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半數的縣沒有林業機構!地方森林資源監管職能亟待加強

超半數的縣沒有林業機構!地方森林資源監管職能亟待加強

「基層隊伍穩定性差,人員嚴重不足」「只劃轉了職能,工作人員沒有相應轉隸」「森林資源管理機構弱化,難以承擔繁重的森林資源管理任務」……

第一財經記者9日從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多地林草部門森林管理和執法人員明顯不足,沒有專門的林政執法機構,監管難以到位,面對破壞森林資源案件多發的態勢,顯得力不從心。

一半以上的縣沒有林業機構

培育、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始終是林業草原部門的核心任務和重要責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9日表示,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面積和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但張建龍同時表示,我國森林資源管理與經營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生態產品短缺仍是我國的基本林情。下一步要繼續完善森林督查和執法協作機制,抓緊建立森林資源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2018年機構改革後,國家林草局的森林資源監督管理職能轉入新組建的森林資源管理司。按照「警是警、政是政、企是企」的要求,森林公安等由雙重領導調整為公安部領導。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反映,目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執法隊伍和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基層隊伍穩定性差,人員嚴重不足,業務能力不高,建立穩定的資源監測、督查、執法專業隊伍,提高人員專業素質和管理執法能力形勢迫切。」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也反映,機構改革後,市級林業工作在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涉林業的10個區,除2個區設立林業局外,其他8個區在農業農村委設立林業科且行政編製只有3人。存在體制上下不對位、人員變動較大、業務不熟練等問題。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反映,部分縣級林業和草原部門機構職能整合、人員調整未完全到位,有的甚至只劃轉了職能,工作人員沒有相應轉隸。一些地方特別是平原縣級林業和草原部門被撤併、弱化,森林資源管理力量不足。

近年來,山西省交通建設、土地整理和礦產開採等工程項目,受耕地紅線、生態環境保護等限制,正在快速向林區拓展。但「基層機構不夠健全」。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反映,部分縣局在機構改革前就沒有專門的資源林政機構。機構改革後,隨著森林公安的職能劃轉,資源管理的難度更是大大增加。

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反映,受地方機構改革影響,工作銜接不順,「很多專業技術人員離開了森林資源管理崗位」。而在湖北省,部分地方面臨著無人開展林政執法的局面。在廣東省,139個縣(市、區)中,只有50個縣(市、區)有獨立的林業局,佔比僅為36%。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難以承擔繁重的任務。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反映,部分縣(市、區)的林業行政執法職能納入新成立的綜合執法局範圍,林業主管部門需要將發現的違法違規線索移交綜合執法局辦理,存在協調難、執法效率低、推諉扯皮等現象,林業行政執法難以及時處理到位。

9日,在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會議上,有權威人士透露,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縣沒有林業機構,「原來幾十個人,現在變成一兩個人管了。地方林業管理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

儘快出台「林長制」制度方案

但情況並非都很糟。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介紹,機構改革後,「管理體制更加順暢」。森林資源管理主要由森林資源管理處負責,有8名工作人員,負責擬定森林資源保護髮展的政策措施,編製全區森林採伐限額,監督管理國有森林資源等。

上海市林業局也反映,「在本次機構改革中,除森林防滅火等部分職能按照中央要求作相應調整外,林業主管部門機構設置無大的變化。」「9個郊區在本輪機構改革中,進一步理順了管理體制,林業主管部門由原來的區農業委員會統一調整為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

對於上述新情況,福建省林業局局長陳照瑜介紹,福建的辦法是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省、市、縣」林業行政執法機構,有效整合行政執法力量和執法職能,初步形成執法機構查處行政案件為主、公安機關刑事司法為主,相互協作配合的林業執法格局。

安徽省林業局局長牛向陽介紹,通過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將林業保護髮展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協同推進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初步解決了林業保護髮展中長期存在的「理念淡化、職責虛化、權能碎化、舉措泛化、功能弱化」的問題。

張建龍表示,國家林草局將推進森林資源管理創新,不斷完善森林資源保護髮展制度,全面推行「林長制」,爭取儘快出台「林長制」的制度方案。在森林公安轉隸後,加強森林資源監督機構、調查規劃和監測機構建設,加強林業工作站、林政稽查隊等基層森林資源管理隊伍和林業執法隊伍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創新活動向熱點國家集中,上海、北京成全球熱點城市
醫保談判後,丙肝葯市場將遇巨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