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道路問題具有本源意義

道路問題具有本源意義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總結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闢中國道路的奮鬥歷程和成功經驗,「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及其當代意義」全國高端學術研討會12月7日在蘭州大學舉行。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探尋道路的歷史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已百年,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開闢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道路。蘭州大學副校長沙勇忠表示,探索和研究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表示,道路問題具有本源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對道路探尋的歷史。我們要用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用中國道路凝練中國方案,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道路。要通過學理分析,深入探討中國道路與中國奇蹟、中國理論、中國方案、中國話語、中國治理的關係,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主任陳晉認為,中國道路從實踐上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問題。中國道路的形態構成,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文化形態。中國道路的基本依據,包含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歷史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依據是基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逐步凝練出的中國道路的生成發展邏輯。

中國道路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道路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表示,中國道路的本質規定與本質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關鍵詞: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湛表示,中國道路是全面總結我國的歷史經驗、借鑒學習西方的經驗而走出的新道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國道路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道路,是經濟發展的道路。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認為,中國道路的顯著特徵是獨創性和綜合性。獨創性是因為中國具有獨特的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這些獨特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綜合性體現為文明交流互鑒,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宗禮認為,要釐清中國道路的概念,把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等相近的概念區分開來,不能狹義地理解中國道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提到,我們要通過「中國之治」不斷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道路是人民選擇的道路。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學儉表示,中國道路是中華民族從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年的奮鬥中走出來的,從中國近代以來的苦難中走出來的,從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走出來的。堅定人民對中國道路的認同極為重要。在江蘇師範大學原校長任平看來,中國道路具有世界意義和歷史意義。它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式,開啟了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

清華大學教授楊金海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勢體現在高效、穩定、公平等方面。這些優勢讓中國能夠為全世界、全人類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新平認為,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艱難鬥爭,通過革命、建設、改革,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同時也為那些既想實現快速發展又想維護獨立自主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研討會由中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馮楓添 排版編輯:馮楓添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郭沫若與文化抗戰」暨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第五屆青年論壇徵稿啟事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