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力圖平亂不僅未能如願,反而埋下宦官干政的禍根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帶領嬪妃、隨臣出逃長安,而太子李亨和將軍陳玄禮在馬嵬驛發動兵變,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之後李亨北上靈武稱帝。稱帝之後的唐肅宗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叛方面,卻沒想到因為他的放縱,反而助長了後宮和宦官勢力的膨脹,為大唐埋下了更深的禍患。
安史之亂爆發,北上靈武稱帝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在李瑛因武惠妃的陷害而被廢殺之後,李亨被立為太子。武惠妃雖然在不久後便去世了,但宰相李林浦和楊國忠等勢力仍然對李亨形成了巨大威脅,可以說李亨的太子生涯一直是危機重重、謹小慎微的。李林甫後來去世,李亨的政敵便僅剩下了一個楊國忠,這為後來的馬嵬驛兵變埋下了伏筆。
天寶十四年(755年),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摧枯拉朽,先攻洛陽、後破潼關。次年六月十三,唐玄宗帶領部分妃嬪和朝臣逃出危機重重的長安,準備入蜀避難。
逃難隊伍多達3000人,而光屬於李亨的後隊人馬就多達2000人,於是太子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輔國拉攏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密謀發動兵變對付楊國忠。在隊伍到達「馬嵬驛」之後,士兵因飢疲勞頓,隊伍發生騷動,李亨隨即發動兵變,楊國忠被亂刀砍死,其子楊暄和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殺死,之後又逼死了楊貴妃。
陳玄禮雖然配合李亨發動兵變,但他還是忠於唐玄宗的,因此兵變之後父子兩人便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入蜀,而李亨則在李輔國和張皇后的建議下,掉頭北上前往靈武。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並在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改年號為至德,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勵精圖治,一心平定叛亂
李亨登基之後,便立即投入到了平亂大業當中,他先是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又任命郭子儀推薦的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
七月十七日,李亨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李亨命令廣平王李豫與回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回紇太子葉護大喜,稱廣平王李豫為兄。
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在唐肅宗的支持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率軍與叛軍多次交戰,多次擊敗叛軍。而之後叛軍內部也發生變故,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後來史思明又殺死安慶緒,再後來史思明也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在唐肅宗時期,唐朝官軍與回紇軍隊多次大破叛軍。自「安史之亂」爆發以來,戰爭終於開始出現轉機。然而此後唐肅宗卻沒有聽從謀士李泌的建議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之後又在相州之戰中派出宦官魚朝恩監軍,結果因為魚朝恩插手軍事,導致唐軍戰敗,又在魚朝恩的蠱惑下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唐肅宗雖然一心平亂,叛亂也的確出現了被平定的曙光,然而由於最終的失誤,終其一生還是沒能徹底平定叛亂。在平叛的同時,唐肅宗也在嘗試改變自天寶以來的政治、經濟弊端,想要延續唐王朝的盛世,可惜這一目標同樣沒有成功。
皇后與宦官崛起,為後世埋下禍根
或許是被叛亂牽扯了大部分精力,宦官和皇后的崛起並沒能引起他的重用。在其放任之下,深受其寵信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開始操縱軍政大權,而張皇后同樣也開始干預政事。
尤其是李輔國與張皇后兩人,一個居內、一個居外,兩人相互配合,把控朝中大權,大肆打擊異己。建寧王李倓曾多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李倓。
與李亨為太子時期的境況極為相似,此時的太子李豫地位也極為危險。張皇后早先一心想要廢掉太子,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奈何長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幼,始終未能成功。但這並沒有讓張皇后放棄,她又想要改立越王李係為太子。
作為權力欲極重的兩人,張皇后與李輔國最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為了對抗張皇后,李輔國於是轉而投靠太子李豫,兩人便圍繞太子的廢立展開了激烈的爭鬥。
上元二年(761年)末,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尤其是次年唐玄宗去世之後,唐肅宗的病情也更加嚴重。張皇后為了一己私慾,便開始加快了廢立太子李豫的步伐,她先是要太子李豫殺死李輔國、程元振,在被拒絕之後,便想要殺死李豫。結果事情敗露,李輔國率兵直入皇宮,囚禁張皇后,殺越王系、兗王僴。
就在這一晚,唐肅宗也同時病死宮中,終年五十二歲。唐肅宗之後,唐王朝宦官專權現象日趨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