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新時尚攝影,從2013年開始

新時尚攝影,從2013年開始

上周Dazed Digital以「微觀青春」為主題,請來三位職業攝影師,與大家暢聊過他們視角中的全新定義。而「青春」也以同樣的姿態,投射在當下的時尚攝影上......讓我們把時間先倒推到2013年。在英國時裝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被正式聘為西班牙奢侈品牌Loewe新任創意總監之前,他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完善個人對品牌的改造,而Anderson最先求助的是一家名為M/M (Paris) 的法國設計工作室。

Loewe推出品牌出版物在Anderson的邀請下,M/M (Paris)為品牌視覺呈現做了升級調整,特別是對外輸出的影像方面,如每一季廣告畫面均按照「過往、當下和未來」形式選取時尚攝影大師Steven Meisel舊照,同時拍攝一張新產品圖片及一張概念性照片進行鋪陳投放,並定期與全球攝影藝術家合作精裝出版物等。而原本時裝品牌賴以為生的實際產品創作,是在這般視覺系統升級之後才被正式納入考量中。

Loewe御用攝影師Steven Meisel作品「當代的時尚即是一種視覺溝通形式。」幾周前,在北京慶祝Loewe新店開幕的Anderson這般解釋自己行徑的緣由。他也同樣提到過往十年間,由於社交媒體,特別是Instagram這樣高度強調視覺展示的軟體的興起,極大影響了傳統人們看待、理解和消費時尚的方式。傳統時尚攝影創作在這般新潮流的驅動下,也自然更要自我革新。

M/M (Paris)對Loewe的視覺改造極其成功Anderson的觀點其實也並不算完全新穎,但確實當下圖像信息過剩時代之下的完美總結。其實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學者Susan Sontag就曾論證過類似的觀點。在為美國版《Vogue》雜誌撰寫的,關於時尚攝影大師Richard Avedon的論述中,Sontag就曾超前地下過定論:「時尚已經變成某種近乎純粹關乎視覺的產物。既然時尚已經純粹關乎外表,自然它在攝影中找到了完美載體。時尚即是時尚攝影。」

Richard Avedon拍攝的超模Dovima時尚攝影是個難被確切定義其文化屬性和價值的創作類別。它融合了傳統廣告業的產品攝影及西方社會歷史漫長的肖像攝影,並長期在商業妥協和藝術創作之間有意識地隨意搖擺。但另一方面來看,在資本主義發展後期,當商品宣傳開始佔據都市生活儘可能多的每一處角落,以及當代時尚與名流文化、社會議題等相互交織,融合成當下最主流的流行文化面貌,時尚攝影也成為了絕大多數人首要感知接受視覺文化的主要途徑。

Helmut Newton鏡頭下的女性不同時期的時尚攝影確實能夠反映著時代面貌,有著上升至純粹藝術品的潛力。Avedon鏡頭下的超模Dovima與馬戲團大象互舞的照片是個人創作的巔峰之作(儘管Avedon本人從未覺得自己的時尚攝影是嚴肅作品),Helmut Newton為法國版《Vogue》雜誌拍攝的驚世駭俗女性群像迎合了上世紀後期的新一波女性主義意識覺醒;英國攝影大師Nick Knight則在九十年代時,意識到了未來數位時代的到來和技術革新對影像創作的影響,成立個人工作室SHOWstudio來積極推動時尚影像向實驗性的動態視頻和紀錄片形式轉型。

Nick Knight工作室SHOWstudio創作的影像《Dazed》在上周分享介紹的三位攝影師——羅洋、陳榮輝、廖逸君——兩位女攝影師也常有接到來自時尚界的媒體與品牌合作邀約,試圖將個人美學特色與有服務性質的品牌、名流等再做結合。當然,這般類似邀約視覺藝術家跨界時尚創作的想法也並不新鮮——前者對於視覺呈現的探索正是尋求濃縮精簡傳達信息的時尚行業追求的目的,即怎樣讓關鍵信息可以在觀眾掃過一眼之時就可以迅速捕捉理解。

Juergen Teller作品但故事也不只此。羅洋、廖逸君的攝影作品本身就有著強烈探索拍攝人物身份認同和性別特質的屬性,這些均是時尚的基本原則(在這裡,我們暫且把時尚理解成圍繞著人體進行裝飾創作的手段)。另一方面,她們與時尚雜誌和品牌的合作成果,也迎合了全球時尚攝影在近幾年間的某種風格轉變:原本迎合時尚本身,講究鋪張布景和華麗場面的攝影作品開始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更強調私人化敘事口吻,看似隨性和直白的創作。代表人物如德國攝影師Juergen Teller,他的照片常像是攝影師隨手所拍一般,不對光影、構圖、後期處理等做更過多考慮,像是憑直覺一般隨意完成,但就是這樣寫滿攝影師本人印記,凝聚他觀察世界角度的照片,因為這般私人化視角而打動人心。

Tyler Mitchell作品比起Teller,其他年輕一輩,正在行業內嶄露頭角的攝影師們均是有類似的情況:因為在去年為美國版《Vogue》雜誌拍攝歌手Beyoncé而聲名大噪的Tyler Mitchell,創作一向是從自身的種族、社會階級等角度出發,思考作為一名成長在千禧年中產階級環境下的黑人視覺創作者該怎樣反思自己和同族在社會上的處境;中國攝影師張家誠同樣因其對於自身中國文化本源的關注而在近年間大受歡迎,避免迎合西方主流攝影風格的做法反而讓其在全球範圍內均取得更多的關注。另一位事業出於上升期的攝影師Hugo Comte作品出現在了《Dazed》《Vogue》《AnOther》等多本重要刊物上,他的風格也是反映著創作者青年時期受到英國獨立雜誌,如《The Face》等的深遠影響,在私人偏好的層面上更加了某種對於往事的追憶。

Hugo Comte作品講回時尚攝影的文化價值。如我們討論到,當下新的時尚攝影愈發顯得私密化和強調私人敘事感,儘管依舊受到商業影響,但創作者顯然已經非常善於用個人特質來嫁接商業宣傳,甚至呈現出將商業方面包裝得非硬性推廣的能力。時尚自身的流行性也大大助力了年輕攝影師們在入行初期迅速為人熟知。在影像創作繁多的當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機大批量產出圖像——這或許是對新時尚攝影自我實驗的最大推動。開篇提到的Anderson,幾年前甚至乾脆舉辦了場面向全球徵集攝影作品的比賽,獲勝者將有機會為其個人品牌J.W.Anderson拍攝當季廣告。正如他當時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我希望這會是一個新的平台形式。儘管大家是拍攝著時裝,但到頭來,依舊是他們鏡頭下的故事最打動我們。」Dazed Digital專題編輯:IDONGIVEA_撰文:Pooky Lee圖片: 網路

點擊獲取潮流時尚生活百科,三天變身潮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OHO潮流志 的精彩文章:

今年最後一個月也要堅持快樂!
超跑不帥嗎?非要去買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