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家呼籲:經典名方「老驥不伏櫪」,需考古和現代工藝兩手抓

專家呼籲:經典名方「老驥不伏櫪」,需考古和現代工藝兩手抓

科技日記者 張佳星

一項在WHO試驗註冊平台註冊、國際衛生研究機構參與評價的嚴謹的臨床試驗證明:中藥製劑(芪參益氣滴丸)對於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療效與腸溶阿司匹林相當,對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也有效。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看來,這樣的好療效在中醫經典名方中俯拾皆是,只是仍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發現。「部分以中藥經典名方為基礎的中成藥市場份額大,在防治疾病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如生脈注射液、桂枝茯苓膠囊、連花清瘟膠囊、六味地黃丸等。但大多數經典名方缺乏標準化,亦缺乏明確的證據,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張伯禮說。

12月4日-5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以「中藥經典名方研發的策略」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探討歷史悠久的中藥經典名方在服務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方面,如何「老驥不伏櫪」。

從「枚、兩、錢」到毫克

不是簡單換算

旋覆花3兩、大棗12枚、黃芪7錢半……在2018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詳細列出了100首經典名方的方名、出處、處方、製法及用法和劑型。「但製法及用法一項中給出的是古代劑量,對應的現代劑量是多少,如何折算可能沒有統一標準。」張伯禮說。

例如,現在用的1兩是50克,而在有的古方中1兩代表3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解釋,「劑量問題宜尊重歷史事實,特別是度量衡的考證結果。『1兩=3克』指傷寒中處方;漢代『1兩=13.8克』的考證也基本被考古界公認。」

也有研究通過尋找到老名方演變中的規律,提高研究效率。國家中藥現代化(上海)創新中心楊子榮表示,研究表明不同年代的方劑使用劑量差別巨大,通過分組分析發現高劑量組具有明顯的歷史沿用特徵且和原方記載高度一致,同時現代臨床使用方劑與原方的相似度高達78.8%;

需要歷史考證的,不止藥材劑量還包括炮製方法。「如甘草有切、炒、蜜炙等炮製方法,不同時代和地域方法不同。」陳士林說,建議炮製方法以方劑最初記載年代的製法為準。

楊子榮認為,經典名方的歷史考證與一致性研究是經典名方藥學研究尤其是給藥劑量的重要基礎和主要依據。通過系統的研究來回答,現代的語言體系下老名方「從何處來」的問題。

承認中藥組分的協同

將「百壺千鍋」匯於「一條產線」

解決「從何處來」的科學問題,最終落點在於「往何處去」。

「劑量、炮製、基源等本草考證方面的瓶頸問題是經方研發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指引如何將傳統製藥方法轉化成現代化生產工藝,而且還要保持二者在質量屬性的一致性。」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葉祖光說。

採藥、炮製、開方子、抓藥、燉煮……過去,經典名方「懸壺濟世」的程序多、耗時久,現代化生產工藝不僅想讓「百壺千鍋」匯於「一條產線」還必須到達穩定生產和質量一致。

「一條產線」的前提是標準的配方,配方能夠使得經典名方的「轉寫」對症如何得到驗證,是關鍵問題。

「現行的藥物藥效研究的方法傾向於西方還原論的研究方式,把化學成分逐一分離進行活性研究,如盲人摸象,割裂了中藥方劑中各成分之間的有機聯繫,不能體現中藥復方多成分多靶點整體協同作用的特點,需要發展整體觀的方法。」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張衛東直言,需要分子網路技術、系統生物學技術、網路生物學技術以及數據挖掘技術等為中藥方劑的整體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

如何設計合理優化的生產工藝把高質量的經典名方中藥復方製劑製造出來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工業難題。中藥產線上有一個特色的概念——標準湯,基本原則是以標準湯為基準穩定生產出與傳統製劑質量一致的現代中藥復方製劑。天津現代創新中藥科技有限公司李正介紹,「數字化定量投料和數字過程式控制制等高科技的生產工業也逐步應用到經典名方的生產中,以確保質量一致性。」

張伯禮提醒,國家葯監局出台的相關規定中顯示,國家要求在申報時需總結研究確定的處方組成、處方劑量、炮製規格(如炙甘草)、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信息,說明擬定的禁忌、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相關信息。簡述以上信息確定的依據,說明以上信息與古代醫籍記載的一致性。完成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科研工作。此外,各企業上報的標準煎液的劑量一定會有所不同,假如最終需要統一標準,企業應有所準備。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陳小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大雪,歲寒燈益暖,守望夜歸人
「梗王」又上線!袁隆平:我有「十個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