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

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鎚,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

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親愛的夥伴們,孟子的母親正好是漠視的反例,她重視了什麼?又做了哪些選擇?

故事二:司馬遷的故事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宮刑。宮刑它是中國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執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睾丸,如果受刑者是女的,那麼,這位女性將永遠地失去生育能力。總之,這是一種對人格施以極大侮辱的酷刑。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宮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

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

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

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正是因為有了司馬遷面對問題時對「重要性」的選擇,才有機會讓他的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留下了「史家之絕唱『』!

小夥伴,司馬遷有漠視嗎?他又重視了什麼?

人際溝通能力是決定一個人一生幸福和成功的關鍵因素;TA是一種了解並改變人際關係的技術,通俗易懂,是滲透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哲學思想。

讓我們一起學習TA技術,服務美好生活吧!

關注二維碼,每日學習新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准提家園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小故事-四塊糖果的故事
王頌:了凡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