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關慧明:我的技術來自農田,就要還給農民

關慧明:我的技術來自農田,就要還給農民

吳俊章 羅樹祥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初冬的北疆已經非常寒冷,熱鬧一年的農田安靜了下來,顯得有些冷清。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內,仍如往常一樣熱鬧,關慧明帶著學生和農民穿梭在各個溫室之間,采數據、測溫度、量種苗。這裡從來沒有假期。

作為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的創始人和負責人,關慧明從2012年工作站成立至今就幾乎沒有休息過,用他的話說:「時不我待。」

全區最早發展設施農業的地級市之一、甘藍種子從這裡走向全國而打破國外市場統治、冷涼蔬菜產業發展集中示範區,30多年來,烏蘭察布市逐步打造出的這些農業標籤,都與「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關慧明」這個名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學以致用,根扎鄉村沃土

初見關慧明,雖然頭髮已經花白,但一副眼鏡之後的明眸透出睿智和旺盛的精力。當地的農民和他的學生告訴記者:「30多年中,關老師在蔬菜大棚里的時間要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多得多。」

上世紀70年代末,19歲的關慧明作為內蒙古第一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預科生走出家鄉大興安嶺,走進內蒙古農業大學,師從自治區著名蔬菜專家林維申教授。5年後,他畢業分配到烏蘭察布市科技處農牧科工作,剛一到崗,他就主動要求下到農田搞技術服務,這讓很多人沒有想到。

而關慧明卻說:「我學的專業,就註定了我必須到一線去,不到基層,就不可能學以致用。」從1985年到現在,這一走,關慧明就把根深深扎在了農村。

上世紀80年代的烏蘭察布,是自治區最為貧困的地區,作為一名機關幹部,關慧明與農民一起走過了艱辛。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與最早認識的一批農民一起,成為烏蘭察布地區設施農業的開創者。

在集寧區霸王河畔的溫室大棚里,記者見到了農民常建新。「年輕的時候,聽了關老師的話才種的大棚,技術也是跟他學的,一種就是30多年。收入就不用說了,一年比一年好,最重要的是我還學會了技術,可以去指導和幫助其他人。」

記者跟隨關慧明走訪了很多村子,每到一處,他都能準確說出每家每戶戶主的名字、種什麼蔬菜,這種熟悉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我剛來這裡時,常建新的孩子過滿月,我還吃到他家的滿月酒,前不久他又邀請我,吃的是他孩子的孩子的滿月酒!」關慧明笑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關慧明與農村、農民、設施農業30多年的緣分與情感逐漸開花結果。他和他的團隊先後獲得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3個,國家級科研成果2項,發明專利4項,出版專著2部。在農業技術推廣中,他更是獲得了多項榮譽:自治區深入農牧業生產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自治區勞模、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自治區十佳科技特派員、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兩次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中國科技特派員合作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

技術服務,喚醒設施農業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科技興農」的熱潮湧起,關慧明再次主動請纓到清水河縣楊家窯鄉條件最艱苦的高家山村蹲點。他向村民推廣豐產溝、地膜覆蓋新技術,手把手教農民利用新技術種植馬鈴薯和玉米。秋天收穫時,100多畝豐產溝馬鈴薯畝產6000多斤,200多畝旱地覆膜玉米畝產1400多斤。從未見過一畝地能產出這麼多糧食的農民高興地說:「科學種田真讓咱開了眼界!」

農民的認可堅定了關慧明傾其一生推廣農業技術的決心。2003年,烏蘭察布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關慧明成為科技特派員的帶頭人。有了團隊和制度支撐,他決定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他率先在烏蘭察布引進黃皮洋蔥新品種,摸索出一整套適宜當地洋蔥生產的栽培技術,使烏蘭察布數萬畝洋蔥的畝產超過萬斤。同時,從外地引進的金瓜、甘藍、禮品西瓜等在全市推廣種植。

在溫室建設上,關慧明研發推廣了溫室前屋面46度角的新型設計,將溫室溫度提高了10℃,實現了冬季即使不加溫的條件下,溫室依靠陽光仍可生產各類蔬菜。

關慧明研發的3個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配方,具有無毒無公害滅蟲效果好的特性。2000年,烏蘭察布馬鈴薯脫毒種薯的幼苗發生了斑潛蠅蟲害,這種蟲害潛伏在作物葉肉里,極難防治。關慧明得知後,帶去自己研發的農藥製劑,噴施後徹底殺滅了斑潛蠅。

2008年,我國江西等多省蔬菜作物發生大面積蟲災,關慧明把自己的發明成果,通過國家科技部無償提供給蟲災地區,使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09年初,關慧明作為國家科技部專家組成員,深入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指導幫助災民恢復農業生產,他向災民贈送的新型農藥製劑,受到農民們的一致好評。

關慧明任會長的烏蘭察布市科技特派員聯合會,每年冬春時節都要到各旗縣市區舉辦蔬菜適用技術培訓班。培訓內容門類繁多,豐富翔實,從土壤選擇、品種引進、育苗施肥、病蟲害防治到貯藏銷售等。每期培訓結束,學員們對老師的課都感到「過癮」「滿意」。有人做過統計,每年關慧明團隊組織搶救的因重大自然災害及多種病蟲害給蔬菜作物造成損失的土地達10餘萬畝,每畝至少為種植戶挽回損失千元以上。

創新不止,永續產業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研究,關慧明根據地域、氣候特點,提出了「開發冷涼資源,發展冷涼蔬菜」的建議。建議得到國內業內專家的高度讚賞,將其確定為新的重大科學研究領域,認為這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突破。2012年,烏蘭察布市成立中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

很快,院士專家團隊的一項項新技術新成果脫穎而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及其團隊培育的「中甘」蔬菜新品種,在烏蘭察布以及全國的冷涼地區迅速推廣,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採用新技術規程種植的甘藍,創造了畝產超萬斤的國內最高單產記錄,打破了該品種長期由日本進口主導的局面。

與此同時,關慧明帶領團隊針對世界性病蟲害防治難題開展的科研攻關,實現了用生態製劑高效、快速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

統計數據顯示,在冷涼蔬菜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下,烏蘭察布市建成標準化冷涼到蔬菜基地22萬畝,隨後逐年遞增,2019年發展到了50萬畝,純增經濟效益20多億元。源於烏蘭察布的冷涼蔬菜現已拓展推廣到我國東北、西南一些冷涼地區,並且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當被問及退休後的生活,關慧明的回答沒有一絲猶豫:「還做這個,我這一輩子不會再做其他事情。其實我就是一個農民,一個懂些新技術的農民,我的技術來自農田,來自與農民的共同實踐和奮鬥,要還給農民,還給土地,只要能做得動,我就不會停下創新的腳步。」

關慧明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科技局幹部、市科技特派員,內蒙古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從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開始,長期服務於烏蘭察布市基層農村,致力於設施農業的育種、綠色防控研究,烏蘭察布市設施農業的主要開創者和引領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中國科技特派員合作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多項技術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關慧明最開心的事: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研究,關慧明根據地域、氣候特點,在全國提出了「開發冷涼資源,發展冷涼蔬菜」的建議。建議得到國內業內專家的高度讚賞,將其確定為新的重大科學研究領域,認為這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突破。2012年,烏蘭察布市成立中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

關慧明最牽掛的事:經過長期的執著與努力,依託他建立的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關慧明帶領團隊關慧明帶領團隊針對世界性病蟲害防治難題開展的科研攻關,實現了用生態製劑高效、快速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而如何將這一技術成果進一步推向全國,讓更多的農民受益,是他現在最關心、為之付出努力最多的一件事。

來源:科技日報

視頻:桑鳳鳳 文中圖片均來自視頻截圖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硬科技讓科創板肩負起國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