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70年坐觀風雲,70年氣象萬千!底氣源自於Ta!

70年坐觀風雲,70年氣象萬千!底氣源自於Ta!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今天,新中國氣象事業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經過50年的發展,風雲氣象衛星也從最初依賴國外到如今服務全球。作為其中一員,我倍感榮幸和振奮。未來,我將繼續不忘初心,做好風雲衛星資料應用工作,最大限度發揮衛星效益,服務好國家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9日,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座談會結束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70年,凌雲志不改。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

70年新中國氣象事業史波瀾壯闊,蕩氣迴腸。

監測精密

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西藏那曲市,1965年,陳金水和同事們在海拔4800米的安多,一鎬一鎬平整出一個標準氣象觀測場,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安多氣象站。

「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氧氣吃不飽……」這句俗語是人們眼中的安多。「零下27度的夜裡,背上刺疼,翻身一看,被褥和床板已凍在一起。在常年被白雪覆蓋的地方開展氣象觀測,我們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陳金水老人,回憶起當年仍印象深刻。

地面觀測作為最基本的觀測業務。高山之巔、沙漠腹地、海上小島,到處都有氣象觀測者的身影。

2019年1月28日,安多氣象局的工作人員在夜間工作。來源:中國氣象局

70年光陰,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僅有的101個台站到如今建成10747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距小於30公里,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6.6%;經歷目力及定性觀察、人工儀器測量、自動化觀測等階段,地面觀測數據傳輸時效縮短至1分鐘,地面觀測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太空,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有7顆在軌業務運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風雲二號H星,成為氣象服務『一帶一路』的主力衛星,對沿線國家颱風、暴雨、森林草原火災等監測發揮了重要作用。」張鵬說。

中國將風雲二號H星定點於東經79°,可為南亞、西亞、中亞和大部分非洲國家提供持續遙感觀測支持。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預報精準

業務能力大幅提升

從以手工繪製天氣圖為主,到以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人機交互一鍵式發布預報預警;從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到自動化、客觀化、定量化的預報分析方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預報預測技術不斷跨越升級,預報預測產品持續推陳出新。

1949年7月,第6號颱風「格羅里亞」在我國東部沿海肆虐,江海堤岸多處決口,造成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百姓傷亡。

2014年7月,超強颱風「威馬遜」登陸廣東湛江,帶來長達十多小時的狂風暴雨。但根據精準預報,湛江提前部署,創造了「零死亡」的防颱風奇蹟。

風雲四號A星2017年颱風「卡努」監測圖。來源:中國氣象報

70年來,每一次颱風來襲時,氣象工作者的牽掛和緊張都不曾減少半分,但不斷提高的預報預測水平讓他們逐漸多了一份從容和自信。近年來,我國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穩定在70公里左右,各時效預報全面超過美國和日本,達國際領先水平。

不僅是颱風預報,降水、雷電、霧-霾、沙塵等預報預測準確率也整體得以提升。有數字為證,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如今,我國已建成了精細化、無縫隙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能夠發布從分鐘、小時到月、季、年的預報預測產品。」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說。

服務精細

從粗獷單一到細緻入微

「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1953年,毛澤東同志對氣象部門的指示,確立了氣象為老百姓服務的根本宗旨。

70年前,人們獲取的氣象信息有限;70年後,各種氣象產品琳琅滿目。以前氣象部門發布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

陝西省格點預報產品風場預報。來源:中國氣象報(唐宇琨 供圖)

如今,格點預報,讓公眾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當前所處位置是什麼樣的天氣,還可以知道未來一小時或幾小時包括降雨量、氣溫和濕度等要素的變化。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各類方陣意氣風發,飛行梯隊鷹擊長空。70年前的這一天,新中國首批氣象預報員守護開國大典精彩呈現。每一次重大活動精彩呈現的背後,都有氣象的「身影」。

而這背後,依靠科技、創新不止,正是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成功的底氣之源。

每一次重大活動氣象保障,都是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投入實踐運用的探索創新,是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數值天氣預報、人工影響天氣等眾多領域科技成果的充分展示,也是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全面檢驗,更是中國氣象在從追趕國際到與先進並跑的側寫。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30萬年前滅絕消失的巨猿,它們的「親戚」找到了
世界最強羽絨外衣堅不可摧;我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明年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