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

讀書、做學問,意義究竟何在?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給出了明確答案:「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放心」是兩個詞,「放」是指放逸、迷失,「心」則是指本心、本性。孟子將這個「心」命名為「良心」。具體而言,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與這「四心」相對應的是「四德」:「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四心」的外在表現,換言之,「心」為體,「德」為用。

孟子認為,這「四心」「四德」不僅是「人皆有之」,而且「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它並非是外在強加於我們的,而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後來逐漸放逸、迷失了。孟子舉了「牛山之木」來比喻我們的「心」是如何迷失的:「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牛山的樹木曾經很茂盛,但由於它在大都市的郊外,人們經常用斧子去砍伐它,這些樹木怎麼可能長久保持茂盛呢?類似的說法在佛教中也有,釋迦牟尼佛在《八十華嚴》中也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只是由於在生活當中妄想執著,愚痴迷惑,這個本來就有的智慧便逐漸迷失了。

孟子篤行「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認為讀書、做學問,就是要把那個迷失的本心本性給找回來,如此而已。孟子還舉例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世人倘若有雞或者狗丟失了,都知道滿大街去找,而自己的良心丟失了、本性迷失了,卻不懂得將它找回來,真是不知輕重(「不之類也」)、令人迷惑(「惑矣」)。原因何在?因為雞或者狗等家禽家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那個本心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看重那些具有實體形狀的事物,而輕視那些看上去虛無縹緲的東西。

這是一種思維慣性,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現。實際上,讀書人能夠貢獻給這個社會的,恰恰就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智力或者智慧。所以,我們要通過研讀學習,通過寫有溫度的文章、做有良知的學問,將那個本心本性給找回來。而一旦找回來了,智慧自然會顯現,因為智慧不是外來的,它就是我們內在本來就有的,是本心本性的流露或者顯現。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指的就是內在的本心本性,「活水」則是智慧的流顯。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對於我們今天的學者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一方面,知行合一,學行並重。在中國古人看來,知和行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知的真切篤實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覺就是知,因此「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反觀今天有個別學者,將讀書、學術當作純粹工具性、技術性的事情,甚至將知與行完全割裂開來。這意味著,他所讀之書、所作之學問只是「借來」的,本質上只是收集信息、販賣信息,而他所寫所說,也只能是道聽途說。終有一天,他會發現,原來自己做的學問、寫的文章,對自己的人生徹底無益,對社會、對國家自然也毫無價值。

我們讀書、做學問,首先要保持真誠。一個人對經典真誠、對學問真誠,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真誠。作為學者,真誠就意味著要懂得知行合一,要做到學行並重,把做學問與做人結合起來。如此,一個人的人格層面才是整合的,這也是孔子之所以極為重視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只有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才能做出真誠的學問,也只有在人格整合的前提下,那個內在的智慧才有可能生起。

另一方面,反躬自省,向內求取。孟子有一句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當我們做事情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或者人際關係出現了矛盾和危機,不要一味怨天尤人、苛責他人,而是要懂得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實際上,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轉向,因為,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總是習慣於向外尋找原因,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孟子就是教導我們,要打破這個思維慣性,一旦出現問題,遇到困難,要學會向內看、向內求,這是有德行的表現,也是智慧的表現。

莊子說:「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莊子·刻意》)世俗之人看重財利,廉潔之人注重名節,賢德之人崇尚志節,聖明之人追求道德修養的精粹純一。在莊子看來,前兩種人,或「重名」或「重利」,都是向外看、向外求的表現,而後兩種人,或「尚志」或「貴精」,則是向內看、向內求的表現。孟子說,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那個「心」到底在哪裡?顯然,它不在外面,而是在裡面。所以,我們讀書、做學問,要懂得反躬自省,向內求取。最終的結果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這個「心」,在王陽明那裡,叫作「良知」;在老子那裡,叫作「道」;在慧能那裡,叫作「自性」。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諸家經典都在論述這個「心」,歷代的諸多智者也都在嘗試尋找這個「心」,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就此而言,「求其放心」,是中國傳統文化諸家學派的一個共通智慧。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意味著回到「我固有之」的本心,展現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換言之,就是尋找自己、認識自己、回到自己,這是我們讀書、做學問的根本意義所在。同時,「求其放心」意味著「向內」看、「向內」求,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往期回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岩 排版編輯:劉岩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瞿林東: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在全球視角下解決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