要對戰略的定力

陳一舟,毫無疑問是一個聰明人。

同鄉周鴻禕曾說:

「湖北第一聰明的當屬陳一舟,雷軍第二,我第三。」

陳一舟多次投資國外公司,獲得了豐厚收益;投資國內的唯品會、藝龍等公司,也獲得了4倍收益。

帶領人人公司頻頻轉型,其實也是「聰明人」的做法:前面有障礙,為什麼要努力翻過去,換一條路就好了。

只是,這種聰明,放在資本市場能成為一個頂尖的投資人,但在商場,想要做成一家企業,需要對戰略的定力。

微博和人人網的經歷很像:同樣做社交,同樣經歷大幅度下跌,一度瀕臨死亡。

但微博並沒有放棄自己社交的定位,而是在這個業務的基礎上,努力尋找突破的方向。

最後,微博把目光聚焦在年輕群體和三四線城市用戶上,最後靠著這批人,貢獻了平台月活量的80% 。

微博熬了下來,人人網卻沒有,因為陳一舟並不打算熬,他在採訪中直言:

「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

或許在聰明人眼裡,一場勝率只有10%的仗是不用打的,但如果這場仗關乎未來的戰略,哪怕只有10%勝利的可能,也一定要打下去!

在這方面,馬雲就提供了一個例子。

當時,馬雲力排眾議,決心開發阿里雲,並要求新成立的阿里金融必須要用阿里雲的產品。

但是,當時阿里雲剛開發不久,研發技術大,上線後數據非常不穩定。

當時阿里金融總裁胡曉明跑去問馬云:「能不能放過我一馬?」

馬雲乾脆地回答:「不行,雲計算是未來。」

當時的阿里雲,連續7年虧損,沒有為集團賺回一分錢,每年的內部評分都在倒數。

阿里雲佔據著大量資源,卻遲遲做不出成績,讓阿里內部也非常不滿。

最後,馬雲站出來表態:「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億,投10年,做不出來再說!」

就這樣咬牙堅持,阿里雲終於成功,僅僅一個飛天數據中心,就可以實現每秒32.5萬筆交易的峰值,每秒25.6萬筆支付峰值。

也正因為除此,阿里的「雙十一」才有實現的可能,否則一秒數十萬的訂單,哪家網路能支持住?

和馬雲比起來,陳一舟實在「太聰明」了,

36氪有一篇文章如此評價他:

「陳一舟太聰明,看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新機會,他很少在低迷的業務裡面苦熬,一旦業務陷入低谷,就立即抽身,把之前的業務一筆勾銷。」

但也正因為如此,他跌跌撞撞,雖然做出了一些成就,但和大家曾經的期待,已經相差太遠。

如果當時聚力社交,憑藉人人網的底子,人人是否能如微博一樣翻身?

可惜,現在我們已經不知道了。

在商場,需要能追上風口的聰明人,更需要能夠堅守風口,咬牙堅持的「笨人」。

聰明人也會失敗,笨人也會成功。要做成一家好公司,還是要看對戰略的定力。

畢竟,這個世界不缺聰明人,只缺能對一件事情全情投入、始終如一的笨人。

來源:創業智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商參閱 的精彩文章:

2019年了,簡訊還活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