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上):你的煩惱源於你過度自我中心
1
做了這麼多年諮詢,我發現一些人的痛苦和煩惱都是源於他們過度自我中心。
一般我們評價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是覺得這個人考慮事情的時候總是以自己為主,很少想到別人,顯得有點自私。
這麼理解也有部分的道理,其實「自我中心」這個概念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來的。
他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三山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他在一個沙丘模型上錯落的擺放了三座山,先讓小朋友從前後左右不同的方位去觀察;
然後給他們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拍攝的照片;
最後讓他們指出站在自己對面的人所看到的沙丘是哪張照片。
簡單來說,就是看孩子會不會換位思考。
結果是六歲以下的孩子往往會選擇自己視角的那張圖片,也就是他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是什麼樣,那別人看到的也是什麼樣。
每個人都經歷過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
小時候我們會覺得爸爸媽媽是圍著自己轉的,自己是最重要的。
但隨著漸漸長大,大多數人會慢慢明白,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
而過度自我中心的人卻還保持著跟小時候一樣的特性,他們還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感受去評價周圍的一切。
2
那麼,這樣以自我為中心會導致什麼後果呢?
首先是把自己看的過重,不管是好的事情還是不好的事情都會認為那與自己有關,也就容易造成自戀或自卑的性格。
之前我們曾介紹過疤痕實驗:
實驗人員讓被試誤以為自己臉上有疤痕的裝扮,然後讓他們去觀察別人對他們的態度。
結果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別人因為疤痕歧視他們,但實際上他們臉上並沒有疤痕,別人也沒有歧視他們。
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老師看了你一眼,你覺得老師對你有偏見;
你說了一句話,同事笑了,你覺得同事在嘲笑你,總而言之全世界都在針對你,但你真的沒那麼重要。
自戀也是同樣的道理,別人對他微笑是基於禮貌,但你卻覺得別人暗戀你,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不管是面對消極行為還是積極行為,過度自我中心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責任,自尋煩惱。
其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因為過度在乎自我感受,對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置之不理,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很容易出現問題。
比如這個人戀愛了,她很少會去想,我的愛人為我做了什麼,或者我能帶給他什麼。
她總是覺得不滿足,想他陪我的時間太少了,他忽視我了,他的態度傷害到我了。
但是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平等和交換,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在索取、在要求,卻很少在付出、在感恩,時間長了,聖人也受不了,所以他們總不被周圍人喜歡。
最後,他們總是以自我感受去評價世界,這會讓他們變得偏執,愛鑽牛角尖。
曾經我有一個來訪者來諮詢她跟女兒的關係問題:
女兒不願意聽她的話這讓她非常不滿。
但女兒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你當年也是事事都聽你媽媽的嗎?
他們堅信「我以為的就是真理,真理所有人都該聽從」,所以他們經常會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指導你應該怎麼做,他討厭某個人,那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跟著討厭,你要是不討厭,那你也是個低級的、令人討厭的人。
但畢竟現實生活不是圍著他們轉的,所以他們會時常覺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對著干,很憤怒又很無力。
他們不理解,世界是多元的,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
那該如何改變呢?我們下期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