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坎坷的裝甲龍騎兵,法蘭西的裝甲巨獸,淺述法國AMX-30坦克研發史

坎坷的裝甲龍騎兵,法蘭西的裝甲巨獸,淺述法國AMX-30坦克研發史

在坦克發展史上,法國曾經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採用單個旋轉主炮塔設計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更是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坦克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這輝煌的一切,隨著二戰中法國對德國的迅速投降而蕩然無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本土的軍工產業基本上都在為德軍的運轉而服務。等到二戰勝利後,法國已經無法為其裝甲部隊提供一款本國獨立設計的坦克。作為曾經歐洲大陸上驕傲的「裝甲龍騎兵」,此時的法國裝甲部隊卻不得不裝備美國援助的「謝爾曼」中型坦克作為自己裝甲部隊的主力,這種情況對於急於恢復自己大國影響力的法國來說,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為法國裝甲部隊研製全新的本國產坦克,就成為了法國軍工部門當時的頭等大事。

經濟與實力的雙重掣肘——除AMX-13之外全軍覆沒的戰後早期法軍坦克項目

在二戰結束後,法國就開始了自己戰後第一代重型坦克的研發,也就是後來的ARL-44重型坦克。這款以二戰期間維希法國ARL-40計劃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重型坦克,在一開始就在設計思想上落後了。當時的法國坦克設計師仍然將ARL-44重型坦克作為「重型步兵坦克」來進行設計,575馬力的邁巴赫發動機和糟糕的懸掛系統使得ARL-44重型坦克的速度很慢,根本無法滿足法國裝甲兵組建快速裝甲部隊的需要,因此很快就退役了。

當時的法國軍工業只能夠提供10噸級左右的成熟底盤,為了應急,法國設計師在法國自產的10噸級裝甲底盤上加裝搖擺炮塔,製成了法國戰後第一款成熟的坦克——AMX-13輕型坦克,該款坦克也是戰後早期法國坦克中難得成功的項目。

雖然AMX-13輕型坦克的性能還算不錯,但是在戰後,作為法國最主要潛在對手的蘇聯陸軍裝甲部隊,其主力裝備已經由原來的T-34中型坦克升級成了T-54/55中型坦克,定位為輕型坦克的AMX-13註定只能夠成為當時法國陸軍裝甲部隊的過渡性裝備,法國裝甲兵還需要性能比AMX-13輕型坦克更強的坦克。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先後啟動了AMX-45中型坦克和AMX-50重型坦克,但是這兩個坦克項目都先後遭遇了失敗。這兩個戰後法國坦克研發項目的先後失敗,其原因主要是兩個:1、戰後法國貧弱的坦克研發能力;2、經濟掣肘下美援坦克的大量輸入。

以AMX-50重型坦克作為例子,法國在一開始計劃為AMX-50重型坦克提供一款1000馬力的發動機,但是法國本國軍工業設計不出馬力如此強勁的坦克發動機,導致整個項目因此不斷延期並修改指標,陷入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項目下馬。

其次是戰後法國經濟比較拮据,如果要在短時間之內補齊坦克研發方面的短板,就需要法國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而這樣又會影響戰後法國其他領域的建設。而此時的美國正在加大對歐洲的援助,使歐洲能夠和自己一起對抗蘇聯,除了在經濟方面施行「馬歇爾」計劃之外,美國還向歐洲各國援助了大批軍事物資,這些援助對象里自然也包括法國。

作為對法援助的重要部分,美國先後為法國裝甲部隊提供了1100輛的M47坦克。然而M47中型坦克在研發之初就是一款過渡性裝備,其重量雖然高達46噸,但是在防護能力和機動性能方面卻乏善可陳,美軍在短暫裝備後,很快將其退役並援助給盟國,法國裝甲兵自然不可能對M47中型坦克的性能滿意。

讓法國下定決心徹底拋棄美製坦克的直接導火索是戰後越南局勢的惡化,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屬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後,想在越南繼續恢復殖民統治的法國和越南本土反抗勢力爆發了戰爭。在戰爭中法軍裝甲兵發現重達46噸的M47中型坦克根本不適合在越南使用,加上此時美國插手越南事務,美國和法國之間開始出現分歧,為了不在軍事上繼續依賴美國,法國決心重新開始研製屬於自己的新一代坦克。

「歐洲型主戰坦克」協議的簽訂——AMX-30坦克研製的起點

隨著冷戰的開始,法國和德國、義大利等二戰宿敵之間的關係,也從原來的敵人變成了盟友。既然戰後法國自身坦克研發能力不強,而德國在坦克研發上又一直頗有建樹,因此聯合德國共同研發一款獨立於美蘇裝甲體系之外的全新的「歐羅巴坦克」,就被提上了日程。

「歐羅巴坦克」是「歐洲型主戰坦克」協議的產物,1956年法國和德國共同簽署了該協議,第二年年底,義大利也簽署了該條約,加入到了「歐羅巴」坦克的研製計劃中來。為了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法國和德國決定各自研發自己的原型車,然後再對兩國的原型車進行聯合測試,最終確定「歐羅巴坦克」應該採用怎樣的設計方案。

但是在各自開始研製原型車之後,法國和德國在坦克設計上的理念分歧開始逐漸顯露出來,並逐漸成為法國和德國在「歐羅巴坦克」上的主要矛盾。因為防線漫長,為了能夠更好的抵禦蘇聯裝甲部隊的進攻,法國和德國均認為新一代坦克需要重點突出火力和機動性能,而坦克的防護性能可以延後考慮。不過法國和德國在關於新一代坦克的許多具體設計上,仍然存在較大的不同。

當時的法國對反坦克導彈情有獨鍾,認為新一代坦克應該要能夠兼容炮射導彈的使用,以便對2000米距離以上的蘇軍坦克進行有效打擊。因此,新一代坦克可以不用裝備高膛壓坦克炮,只需要裝備低膛壓多用途坦克炮即可。

而德國設計師則認為,現代坦克大部分情況下,其交戰距離均發生在2000米距離以內,常規的高性能坦克炮在這個交戰距離內,綜合反裝甲效能並不比反坦克導彈低多少。而反坦克導彈,尤其是炮射型反坦克導彈不僅造價昂貴,而且使用成本很高,從長遠來看,並不是新一代坦克理想的武器。

除了在坦克火力方面有分歧,雙方在坦克的定位和使用上也存在分歧。法國認為,新一代坦克主要作戰對象是蘇聯的T-54/55系列中型坦克,因此新一代坦克應該是一種30噸級的,外形低矮且造價低廉的裝甲戰鬥車輛。

而德國則認為,如果要讓坦克長時間保持戰鬥力,就需要讓坦克的車組乘員保持足夠的精力。因此新一代坦克的車內空間不應該過分狹小,需要保持較大的車內空間,這樣不僅能夠讓車組乘員長時間保持戰鬥力,也能夠為高膛壓坦克炮騰出足夠的安裝空間。

而在隨後對兩國原型車的共同測試中,法國原型車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在當初為新一代坦克定下的火力和機動指標上,法國版本的原型車均落後於德國方面造出的原型車。在火力方面,法國的CN-105-57式105毫米線膛炮是在老式的75毫米線膛炮基礎上擴膛而來的,炮管壁較薄,在進行高膛壓彈藥的測試時,甚至發生過多次炸膛事故。

而對坦克機動性至關重要的發動機和懸掛系統方面,法國方面也是問題重重。法國一直拿不出600馬力以上的可靠發動機,而其原型車使用的懸掛系統還是以AMX-13輕型坦克上的懸掛系統為藍本改進而來的,導致法國原型車在坦克急速和通過能力方面落後於德國原型車。

而政治影響則成為「歐羅巴坦克」計劃分道揚鑣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的美國不希望歐洲出現獨立於自己裝甲體系外的另一種主戰坦克,因此對「歐羅巴坦克」計劃施加壓力。在美國施加的壓力之下,義大利首先在1961年退出,隨後,德國在1963年也宣布退出,並在此前自製的原型車的基礎上,開始了本國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研究,即後面德國的「豹1」主戰坦克。

雖然法國的原型車仍然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但是缺少新型主戰坦克的法國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夠在此前原型車的基礎上繼續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研究,這便是後來的AMX-30主戰坦克。因此,可以說「歐洲主戰型坦克」協議的簽訂,成為了AMX-30主戰坦克研發的起點。

從AMX-30A到AMX-30B——雪中送炭的蘇聯電渣重融技術援助

在決定依靠本國力量來繼續研製AMX-30坦克後,法國終於開始加大對發動機和高膛壓坦克炮的研究。因為此時法國與北約各成員國關係開始轉冷,與蘇聯關係開始轉暖,因此法軍要求自研的AMX-30坦克要能夠符合法軍的「全向防禦」戰略。

所謂的「全向防禦」戰略,就是既要做好與蘇聯進行軍事對抗的準備,也要對北約盟國保持一定的常規軍力壓力,以保證法國的國土安全。在「全向戰略」的指導下,AMX-30就必須要擁有遠距離、長時間機動能力,這也就要求AMX-30坦克不能夠再使用原來法制坦克的汽油發動機,而要選擇綜合效率更高的柴油發動機。

AMX-30坦克最終選中的發動機是法國伊斯帕諾公司的HS110平列式12缸柴油發動機,這款柴油發動機因為採用平列式布局,而不是傳統柴油發動機的「V」型布局,所以整體高度較低,在裝上AMX-30坦克後,對AMX-30坦克的整車高度影響不大,因此很快被定為AMX-30坦克的標準發動機。

而在火炮方面,法國火炮設計師在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了CN-105-F1型105毫米線膛炮。這門線膛炮的身管倍徑達到了56倍,除了能夠發射法制G型破甲彈之外,還可以使用和英制L7線膛炮相同的各類高膛壓彈藥。而裝備了HS110柴油發動機和CN-105-F1型線膛炮的AMX-30坦克,就被稱為AMX-30A坦克。

不過AMX-30A坦克卻遲遲不能夠量產,阻礙其正常量產的最大問題出在那門CN-105-F1型高膛壓線膛炮上。這門線膛炮在設計之初仍然是以使用低膛壓的化學彈,也就是法制G型破甲彈為主要目標,因此在使用L7線膛炮的各類高膛壓彈藥時,該炮的身管壽命會急劇降低。

根據當時法軍自己的測試,在發射120發北約標準105毫米高膛壓彈藥後,CN-105-F1線膛炮的炮管就會出現裂痕,不得不進行報廢處理。而當時西德通過英國授權生產的L7型線膛炮,使用同樣的高膛壓彈藥時,其身管壽命在650發-700發之間,兩者性能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質量可靠的高膛壓坦克炮,成為AMX-30坦克量產路上的最後一個攔路虎。

CN-105-F1型線膛炮的質量不佳,是因為其炮管材料採用了落後的處理方法——酸性平爐雙聯法冶煉、水壓機鍛造、井式熱處理爐調質。這種處理方法會導致炮管材料中含有比較高的雜質,最終導致CN-105-F1型線膛炮身管強度增加時,整體韌性下降,在使用北約制式高膛壓彈藥時容易出現裂痕。

解決方法就是採用電渣重融技術來製造炮管。所謂的電渣重融技術,是指是利用電流通過熔渣時產生的電阻熱作為熱源對鋼材進行熔煉,去除鋼材中的雜質,使鋼材在保持高強度性能的同時,還具備相當可觀的韌性。

當時西德已經掌握了電渣重融處理技術,但是卻不願意將技術分享給法國。而幫助法國解決電渣重融技術難題的,則是來自東方的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隨著法國和蘇聯關係的好轉,蘇聯開始向法國提供部分法國所沒有的先進技術,這之中就包含了一台蘇制P951型電渣爐和配套的電渣重融技術,法國在電渣重融方面遇到的難題自此迎刃而解。

1966年5月21日,法國宣布AMX-30坦克正式定型,並以AMX-30B的編號正式進入量產。自此,法蘭西新一代的裝甲龍騎兵正式進入法國陸軍裝甲部隊服役。

大成之作還是中規中矩——對AMX-30坦克的簡單評價

AMX-30坦克使法國在二戰結束20多年後,重新讓法國裝甲部隊擁有了一款主力坦克,因此很快成為了當時法國軍工業成就的標誌之一。但是在盛名之下,AMX-30坦克並未完全達到當時法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期待。

AMX-30坦克的作戰理念是「遠距離狙殺,打完就跑」,因此對坦克炮的遠距離射擊精度和摧毀能力有很大的要求。AMX-30坦克使用的CN-105-F1型線膛炮雖然使用了56倍徑的超長身管,但是其火炮葯室容積卻和51倍徑的L7線膛炮一樣。葯室和身管的不匹配,導致CN-105-F1型線膛炮在1500米以上的距離中,其火炮射擊精度反而不如英制L7型線膛炮。

其次是坦克炮的毀傷能力問題,法國陸軍對G型破甲彈的期待很高。因為當時大部分坦克還沒有裝備爆炸反應裝甲,以聚能效應來進行破甲的G型破甲彈,在遠距離上有十分優秀的破甲能力。

但是,為了能夠在線膛炮中使用G型破甲彈,該種破甲彈使用了非常複雜的滾珠軸承設計,以避免炮彈自旋削弱破甲效果,最終導致G型破甲彈的造價居高不下,與AMX-30坦克本身「造價低廉」的定位出現了出入。而如果使用常規的高膛壓動能彈執行反裝甲任務,在超過1500米的交戰距離上,又不具有明顯的優勢。

不過,AMX-30坦克本身還是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AMX-30坦克是同時期西方坦克中外形尺寸最小、戰鬥全重最低的坦克,其設計風格既不屬於「東方風格」,也不屬於「西方風格」,而是自成一系。

也許AMX-30坦克這輛法國的「裝甲龍騎兵」,其性能在當時的環境下只能夠算是中規中矩。不過對於當時努力謀求國防自主化的法國來說,AMX-30坦克的成功已經令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直至今天,法系坦克,仍然是世界坦克大家庭中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分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談 的精彩文章:

印度或者美國?如果英國真要出租65000噸的航母,誰能夠最終入手?
印度通過2280億盧比採購方案,P-8I反潛機只採購6架,增購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