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給孩子最好的故事 ? 一個故事,一生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故事 ? 一個故事,一生成長

隨著兒童故事在世界範圍內的蓬勃發展,故事作為一種兒童的生活方式、一種傳播媒介、一種藝術形態被孩子廣為接受。

但與我們小時候聽的故事不同,不再是漫無邊際的無營養之成分,而【美可玩故事】往往綜合使用了多種前沿技術,並為敘事創作帶來了可以互動的體驗。作為如此複雜的載體,如何認識故事、如何創作故事、如何發揮故事的正向作用逐漸成為了一種讓孩子終身成長的「生活態度」。

而【美可玩故事】,則一直堅持以下的創作態度:

1) 故事研究是一個領域,不是一個學科,我們必須要用不同的方法論,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故事,方法論、角度越多,故事研究就會做得越好。

2) 故事從本質上來看是否有意義,這主要取決於我們從哪個角度出發,故事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虛擬世界。

3) 在使用故事時,我們應當反覆問自己,它是否比其它現有形式更好、更便宜、更高效率地實現了孩子成長的目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要重新思考故事在這些應用領域的優勢。

4) 故事是一種前沿文化,也是一個跨越文化的傳遞者。故事裡出現的很多前沿性的東西,最終都變成了我們的主流文化。

發現故事的意義

各位親愛的家長:感謝大家願意花上十分鐘時間來細讀本篇分享,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與大家一起創建百童,打磨【美可玩故事】的良心平台。今天,我作為創作團隊的一份子,想和大家共同探討關於【美可玩故事】和故事使用者的研究,包括我們是如何研究故事對孩子的影響、故事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故事。


1 什麼是故事研究?

故事研究不是一個學科,我們必須要用不同的方法論,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故事,方法論、角度越多,故事研究就會做得越好。

我非常幸運,在廣州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和我一起深入探討什麼是敘事療法,而敘事療法又是如何融入【美可玩故事】。我從事兒童心理領域已經將近20年,而在我長達第一個十年的一線工作之後,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走近」兒童世界的過程,而我們的故事創作團隊萌芽於2009年,又在長達第二個十年的今天,我們已經「走進」全方位的兒童心理深處,而敘事療法已經被我們深入骨髓般地隨心運用在故事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我們常常在歸零反思,故事到底是一種藝術形式還是只是一種流行文化的形式?

【美可玩故事】的研究其實包括很多元素,可以分為六個方面:Basic theory(基礎理論)、Interest(趣味性)、Harvest angle(收穫角度)、Artistic tension(藝術張力)、Stretching force(延伸力)、Dissemination interface(傳播界面),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

Basic theory(基礎理論):【美可玩故事】涉及範疇很廣,其中最聚焦的就是3-12歲兒童的分齡故事與針對性很強的系列故事。顧名思義,分齡故事則細分為每個年齡的孩子的心理成長特點,而不是隨意創作,因此,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收聽不同主旨的故事將會對該年齡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同時,系列故事則從更深遠的陪伴中促使孩子們獲得應有的成長曆程互動體驗。而創作的理論基礎則圍繞兒童心理特點、家庭教育特點,藉助敘事療法的方式來使得孩子們在潛意識中得到自我教育的發展,好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Interest(趣味性):【美可玩故事】杜絕一切的說教,從創作原稿、添加心理元素、情感代入原則、演繹的立體感、細微音效的錘鍊、插畫的繪畫投射技術,將兒童渴望體驗的趣味性做到極致,力求讓每個孩子因愛上故事而愛上生活與學習。

Harvest angle(收穫角度):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同時又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美可玩故事】關注的不僅僅是自身個體成長,同時還關注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處模式、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處模式,尤其是在從不同角度中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意識與能力,更有利於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環境,如何在當下環境中不忘初心,創新前行。

Artistic tension(藝術張力):藝術張力已經引起文學理論界的關注,被用之於包括語言、結構、角色、情節等等在內的文學的各個層面的研究,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理論範疇。【美可玩故事】力求呈現故事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牽引力,而這種牽引力將相對靜止聆聽的孩子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在的成長意願,當孩子暫離故事世界時,自然而然會將故事的感受投射到現實生活中來,形成源於故事,高於故事,且回歸生活本質的經歷(自身故事)當中,孩子想不成長都很難。

Stretching force(延伸力):人本身就是多面性的發展,孩子也不例外,在不同時間、空間,自然應該有不同的心情與對事情的處理方式。

有的時候,孩子會是孩子,會享受童真或放肆童心,有的時候,孩子會是成人,會表現出「成熟」的一面,但哪個是TA?嚴格來說,哪個都是TA,是個完整而真實的TA。基於此,【美可玩故事】特別注重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動態與心理對白,累時應該休息,有餘力時應該拼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才會讓孩子計劃未來,且在人生長跑的路上懂得何時休息、何時慢跑、何時加速、何時衝刺。

Dissemination interface(傳播界面):孩子們之間的社群,應該是五彩繽紛的趣味感與挑戰,一個好的故事,無疑就是孩子們之間互動的話題,當中便涉及到如何通過故事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種類別的孩子將會有一種傳播界面,百種類別的孩子也會有百種的傳播界面,而兒童社群將會由無數的傳播界面匯聚而成。在【美可玩故事】中,充分讓孩子在不同的故事裡尋找到不同的「同路人」,也能在現實的傳播界面中找到相同的同路人,人際關係處理高手就是這樣一步步洞人細微之處,集百家之長,讓自己能面對更複雜的人際溝通環境。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故事源於生活,生活的故事也無處不在,在【美可玩故事】中,每一個篇章都必須融入主人翁的社會責任,在孩子反覆接觸有社會責任的故事角色時,將慢慢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會責任。那究竟孩子的社會責任是什麼,取決於孩子未來的夢想是什麼,只有將社會責任與夢想相結合,夢想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必再依靠外界的推動,也將極大地緩解家長教育孩子的種種無奈與焦慮。


2 故事是好是壞?

關於社會上種種沒有經過過濾就直接讓孩子接觸的各種故事,不乏有暴力的、消極的、抱怨的,還有強調唯我獨尊的,於是,現在我們應該來到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議題,孩子們聽故事的時候,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隨著【美可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孩子的多巴胺會不斷地提升,當故事讓孩子產生共鳴的時候,大腦運轉的速度會促使自己快速而有邏輯的進行思考,而大家應該知道,多巴胺的水平是人為地提高到了正常值的3倍以上,故事所觸及的心理元素就快速地被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起來。

故事從本質上來看是不是有意義,這主要取決於我們如何挑選故事。

上個世紀的荷蘭語言學家赫伊津哈提倡過純潔遊玩(pure play)的理想,但玩故事真的是純潔的樂趣嗎?

古代的大型羅馬斗獸場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故事平台」——它有個底層的倉庫,使用升降梯運輸獅子等猛獸到表演場當中,由人來訓練獅子,也有人斗獸,可憐的人在台上一不小心就會被獅子吃掉,而觀賞者卻在好奇中看著場中這段故事正在如何發生,而從此要麼愛上了血腥,要麼害怕了血腥,但不管哪一種結果,都遠遠超過了好奇心所能駕馭的心理領域。因此,能否挑選一台好戲,對觀賞者的一生都將產生終身的影響,同理,能否挑選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對孩子們同樣是一個影響終身的一瞬間。

某些老掉牙的故事是否能夠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是否能夠教會孩子們一些相關的經驗和做法呢?

如果你還聽狼來了,你永遠不會明白狼為什麼會在你最得意的時候忽然出現在你面前;如果你還聽白雪公主與小矮人,你也永遠不會知道生死為何會如此兒戲;如果你還聽烏鴉喝水,你將來也許不在適應這個世界一日千里的變化;而以上種種,會讓孩子極為單純的同時,又會極為的無知。

故事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變得更聰明。

這是可能的,例如關於宇宙的故事,會讓孩子嚮往探索;關於海洋的故事,會讓孩子更樂趣於地殼的演變;

另一方面,可能之前大家沒有思考過,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家長嘴巴上的道理不一定能夠讓孩子聽之、懂之與為之,而故事恰恰彌補了這尷尬,僅僅是換了一種方式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比如,在【美可玩故事】中,讓孩子和故事進行心理互動,在故事中進行訓練。因此,當我們在創作故事時,我們常常反覆問自己,它是否比其它現有形式更好、更便宜、更高效率地實現了孩子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使用故事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就顯得有絕對的優勢了。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使用電子故事來進行從潛意識中引導孩子呢?

在【美可玩故事】中,我們一直在塑造Maco的角色形象基因,用能量推動孩子成長的意願與能力,實際上,故事應用於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和可行的,只是應當和我們利用其他形式的媒介——詩歌、音樂等方式相同:只用最好的故事。


3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故事?

到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故事,如何來看故事呢?我們覺得故事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前衛文化(avant-garde culture)。故事裡出現的很多前沿性的東西,最終都變成了我們的主流文化。

因此,讓孩子聽故事,樂成長,請聽純原創的【美可玩故事】!

【美可玩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女人更喜歡壞男人?心理學家:壞男人更能激起女人的母性
孩子膽子小,遇事只想逃避?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