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私德有虧還能當「正義使者」嗎?

私德有虧還能當「正義使者」嗎?

《吹哨人》連著上熱搜,之前是因為雷佳音的英文名,這回是電影中雷佳音和湯唯、齊溪的「三角關係」。

三個角色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

齊溪是原配妻子Judy,湯唯是前女友周雯,在久別重逢的那個晚上,丈夫馬珂(雷佳音飾)和周雯的一次共度春宵,引發了後來各種連鎖反應……

電影里,丈夫保護前女友,前女友琢磨不透,而原配最終原諒了……Excuse me?這是什麼樣的三觀?

貼標籤是最容易的事,批判起來也毫不費力,但只看標籤,就會進入一個思維的死胡同,錯過真正的話題了。

導演薛曉路,要的就是從這個標籤探討現實。

薛曉路為什麼要拍一部出軌的電影?

在任何時代的語境里,出軌都是件不可原諒的事。

如果你像《吹哨人》里一樣,帶著前女友來見妻子,還聲稱什麼正義的時候,他必定是有瑕疵的男主。

即使,你是憨頭憨腦一副老實人的樣子。

我們對這樣的男人深惡痛絕,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甚至會把經典作品中的角色拿出來鞭屍。

何書桓、金燕西,甚至瓊瑤作品中的所有男主都是渣男。

賈寶玉、方鴻漸是,連阿彌陀佛的唐僧都成了欲拒還迎的大渣男。

只要是涉及感情的作品裡,我們總能找到那些主角在兩性關係中的黑點,即使很多年前,我們也為他們揪心動情。

所謂寧願錯殺一千,也不願意放過一個。

《吹哨人》之所以引起爭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這裡,薛曉路堂而皇之地把出軌的丈夫與前任變成了電影的主角。

讓老實人雷佳音演出軌者?讓文藝女神湯唯演他的情人?似乎不太對味,但最微妙的是,讓雷佳音爆紅的《我的前半生》何俊生,就是個一言難盡的「前夫哥」,湯唯在《北京遇上西雅圖》里也是被包養的女人。

薛曉路就是要用這種反差迫使你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事都像我們認為的那個樣子?是不是現實真的如我們想像般愛恨分明?

而當你投入這種思考進入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會發現,有時候,事情要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

拿雷佳音演的馬珂來說,在電影的後半段,他舉報公司的問題,但因為和周雯的激情視頻曝光,變成了人人喊打人人都不相信的局面。

道德審判之下個人信譽破產,個人信譽破產之後,即便你是為了正義,也沒人願意傾聽。

這其實是形成了一個比較糟糕的閉環,前面馬珂有多不堪,正義被誤解的困境就有多荒誕。

也就是說,明明我們有了吹哨人制度,但這個舉報的人是否應該是沒有道德瑕疵的呢?

要知道,雖然吹哨人制度直到今年9月才在我國被推廣,但早已在國際上通行了許久。

1972年,曾任FBI副局長的馬克菲爾特向《華盛頓郵報》通風報信製造了水門事件,這是吹哨人的一個經典案例。

2013年,NSA工作人員斯諾登向媒體披露了監聽的稜鏡計劃,也是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這也是吹哨人的一種。

但不管是菲爾特還是斯諾登,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是否是完美無缺的呢?我想未必,我還記得當年斯諾登在宣稱外星人來了的時候我還嘲笑過他。

但,所有的瑕疵,都無法掩蓋他揭露真相的正義性。

更何況,一旦道德至上,一旦過於追究動機與立場,勢必會損害真相帶來的力度。

最後齊溪借湯唯之口說:即便他一身污點,也不能掩蓋他揭露的正義。

這就是薛曉路給出的回答。

從角色與明星的錯位,到道德與正義的錯位,薛曉路用這樣的方式,試圖讓觀眾去思考。

雷佳音與湯唯的角色真的可以用簡單的標籤來描述嗎?

但或許有人會說,即便如此,我還是接受不了這樣的故事。

話是不錯,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細細來看,在《吹哨人》里,他們演繹的僅僅是一段狗血的三角關係嗎?

周雯,她是對人不信任的人,片里馬珂都對她說:「我看不清你」。

她喜歡馬珂同時又算計著馬珂,好不容易掙脫了牢籠又義無反顧地回到牢籠里。

電影里周雯有一個細節:無論遇到什麼驚險情況,她都不忘把包帶走。以為她包里裝著什麼機密文件,結果只是「裡面有我的所有錢」。

但當她如願得到了她想要的錢之後,她並沒有選擇一走了之,過上自己想要的富貴生活。就像她被搶走的包一樣,關鍵時刻,她可以捨棄一些東西。

你說湯唯為什麼那麼愛演薛曉路的戲,我猜是她看中了薛曉路對女性角色複雜性的設計,不是簡單的女神,不是單一的符號。

雷佳音呢,他在電影的開始確實有腹黑的表現,但當事情敗露的時候,他為何還要保全家人和周雯的雙重安全?而為何又在明知道危險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揭露真相?

這就是薛曉路想表達的不能唯道德論的標準啊。

至於齊溪演的Judy就更不用說了,她才不是因為丈夫和周雯經歷生死所謂曾經相愛,而是明白他們所做的事,是涉及千千萬萬人生命的重要問題,是為正義。

來源:新浪娛樂

但如果你說正義面前個人不算什麼似乎也不對,薛曉路親口說過,如果有續集,她會從Judy和馬珂離婚開始說起。

來源:第一導演

你看,你甚至沒有弄懂Judy的心理活動就把「聖母」的罪名給人家安上了。

所以說,從一開始,薛曉路就並沒有標籤化電影的角色,甚至《吹哨人》中的三個主角的複雜性都是國產電影里少有的。

畢竟,現實本來就是複雜的,它不像一句口號那麼簡單,即使你是某人的粉絲,即使你們面對面站著,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一個人。

《吹哨人》里的感情選擇,到底有沒有問題?

老實講,其實這種手法薛曉路之前也用過,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圖》。

在《北西》里,湯唯也呈現了一個與自己反差巨大的「拜金女」角色,她是一個喜歡炫富沾沾自喜的小三,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會在金錢與感情之間徘徊良久。

薛曉路想呈現的,同樣是人的複雜性。

如果說《北西》里尚是對真愛的追求的話,《吹哨人》則走到了另一個方向,那就是你的伴侶出軌了,但兩人之間依然有愛,你該怎麼做?

決絕離開?是不是太二元對立了些?

選擇原諒?是不是太聖母虛偽了些?

薛曉路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現實環境,這也正是這個問題的複雜之處。

就像《吹哨人》里的Judy,丈夫一次偶然的出軌是不是可以理解?姑且當做可以理解吧。那是不是可以在他陷入道德困境時幫他一把?當然可以。

但原諒歸原諒,這件事是不是就過去了?是不是就當沒發生過?我看不一定。

齊溪其實是個很獨立的女性,她有很酷的事業,也有自己的交際圈,她最後的選擇,並不是所謂傳統上的原諒,而是一個獨立的認知和判斷。這種自我選擇的原諒也值得尊重。

我們需要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價值取向,不能因為別人的選擇與自己的理解相悖,就大呼失望。

不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把一個活人扁平化,就是馬珂想聲張正義也無人理會。

就像電影裡面,企業內部明明聽到反對的聲音,但都給壓下去了,到馬珂站出來成為吹哨人,大家的關注點卻在他的「偷情」八卦上——可比起偷情,人命不更重要嗎?

畢竟,對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你可以選擇家庭為重,也可以選擇事業為重,都是無可指責的。

身為馬珂,可以選擇在周雯敲門時拒絕,也可以選擇相信公司的說辭,不再提「吹哨人」,心安理得地接受永久居留權……相比之下,後者的誘惑大得多。

而原配Judy,她明明可以大哭大鬧,也可以在幫助丈夫後給他致命一擊的報復,但她沒有。她和丈夫和解,說要帶著兒子回國,去看看他拯救過的城市呂漢。

——某程度上,那更像是在當下理解、認同並欣賞對方的「英雄」行為,但不代表Judy這個人物從此就淪為「聖母」失去了靈魂,不代表她的心意不能改變。

這些角色映射的,其實是「人」,而不是「人設」,人設是標籤化的,而人不會。

理解時代,理解個人,也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學習的課題。

結語:

當然,這部電影最重點的,其實是「吹哨人」制度。就像李現說的,看之前也很好奇,到底啥是「吹哨人」。

所以影片其實是講了澳洲能源公司員工馬珂重遇前任周雯後,發現公司的項目存在問題,可能會危及漢江幾百萬人的生命安全,隨著調查深入,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最終選擇對企業內部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成為一位「吹哨人」。

我國也有「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

可以說,雷佳音和湯唯,經歷了片里各種驚心動魄的大場面,最終給大家科普的,是「吹哨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是薛曉路取材於真實事件,她說最早是讀到一個澳籍華人在中國做海外賄賂被抓的新聞,又讀到一個飛機失事新聞,而把它們聯繫起來,變成現在的《吹哨人》。

不僅馬珂,片里還有不少「有污點」的人,比如想賄賂他人的彼得,誤操作導致人工地震的外國工程師,他們並非不貪婪、不犯錯,但在人命和金錢誘惑之間,他們選擇保留心底那一點點良知。

其實對於薛曉路來說,這樣的人設,初衷或許很簡單,就是呈現人物的複雜性,以此達到她「有污點的正義」的目的。

只可惜,很多人並不願意去理解一個人,哪怕只是電影的一個角色。

在現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二元對立論佔據主流,唯道德論佔據上風,所以薛曉路做的,其實是挑戰觀眾的事。

她是對的,但與此同時另一群人的聲音又會響起,「那又怎樣」?

我其實對薛曉路一直抱有好感,從《海洋天堂》里的孤獨症患者,到《北京遇上西雅圖》里的跨國懷孕,直至《吹哨人》中的內部舉報人,她總能找到一些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邊緣人群,來講她的故事。

而在她的故事裡,從來不會有紙片化的人物形象,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不得不承認它的現實性。

僅此一點,她的電影就會有存在的價值。

當然,你或許對此無動於衷——本來看電影就是娛樂,我想那麼多幹嘛?這也是個問題。

但多了解一類人群,多了解一下別人的生活方式,多去思考一些問題,總歸是錯不到哪裡去的。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的伴侶出軌了,但兩人之間依然有愛,你該怎麼做?

來評論區開腦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能E蓓子 的精彩文章:

平行世界裡的張靚穎,好慘一女的!
明星真的是高危社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