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52種常見的思維錯誤

52種常見的思維錯誤

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

1、倖存偏誤

倖存偏誤指: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概率。

2、游泳選手身材錯覺

職業游泳者體形完美,並不是因為他們鍛煉充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之所以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身材。他們的身軀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他們運動的結果。

女模特兒為化妝品做廣告,有些消費者就以為化妝品會讓人變漂亮,但其實讓這些女人成為模特兒的並非化妝品。這些模特兒天生麗質,因此才被選來拍化妝品廣告。就像游泳選手一樣,在這裡,美麗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結果。

一旦我們混淆選擇標準和結果,我們就會產生游泳選手身材錯覺。

結論:凡有人謳歌某種東西值得追求——強健肌肉、美貌、高收入、影響力等等,你都要看仔細。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鏡子。你要誠實地對待自己。

3、過度自信效應

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厲害。過度自信會令你忽視你真正知道的東西與你已知的東西之間的區別。過度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

結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4、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有時被含糊地稱為隨大流)是指:只要別人做什麼我也跟著做什麼,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換言之,越多的人認為一個想法正確,這個想法就更加正確——這當然是荒謬的。

5、糾纏於沉沒成本

在我們已經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能量、愛等因素之後,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如果你只是因為捨不得已經作出的投資、付出,而決定繼續做某件事,這並非一個好理由。理性的決定意味著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你已經投資、付出了什麼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6、互惠偏誤

在超市裡會有人讓你品嘗酸奶、乳酪、火腿等,出於互惠的想法,你會有不願虧欠、嘗試購買的強烈意願。

7、確認偏誤之一

確認偏誤是所有思維錯誤之父——它過濾掉與我們現有觀點相矛盾的信息,為的是與我們現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這是危險的。

人們要麼根本看不到對立的證據,要麼乾脆將它們作為「特殊情況」和「不可預見的困難」擱置一旁。

遇到「特殊情況」這個詞,更仔細地傾聽是值得的。它的背後經常隱藏著很普通的反駁證據。

你最好是像達爾文那樣去做:他年輕時就習慣於系統地克服確認偏誤。一旦他的觀察與他的理論相矛盾,他就會特別認真地對待它們。他始終隨身攜帶著一個筆記本,強迫自己在30分鐘之內記錄下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觀察。他知道,大腦在30分鐘後會主動「忘記」反駁證據。他對他的理論越堅定,他就會越發積極地尋找矛盾的觀察。

8、確認偏誤之二

互聯網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們閱讀支持我們看法、觀點的文章。大數據精準推薦、新聞個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見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電腦屏幕上。我們越來越多地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區里,這更加加深了確認偏誤。

結論:請你與確認偏誤作鬥爭,不要一味地排斥、拒絕反駁證據。

9、權威偏誤

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對權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調低一級。面對專家意見時我們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粗心許多。還有,我們會服從權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地方。這就是權威偏誤。

當有一位強勢的首席執行官時,員工患上權威偏誤的危險就更大,這對公司很不利。

10、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是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你會為你的新車訂購真皮車座,因為你覺得車座的錢相對於整輛汽車的價格來說只是筆小錢。

11、現成偏誤

現成偏誤是指: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像世界。這當然是愚蠢的,因為現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應對辦法:請與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勝不了現成偏誤。

12、「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一般來說,對專業一竅不通或對事情沒有把握的人更常用到:如果情況繼續走下坡路,就證明了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如果情況意外地回升了,他則可以將好轉歸功於他的能力。

結論:如果有人說:「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你腦子裡就應該敲響警鐘。不過請小心:確實有那樣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後回升。

13、故事偏誤

我們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抽象事實。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結論: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製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

應對方法: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麼?

訓練方法:請你設法用無關聯的眼光看看名人的生平,你會吃驚的。

14、事後諸葛亮偏誤

請你記日記。請你寫下你的預測——有關事業、體重、股市等。請你不時地拿你的記載與實際情況相比較。你會驚訝你是個多麼糟糕的預測家。另外,請你也同樣讀歷史,不是事後的、成熟的理論,而是那個時代的日記、剪報、備忘錄。這會讓你更好地感覺到世界的不可預見性。

15、無所不知

巴菲特的生活信條是:「請認清你的能力範圍,並待在裡面。這個範圍有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範圍的界線在哪裡。」查理·芒格重複說:「你必須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裡。我幾乎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你必須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外碰運氣,你的職業生涯將會非常糟糕。」

結論:請你不要將愛出風頭的人、嘮叨鬼、花言巧語者、愛說閑話的人與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搞混。你怎麼能區分出來呢?這裡有個明確的信號。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麼,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麼。這類人一旦來到他的「能力範圍」之外,他要麼什麼也不說,要麼就說「我不知道」。他這麼說時不會覺得難為情,甚至還會帶著一定的驕傲。而在另外一些人那兒,你別的什麼話都能聽到,就是聽不到這一句。

16、控制錯覺

控制錯覺是指: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

請你將注意力集中於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堅定不移地只關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

17、激勵過敏傾向

人都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遊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後的目的做出反應。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繫起來。

結論:請小心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那後面隱藏著什麼激勵機制。我保證,你可以這樣解釋90%的行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或惡意最多佔到10%。

18、回歸均值

極端成績與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

忽視回歸均值,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老師會得出結論,處罰比誇獎更有效。因為通常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會受到誇獎,最差的則會遭到處罰。而在下次考試中——純隨機地——可能就會是另一些學生處於成績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師因此得出結論:處罰有效,誇獎有害。這當然是一個謬論。

結論:當你聽到諸如「我病了,去看醫生,現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醫生幫助了我」或「這一年公司業績很糟糕,我們請了個顧問回來,現在業績恢復正常了」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劇

凡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劇:二氧化碳的排放無度、亂砍濫伐樹木、水污染、灌溉無節制、公用廁所的髒亂差等等。但這並不是說,自利的行為是絕對不道德的。

公地的真實意義是一處公共場所,希望通過教育、啟蒙、信息宣傳、呼籲「社會責任感」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公地悲劇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人真想解決公地問題,只有兩種可能: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

公地悲劇本是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的對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並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是恰恰相反。

20、結果偏誤

我們傾向於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做決定的過程。這種思維錯誤又名「史學家錯誤」。

要判斷決定的好壞,必須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之中,過濾掉我們事後知道的一切信息。

結論:請你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並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做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做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是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決定是出於理性而做出的嗎?

21、選擇的悖論

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

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麼。你要明白,你永遠做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做出在事後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展永遠有無數種可能性。

你就滿足於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討喜偏誤

討喜偏誤很容易理解,可我們卻一再犯這個錯誤。它是指:某人越討喜,我們就越傾向於從這個人那兒買東西或者幫助他。那麼,什麼叫討喜?科學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我們會覺得一個人討喜,如果他(她):(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個性和興趣上與我們相似;(3)他(她)覺得我們討人喜歡。

廣告很多時候是在奉送恭維——「因為你值得這樣。」這就是說:誰發出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的信號,我們就傾向於也覺得他討喜。恭維具有神奇的效果,哪怕那是謊話連篇。

結論:你在購買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像代言人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傢伙。

23、稟賦效應

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換句話說:當我們出售某物時,我們要求的錢多於我們自己願意為它支付的錢。

讓我們放棄要比讓我們囤積難得多。這不僅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在房子里堆滿廢物,也說明了為什麼郵票、手錶或藝術品的愛好者很少將他們的收藏拿出來交換或出售。

24、奇蹟

結論:不可思議的意外事件,就是雖然少見但完全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們的發生沒什麼可吃驚的,如果它們從不發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團體迷思

一群智慧的人做出愚蠢的決定,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共識,從而做出他們每個人在正常情形下都會拒絕的決定。

結論:如果你是一個智囊團的成員,無論何時,你都要講出你的看法——哪怕這看法不是很中聽。你要仔細考慮沒有講出的意見,必要時要甘冒被隔離在溫暖團體之外的風險。如果你領導著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他將不是團隊里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視概率偏誤

我們常常對一件事的預期強度做出反應(比如設想獎金的多少),而缺少對概率的直覺理解。人們把這種思維錯誤稱為忽視概率偏誤——這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

結論:我們很難區分各種風險,除非風險為零。由於我們不能直覺地理解風險,我們必須計算預估。

27、零風險偏誤

我們只信任零風險。它就像燈光吸引蚊子一樣吸引我們,我們常願意投資過多的錢,就為了徹底消除微小的剩餘風險。

結論:請你告別零風險的想像,學會懷著「沒有什麼是安全的」想法生活——無論是你的積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環境。請你滿足於至少有東西讓你保持相對穩定並體驗自身的快樂。不管發生什麼事,快樂的人照樣快樂,不快樂的人依舊不快樂。

28、稀少性謬誤

結論:物以稀為貴,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是喪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請你僅按價格和作用判斷一樣東西,而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

29、忽視基本概率

精確描述誤導了我們,讓冷靜的目光偏離了統計真相。科學裡稱這種思維錯誤為忽視基本概率。忽視基本概率是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實踐中所有記者、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常犯這種錯誤。

30、賭徒謬誤

人們相信命運具有一種平衡力量。這就是常說的賭徒謬誤,但獨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結論:請你仔細觀看,看你面對的是否是獨立的事件——不過這主要存在於賭場、彩票和理論書籍里。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大多有著相互聯繫——已經發生的事情,會影響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因此請你忘記命運的平衡力量(除了回歸均值的情形)。

31、錨定效應

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一個對象的價值越無法確定,如房地產、公司、藝術品等,就越容易受錨定影響,就連職業人員也無法避免。

現實生活中,錨定效應隨處可見。科學證明,如果老師知道一位學生過去的學習成績,就會影響他給學生的新論文打分。在這裡,過去的成績起了錨定的作用。

32、歸納法

我們相信,當我們登上飛機時,氣體動力學的原理明天也管用。我們估計,我們不會在大街上被無緣無故地毆打。我們指望,我們的心臟明天也照常跳動。我們需要歸納法,但我們不可以忘記,所有確信都只是暫時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怎麼說來著?「除了死亡和稅收,沒有什麼是肯定的。」

33、規避損失

我們估計損失要比我們估計收益多得多,這不足為奇。損失要比同樣多的收益對我們的影響更大。科學裡稱之為規避損失。

因此,如果你想說服某人,請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論據,而要說他這樣做可以規避一種可能的損失。

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要比獲得某種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強烈。我們對不利東西的反應要比對有利東西的反應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張兇惡的臉要比一張友善的臉更容易引起我們注意。惡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當然也有例外:在事關我們自己的時候。

34、社會性懈怠

一同拉一根繩子的人越多,個人的貢獻就越低,這並不令人吃驚。令人吃驚的是它沒有降到零。因為零效率會引起注意——繼而會帶來後果,如被逐出群體或損壞名譽。我們能細膩地感覺到,懈怠到什麼程度不會被看出來。

社會性懈怠是一種我們讓自己虧欠所有人的欺騙形式。這一欺騙大多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覺發生的。

社會性懈怠不僅出現在體能效率方面,我們在精神上也會懈怠,比如開會的時候。

出於同樣的原因,團隊會冒比個人更大風險的傾向。人們稱這一效應為風險分攤。事實證明,團隊討論會導致做出比人們獨自做決定時更冒險的決定。因為大家都會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在涉及巨額資金的公司,或在團隊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的軍隊里,風險分攤的想法都是危險的。

35、指數增長

結論:當事關增長率時,請不要相信你的感覺。真正有助於你的是計算器。

36、贏家的詛咒

贏家的詛咒是指:拍賣的贏家大多是事實上的輸家。一方面,因為一種貨物的真實價值是不確定的。出價方越多,報價過高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想排擠競爭對手。

37、基本特徵謬誤

基本特徵謬誤是指,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在解釋某些東西時低估情境因素。

我們將90%的精力都用來關注人,只用10%的精力關注情境。

其實,不管戲劇多麼讓我們著迷,舞台上的人絕非孤立的,他們的表演離不開一個個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戲劇,就請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關注他們所處的背景、情境。

38、錯誤的因果關係

「良好的員工激勵會創造更高的企業利潤。」「員工們積極性高,是因為公司經營得好。」果真如此嗎?經濟圖書作者和顧問經常運用錯誤的——或至少是未經證實的——因果關係。

結論:相互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你要看仔細。有時兩者之間因果恰恰相反,有時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因果關係。

39、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我們讓某一個方面照花了眼睛,並由此推及全貌。

如果某人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外貌、社會地位、年齡)造成了正面或負面的印象,那麼它將「普照」其他的一切,從而過度影響其總體印象。美貌是得到研究最多的例子。幾十項研究都證明,我們會自動認為漂亮的人更可愛、更誠實、更聰穎。事實也證明,有魅力的人更容易事業有成。

結論:光環效應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的特徵。因此你要看仔細,試著先忽視醒目的特徵。

40、替代途徑

替代途徑是指,所有同樣可能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

結論:風險從來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請你時刻考慮你有什麼樣的替代途徑。別拿通過冒險的替代途徑獲得的成功太當真。蒙田怎麼說來著:「我的生命充滿不幸——這些不幸大多沒有發生。」

41、預測的錯覺

什麼可以預測,什麼不可以預測呢?比如我在預測我一年內的體重變化時誤差就不會太大。而一件事情越複雜、時間跨度越長,其未來的發展變化就越多。

結論:請你對預測持審慎態度。

42、關聯謬誤

存在兩種思維:一種是直覺、機械、直接的思維;另一種是有意識、理性、緩慢、有邏輯性的思維。只可惜早在有意識的思維開始之前,直覺思維就得出了結論。

結論:請你忘記「左半腦和右半腦」的說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覺思維和有意識的思維之間的區別。直覺思維偏好可信的故事,做重要決定時不順從它們對你是有好處的。

43、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指:視表達方式的不同,因為只關注到整體的一個方面或少數方面,所以在不同時候,我們會對同樣的事情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44、行動偏誤

特別是在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時,就會發生行動偏誤。

結論:當形勢不明、矛盾、看不透時,行動偏誤就會插手了,我們會產生要做點什麼的衝動,隨便什麼——不管它有沒有幫助。此時我們傾向於做無用功,哪怕沒有這麼做的合理理由。之後我們會感覺好受些,雖然其實什麼也沒有好轉——事實甚至正好相反。

因此,如果情況不明,請你不要採取任何行動,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勢。你要剋制自己。「人類的全部不幸就是他們不能安靜地待在他們的房間里。」帕斯卡爾就曾經這麼寫道。

45、不作為偏誤

不作為偏誤總是出現在無論放棄還是行動都會帶來損害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因為這樣引起的損害主觀看來更無害。

46、自利偏誤

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外因。這就是自利偏誤。

婚姻里也是如此:科學證明,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對自己為伴侶關係正常運轉所作貢獻的評價都高於50%。

如何應對自利偏誤呢?你有對你直言不諱的朋友嗎?如果有,你很幸運。如果沒有,那你至少有個死對頭吧?好,那你就挑戰一下自己,請他喝咖啡,請他不加掩飾地說出對你個人的意見。你會永遠感激他的。

47、享樂適應症

有一些科學的建議:(1)請你避免很長時間也不會習慣的負面效應,例如噪音、疲累等;(2)請你對物質的東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車、房屋、分紅、中彩票、得獎金等;(3)持續的正面效應與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有關。你要設法讓自己得到儘可能多的自由時間和自主權。

48、自我選擇偏誤

當我們本身是樣品的一部分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掉進一種以自我選擇偏誤著稱的思維錯誤的陷阱中。

自我選擇偏誤無所不在,不經意間會掉進它的陷阱。例如:一家時事通訊報社給他的客戶寄去一張調查表,旨在調查他們覺得這份時事通訊報有多重要。可惜只有訂閱了這份報紙、尚未退訂的客戶收到了調查表——也就是對報紙較為滿意的客戶(其他人不再做樣品)。結果這調查自然是無用的。

49、聯想偏誤

聯想偏誤會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質量。比如,我們傾向於不喜歡送來壞消息的人。

我們應該注意,一個經歷里隱藏著多少智慧,我們就只吸取多少;好讓我們不像坐過熱灶台的貓一樣,被燙過的貓永遠不會再坐到熱灶台上去——這是對的。

巴菲特對此了如指掌:他指示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不要告訴他好消息,只告訴他壞消息——而且要直截了當地。

50、新手的運氣

假如開始時一切順利,請務必多加小心。

賭場的賭客熟悉這一點,他們稱這是新手的運氣。在遊戲的前幾輪就輸掉的人會傾向於退出遊戲;而贏錢的人,就傾向於繼續玩下去。這個幸運兒堅信自己擁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於是他會加大賭注——後來他一下子就變成了倒霉蛋,也就是在概率「正常化」的時候。

第一,如果你長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認為,自己的才華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絕不能過於自信、自滿。第二,參與的人越多,某人出於純粹的運氣長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許你就是這個某人。如果你在一個只有10名競爭者的市場上脫穎而出,這說明你有一定的才華。如果你在一個擁有千萬名競爭者的市場上成功了,你就不應該太驕傲(比如說在金融市場上)。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認為,你只是很幸運。

不管怎樣,請你不要急著做出判斷。新手的運氣有可能是災難性的。請你像一位科學家那樣,武裝自己,以防自欺欺人。

51、認知失調

《狐狸摘葡萄》的故事中,狐狸有三種方式可以緩和這惱人的矛盾:(1)它最終還是想辦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夠,摘不到葡萄;(3)事後作出別的解釋:「它們還沒熟透,我不喜歡酸葡萄。」

最後一種我們稱之為認知失調,就是撒一點謊,讓自己感覺好一些,這是一種不理性的自欺欺人。

52、雙曲貼現

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這一現象叫雙曲貼現。一個決定離現在越近,我們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雙曲貼現,也就是我們受及時行樂的想法控制的事實,是我們過去的動物性的一種殘留。動物不願意立即放棄現在的某種獎勵,哪怕將來可以得到更多獎勵。

結論:及時行樂的誘惑力極大——儘管如此,雙曲貼現也是一種思維錯誤。我們越能控制我們的衝動,我們就越能成功地規避這一錯誤。我們對自己的衝動控制力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響下——我們就越容易犯這個錯誤。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污合流。

——這句話,據說是柴靜說的,無從考證,但說得好

近期部分精彩文章

1.任正非:空講稻盛和夫的哲學和理念,會害了中國企業家

2.怎麼判斷自己在不在一家好公司?

3.任正非:20年前華為花40億元的諮詢費到底值不值?

4.黑石集團創始人:當你面臨兩難選擇時,永遠選擇長遠利益

5.哈佛商學院教授: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你的深度學習能力

6.喬布斯: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

7.任正非:華為需要盯著做事的幹部,而不是會做人的幹部!

8.華為成功背後的17家諮詢公司

9.估值百億的Airbnb的商業計劃書,教科書級別的BP

10.為什麼日本選擇戴明,中國選擇德魯克?

過往部分精彩文章

1.哈佛心理學家:穿什麼樣的衣服,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2.TED演講: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品質是堅毅

3.Facebook上一則被刷爆的漫畫,深深戳中了中國家庭的痛點

4.谷歌吳軍:提高效率須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5.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女人到底有多勤奮

6.畢馬威發布最新員工著裝規範:穿衣真的會影響收入!

7.孫正義:一次拜訪賺了1000多億,善於拜訪是另一種經營智慧

8.芝加哥大學研究表明:最好的領導者給你最壞的反饋

9.哈佛研究出了讓人變窮的9個原因

10.我做CEO的8年零3天: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全都舉步維艱

*更多精彩請進入公眾號主界面,在「精彩回放」欄目下的「經典集合」子欄目中查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任正非: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
從哈佛學到的識人之法