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現代中國文學語言選擇的主題變奏

現代中國文學語言選擇的主題變奏

索緒爾說:「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作為一種符號系統,語言具有塑造人類思維和外在世界秩序的巨大力量。語言具有強烈的、顯而易見的象徵性,作為一種核心符號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現代中國文學所使用的現代漢語,自鴉片戰爭以來經歷巨大變革得以生成並不斷發展,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等二元複雜的糾葛中折射出救亡、啟蒙、復興等時代主題。

救亡啟蒙推動語言變革

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堅船利炮的欺辱激發了國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思想與行動,中國開始了漫長的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過程。這一轉型,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即整個文化的轉型。「救國」成為當時的高頻辭彙,隨之而來的是器物層面、政體層面的變革。種種救亡自強觀點的提出,多經歷了由追求御夷圖強到追求民富國強、由高張「借法自強」到「中體西用」的發生髮展過程。

從根本上說,自強思想具有民族自救的色彩。西方的科學技術成為「長技」,西方的思想、知識也成為「夷之長技」的一部分。近代知識分子在西方國家言文一致的比照下,思考固有語言的弊端和興廢問題,變革語言成為他們開展救亡、啟蒙的重要抓手。從語言與時勢變革的結合角度講,每一種思想的興起,都有賴於漢語的整合與傳播,同時也促進了漢語的演變和發展。漢語在這種變革中開始向現代轉化,這種轉化既有出於語言本體的漸變,也有因社會變革而致的突變。

語言本無優劣之分,但在清末民初的特殊社會語境下,文言作為少數知識階層的特權語言在動蕩時局中成了被改革的對象,而白話則因不被知識階層所看重的世俗性成為「啟蒙」最好的工具。伴隨著語言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革,傳統文體也開始在西方文體的影響下向現代文體轉變。由語言而致富強的訴求,成為其時的主流論述,由此形成「語言救國、強國」等主張。近代中國知識階層對於語言的變革訴求,其實質在於尋求一種與中國現代化相適應的、易於交際傳播的工具性語言,其目的在於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喚起民眾的覺悟,救國家於危難。

黃遵憲1887年在《日本國志·學術志·文學》中指出:「蓋語言與文字離則通文者少,語言與文字合則通文者多,其勢然也……欲令天下之農工商賈,婦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於此求一簡易之法哉!」在黃遵憲等倡導語言變革者看來,中國舊有語言的弊病在於言文分離,必須尋求一種言文一致的表達方法進行現代知識的傳播。在他們看來,知識的傳播關乎民智的開化,甚至關乎國家的強弱。

復興願景促進語彙發展

在民族危難之際,救亡、啟蒙成為顯在的主題。耿傳明指出:「中國的現代化不只是一個順應、趕上潮流的問題,還有一個超越的問題,一種重新獲得大國地位並在文明上領先世界的願望和要求。」告別被動挨打的命運、「復興」舊日榮光這種內在的強烈訴求,使近代理想小說大量出現。

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全用幻夢倒影之法」,想像中國「舉國國民,戮力一心,從事於殖產興業,文學新盛,國力之強,冠絕全球」的盛世之景。小說中的萬國博覽會的召開及孔覺民的演講都在描繪中國的復興之貌,此構思頗合《論語·季氏》所說的「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種想像貫穿梁啟超的思想始終,《少年中國說》《新民說》《新中國未來記》等作品都充滿了富強中國的樂觀精神。此外,王韜的《海外美人》描繪了一幅通過航行征服世界的願景,實際上就是一則通過航行全球這一現代化壯舉實現征服全球的願望。不管是《新中國未來記》還是《海外美人》,都表現了如下主題: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的中國,需要再造文明、重獲民族新生,重返「世界之中」。

這一復興主題在翻譯領域表現尤為突出。魯迅視翻譯為通向民族復興的重要路徑。他畢生譯作以蘇俄文學作品居多,《域外小說集》中的俄國作品竟佔到70%。與中國一樣,蘇俄也是昔日強大的帝國,曾經擁有悠久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民族歷史,但近代以來逐漸衰落。俄國經過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獲得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魯迅關注俄羅斯文學,與其對於祖國強大的願景密切關聯,而這也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心聲。

當時的翻譯有兩種不同的向度。一種是以林紓、嚴復等為代表的以漢語為中心的意譯,通過他們的翻譯,國人「開眼看世界」,了解西方的風物人情、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另一種是以魯迅、周作人為代表的將中西作為兩大平行文化體系對待的直譯,這種直譯不僅提供了與中國傳統文體大相徑庭的西方文體,也將不同於傳統漢語的現代西方語言呈現在國人面前。

這種譯介使大量西方新事物湧入,漢語需要產生新辭彙來應對這些新變,這也刺激了漢語辭彙的快速發展。正是受到印歐語的影響,傳統漢語重意會輕形態、重功能輕形式的文體特徵開始改變,大量補足式的附加成分如定語、狀語、補語甚至虛詞、連詞、助詞等明顯增多,語句之間的邏輯聯繫也越來越明晰。傳統舊文體那種意會、暗示、象徵的詩性表述體例,開始向分析、描述的散文式表述體例轉化。正是這種變化,為文體變革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中國文學的語言選擇與文體革新研究」(15BZW15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樂黛云: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打開新窗
加快構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